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后浪们,干活啰 广州仔:我们早在干啦
广大附中在教学楼顶开辟了菜地,同学们正在学习种菜。
大洋网讯 近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记者了解到,去年5月,广州就已出台《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小学生会做一日三餐,初中生能煲汤,高中生懂理财等,涵盖家务、班务、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科创实践等多方面,并希望将劳动教育推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广州多所中小学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劳动体验和实践活动。
教育部要求
初中生要尝试家具电器简单修理
教育部印发的《指导纲要》强调,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还要在课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
根据《指导纲要》,小学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包括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小学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包括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等,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
初中阶段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安排劳动教育内容,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庭日常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劳动;适当体验包括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尝试家用器具、家具、电器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学习相关技术,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
普通高中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包括指导学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选择服务性岗位,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广州学校实践
教学楼顶开辟菜地 师生一起种菜
在劳动教育方面,广州先行先试,在2019年5月就出台了《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初中生会煲汤”这一项要求更是登上了微博热搜。许多学校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劳动。例如,广大附中初一、初二的同学在每周三和周日下午都有“种菜时间”。学校在教学楼顶开辟了菜田,并分割成32块菜地,由各年级分包到班。播种、施肥、除虫、浇水,都由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此外,教职工宿舍楼顶也开辟了菜地,老师工作之余也来种菜,整个学校形成了热爱劳动的氛围。
天河区奥体东小学从一年级的孩子踏入校门起,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每周有两次早读的内容是弟子规,老师会挑选一些与劳动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吟诵。每周三下午的综合实践课,许多内容都与劳动挂钩,每一个月还有不同的劳动技能培养活动。9月,孩子们刚入学,就以如何收拾书包为主题;10月以如何扫地拖地为主题;11月以如何整理床铺为主题。“10月那一次,我们组织两个班的孩子打扫两间音乐室,孩子们一起劳动,可高兴了。后来在窗明几净的音乐室里上课,他们都特别自豪。”该校李峥姝老师说。
即使是在今年3-5月的线上教育期间,劳动教育也并未停止。广州电视课堂的综合实践课有不少关于劳动的内容。荔湾区劳动技术学校的王旭冬老师在初一的综合实践课中向同学们介绍了垃圾分类。她告诉记者,综合实践课程的主题基本源于同学们在日常生活里会遇到的问题。除了家庭垃圾分类,还有给家人做一道菜、广东靓汤我来煲、岭南茶艺我来学等内容。这些课程不仅学生爱看,家长也爱看,成了合家欢课程,也屡次登上最受欢迎课程榜单。
家长的烦恼
写完作业练完琴 没时间干活了
相比学校,许多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些不够,也有家长虽然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却缺乏要求孩子坚持的决心。
李女士的孩子今年读小学二年级,她原本对孩子的要求是每天洗自己的内裤和袜子,但孩子做完作业,练完琴,常常已快晚上10点了,只能让孩子赶紧睡觉。“我知道培养自理能力很重要,但如果跟学习、练琴、上辅导班、休息等产生了冲突,家长好像很自然就会放弃劳动这个部分。”李女士坦言。
也有老师无奈地表示,即使是放学后的值日,一些家长也不太重视,时不时就以孩子要上课外辅导班为由请假。“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培养好的劳动习惯,还有责任感的培养,因此对于值日请假的孩子,我都要求第二天补值日。”这位老师说。
教育界人士认为,对劳动教育的正确定位和理解尤为重要。劳动教育不只是技能学习,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养成,重点不在于学会,而在于鼓励动手与培养兴趣,从而感悟生活与做人的道理。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星 通讯员梁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