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研究成果走向应用须先向“下”看
17.11.2014 11:34
本文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教育报11月11日第2版讯 (汪晓军 华南理工大学 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本文转引自作者科学网实名博客)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长,国家资助的科研经费不断增加,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发表的科研论文增长迅速,发表在国际杂志上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也仅次于美国。但另一方面,由各大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主导开发的实际工程应用技术反而相对越来越少,成为人们重点的诟病目标。
当前,各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考核、职称晋升评定主要以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为主。对此,不少科研工作者提出“SCI论文无用论”的观点,极力证明目前研究与应用脱离的状况都是“唯SCI论文”引起的。然而,经过理性分析,笔者认为,科研项目来源上的不同将决定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国家的科研经费,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些重大专项往往都是申请人通过申请书申报的。能拿到纵向科研项目的申请人,往往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自己以往的研究经验,撰写项目申请书。申请书的内容一般合符科学原理,最好还要有创新的突破点与理论上的亮点。在研究基础上若已有相应发表的SCI论文,则申请书就更有分量。项目评审人看到申请书有特色与亮点,原理上讲得通,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考虑到申请人拿了资助,不至于将来连可以交差的SCI论文成果都没有,也就增大了同意资助的可能。
由于项目申请时就没有实际应用基础,且项目的验收也不看应用,而常以发表几篇SCI论文作为验收条件,因而要让这些研究成果能实际应用,显然不大可能。即使有些项目申请时要求有配套的示范工程,即申请者必须找到愿意花钱建示范工程的合作单位,也可能出现如下情况:申请课题时,申请者为了拿到国家拨付的研究经费,往往将示范工程的规模与要求定得较高,而对经济成本的核算、操作的可靠性与方便程度等考虑较少。待拿到课题后真要做这个示范工程时,却发现找不到一个愿意出钱做示范工程的“冤大头”。为了项目通过验收,这笔钱还要从申请单位的科研经费中予以支付。若科研经费用于额外增加的示范工程建设,造假现象就难免了:或示范工程的规模严重缩水,或所谓示范工程只是用于验收的“外表”工程。显然,这样的研究成果离实际应用,也存在一定距离。
相反,在工矿企业的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并被企业委托解决这些问题而形成的科研项目,一般并非以发表SCI论文为主要目标,而是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相关项目的验收,也是以研究成果能否实际应用为目标,其研究成果往往与实际应用最为贴近。
在笔者看来,往企业跑、找可能做的研究项目的技术人员,与往“上”跑申请纵向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相比,重要性不相上下。在珠三角与长三角的一些企业,我们常常会碰到另外一种“科研人员”:有些中小型企业,企业老板或几位合伙的创业者本身就是研究人员,他们整天考虑如何设计市场欢迎的新产品,如何改进产品的设计。他们对应用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很少发表相应的科研论文,更不用说发表到国外杂志上的SCI论文了。
如果我国的研究经费申请及使用方法不改变,绝大部分科研经费仍主要用于资助能写SCI论文的科技人员,且高校也只强调SCI论文,则实际工程应用研究开发能力会大大降低,相应的专业课师资也会慢慢演变成SCI论文写手,不但与国内的产业状况严重脱节,更难以培养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科技人才。当前,要改变这种现象,如何培养与选择应用领域的高校专业课教师,如何切实开展应用领域高校专业课教学,是有关部门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本文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17.11.2014 11:34
我校一流学科2023年暑期泰国访学夏令营项目圆满结束
为推进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华南农业大学
我校“援藏粤茶”项目获全国“三创赛”一等奖
7月31日-8月2日,华南农业大学
美国科学院院士Blake Meyers教授来我校交流
Blake Meyers教授做学术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