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届领导班子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思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理念引领、领导重视、制度保证、经费倾斜、政策激励、服务保障”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理念引领人才培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 2011-2016年持续组织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实践教学质量年”、“课程建设质量年”、“本科专业建设质量年”、“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年”等涉及人才培养理念研讨与改革等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活动。
按照“大类培养、加强实践、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人才培养原则,厘清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创新协同育人模式,试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开展学分制试点改革,根据“文理渗透、通专平衡”的思路不断完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构建了“丁颖实验班”等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动物生产与疾病防控类人才培养”等复合应用型培养模式、“小动物临床医学班”等专业技术型培养模式、“温氏阿里创新班”等对口就业型培养模式和“中爱国际班”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本科生核心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本科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全日制本科生年招收保持在9000人左右。本科招生录取分数进一步提高,部分农科专业平均分在600分以上,广东普通第一批理科最低排位从2015年的46817位提升至2017年的40491位,提升了6326位。
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新建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新建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6个、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新增广东省精品课程11门;现有国家级精品类课程21门,省级精品类课程7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8个。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的,依托5个国家重点学科开设了“丁颖创新班”;强化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构建了以动科“温氏班”为代表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华南农大-温氏协同育人平台”于2016年获得省级认定。推行学分制改革试点,选定了3个学院从2016级新生开始进行试点。
2016年在美国波士顿海因斯会议中心举行的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2016)总决赛中,中国高校仅有华南农业大学进入决赛,我校学生团队获得全球决赛总季军,冠亚军分别是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2016年第41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竞赛中,我校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学子顽强拼搏,共获2个金奖,6个银奖和2铜奖的好成绩。在被誉为计算机界的奥林匹克竞赛中,充分展示我校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水平。
“三创合一”协同推进培养创新创业卓越人才。 学校紧跟“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战略形势,紧扣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综合规划,将创新、创业、创优提高到“育人兴国”的战略高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与精英教育四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卓越的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我校先后建设了2万平米的校内孵化平台,共有300多个团队进驻孵化,其中100多个团队已经注册公司,三年来融资额超5000万。创新创业工作获国家表彰6次,广东省表彰14次。学校2015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创新创业示范学校,荣获2016年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先进集体奖(全国共22个)。学生创新团队共获得国际级奖励52项、国家级奖励505项,省级奖励1019项,申请专利778项,各类媒体报导达200多次。涌现出“睿航无人船”、 “e村e品”、 “迈创智能”等创新创业的典型。
2015年,我校牵头成立了“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积极推进创客空间的培育和建设工作,目前已经有101个创业团队正在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创客空间孵化,其中12个公司共获得3000多万风险投资。在2016年广东省“挑战杯”斩获金奖6项、银奖9项、铜奖3项。我校获得2017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我校获得2017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研究生教育培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将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工作,牢牢抓住“质量”和“结构”两个关键词,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
2013年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改革招生选拔制度,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提供坚强保证。
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更加规范。 所有一级学科均实现学科内硕士、博士课程贯通设置,学术型研究生必修课程数量减少68%。新增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7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24项。创新“学校+基地+产业”协同育人机制,新增全国农业硕士示范基地1个(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省级研究生示范基地12个。完成了第一批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和动态调整工作,分别撤销和新增列了2个学位点,打破了学位点“只上不下”的惯例。制定了《博士研究生导师岗位聘任办法》,彻底打破研究生导师“终身制”,实行“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2014年推进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考制度改革,2017年全面实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和研究生导师“岗位聘任制”改革。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在实施博士生国外培植、资助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的基础上,启动了全英文课程建设、研究生国外短期访学项目等。
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三大索引论文2014年344篇,是2010年(126篇)的2.73倍,2015年发表319篇,2016年发表389篇。发表论文质量显著提高,2014年在影响因子4.0以上期刊发表论文50篇,是2010年(9篇)的5.56倍;2015年在影响因子4.0以上期刊发表论文66篇,是2010年的7.33倍;2016年在影响因子4.0以上期刊发表论文90篇,是2010年的10倍。
由农学院张桂权教授指导的博士生王少奎于2012年6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遗传学杂志《Nature Genetics》(影响因子:35.532)发表论文。由生命科学学院刘耀光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生罗荡平于2013年3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Genetics》(影响因子:35.532)发表论文。由兽医学院刘建华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刘艺云于215年11月一第一作者身份,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影响因子:22.433)发表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工作成效得到持续提升。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以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为核心,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出台《华南农业大学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重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方案》、《华南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方案》和《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和工作方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树理想、重品行、守纪律”主题教育活动。2014年开始每年实施本科生“模范引领计划”,在学生中全领域立标杆、树典型,营造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树立了一大批卓越榜样,在学生中营造比、先、赶、超的积极氛围,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化平台,围绕“立德树人”的理念和大德育的工作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的思创园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校园文化长廊、思政体验馆等将建设成为学生思想引领、理论引领、实践教育、典型教育、激励教育、自我教育等方法的重要载体。
充分发挥了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2013年以来,学校紧跟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拓宽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渠道,发展建设了包括官方微信、微博、华农党建、微农快报、紫荆华农、紫荆满园智库等微信、微博公众号平台和易班网,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围绕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心策划并推送了一系列专题内容,努力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取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