故事:亚投行,决策之争
由于内政外交政策差异,各方加入亚投行的决策过程不尽相同,有些颇为顺利,有些则上演了“经贸系”和“外交系”之间的博弈,有过观望犹豫、纠结反复。
英国:第一个“吃螃蟹”
对于英国成为首个公开宣称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国家,首相戴维·卡梅伦说,会有一些时候,英国选择不同于美国的路径,因为出于英国国家利益。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表示,英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要在类似亚投行的国际机构创建时体现“存在感”。
英国加入亚投行,奥斯本功不可没。正是他不顾外交官们“加入亚投行可能疏远与盟友关系”的严词警告和强烈反对,在一场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提出这一问题,最终说服了卡梅伦和国防官员,作出这一决定。他的理由是,英国加入亚投行带来的商业利益将超过可能引发的“外交骚动”。
澳大利亚:“心路”颇为复杂
从最初的断然“回绝”到最终的高调“入伙”,澳大利亚走过一段颇为复杂的“心路”。澳方收到中方邀请后,最初因顾虑美国态度拒绝,内部也有分歧。
2014年11月15日,澳大利亚海滨城市布里斯班,参加G20峰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没给东道主留面子,发表批评澳阿博特政府气候变化政策的演讲,让澳方颇为难堪。与此同时,西方媒体注意到中国领导人在澳大利亚受到的热烈欢迎以及其“旋风式”外交显示出的底气和自信。
舆论“一边倒”,澳中关系升温,加之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行动在先,澳大利亚政府终于消除分歧,高调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
德法:车开时不能留在站台上
德国加入亚投行之前,公开讨论虽然不多,决策圈内的“暗流涌动”却从未停止。来自执政联盟不同派别的德国外交部、财政部和经济与发展部各持立场,竞相争夺话语权。最终,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决定让外交部和财政部主导决策制定。德国财政部在中德首次高级别财金对话后表达加入亚投行意愿。
德国政商界人士多以欧洲视角看待加入亚投行,认定欧洲国家的动因是分享中国和亚洲的经济增长潜力。
法国主流媒体《费加罗报》把围绕亚投行的博弈描述为一场“以金融为武器的影响力之战”,称欧洲人把加入亚投行视为进入亚洲市场的新跳板,“他们不希望自己留在站台上,眼睁睁看着中国投资列车驶过”。
韩国:媒体抢跑,“乌龙”频发
韩国政府3月26日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之后,韩国媒体终于松了口气。先前,韩国多家地方媒体连续两三次闹出乌龙,在政府还没宣布正式消息之前就提前“抢跑”。
韩国正式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后,韩《中央日报》立即发表社论,称韩政府加入亚投行是“正确决定”,甚至颇为遗憾地表示,如果早点提出申请,可能会在亚投行份额分配或高层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
媒体人士分析,韩国之所以反复纠结,主要是受到美国阻力,在最重要的安全盟友美国和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之间艰难寻求平衡。随着欧洲国家相继加入,美国也软化立场,韩国承受的压力骤然减轻,最终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定。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