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整理皮影手卷20年吐心声:“我想出书”
一个班子一般四五个人,必须一专多能。因为要不上价,人手太多开支是问题。
老吕长期整理写作的皮影影卷手稿。
务农是老吕的主业。
老吕二十年来广泛收集影卷,家里压箱底的宝贝不少。
小孙子喜欢拿着皮影人玩,但真要谈传承,现在还看不到希望。
▲皮影活儿越来越少,吕正业的主要收入除了种地,就是为农村红白事吹唢呐来贴补家用。
“大概是1993年左右吧,当时我们岫岩文化馆的老馆长告诉我这些很有价值,说我年轻、识谱、能唱会拉,又了解皮影在民间的状况,应该多采访,整理。我就开始整理皮影手卷。二十多年啊,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大一摞,可是这东西现在不吃香了,没人愿意给我出书。我采访过的那些老艺人,也都一个一个相继走了……”辽宁鞍山黄花店镇一户普通农家炕头,岫岩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吕正业聊起自己的出书梦想,不断叹息。
以男唱女腔为主要特点的岫岩皮影戏曾长期流行于辽东满族聚居地区,从明末清初形成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54岁的吕正业是岫岩皮影现存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三十年扎根乡土,醉心于这项民间艺术的老吕面对如今不大景气的皮影演出及传承状况颇感无力与无奈。
在老吕看来,真正能够代表东北民间艺术的不仅仅有二人转等曲牌体唱腔。皮影戏戏种虽小,但靠板数的快慢,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戏曲艺术里独树一帜。聊起这里面的门道,老吕如数家珍:“比如人很忧思,闺门旦角想对象、思丈夫,速度必须慢到婉转;又比方说这个人物要是‘激’(东北方言,意为愤怒)了,那就听那个板数吧‘咔、咔、咔……’唱的就有激烈吵架的感觉。”
当年, 24岁的小吕从评剧团出来拉班儿单干,走遍辽东农家村屯乡里,所到之处风光无限。如今,有线电视甚至互联网已经接到了百姓家的炕头上,老吕的手艺越来越没有市场,他唯一未了的心愿,就是把二十年来老师傅们一句一句教给他的本事集结成书正式出版,也算是对传承人称号的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