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推行文化惠民卡探索最低公益模式 每年每卡含200元文化消费补贴

16.12.2015  13:00
原标题:推行文化惠民卡探索最低公益模式

  南方日报讯 (罗锐)老百姓关注教育、医疗、文化、办事等问题,惠州在改革过程中,坚持“由民做主”理念,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老百姓,让老百姓有更多改革获得感,特别是惠州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3年多,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让普惠阳光洒落到每个市民身上。

   今年发放14.2万张文化惠民卡

  近年来,惠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惠州致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但一些社会特殊群体成为有文化需求的新的文化贫困群体,事实上造成公共文化服务“受众缺席”问题。

  如何使各类群体、所有市民都能真正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惠州在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过程中,在广东省率先推出文化惠民卡制度,探索解决社会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权益保障问题。

  文化惠民卡是面向社会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特别发行的文化消费服务卡,政府每年向上述人群提供200元文化消费补贴,用于补贴上述人群看电影、看电视、购书、订报、看演出等基本文化消费活动。据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化惠民卡制度2013年试点推行,2014年在全市推广,2015年继续深化推进,市、县区财政投入2800多万元,继续在全市7个县区发放约14.2万张文化惠民卡。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称,文化惠民卡制度服务对象是国家“文化低保”政策的重点服务对象。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文化低保”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该项制度也是惠州探索创立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低公益模式。文化惠民卡制度设计之初,相关制度研究组对好几种国际通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选择确定了以最低公益模式,为财政补贴投入的指导模式。最低公益模式,即在确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最大公约数”的同时,确定一个各县区都能接受的最低补贴标准。

  此外,文化惠民卡制度把文化服务内容的选择权还给服务对象,实现了“政府买单、群众点菜”,为转变供给手段、服务方式作了有益的探索,有效改进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手段和方式,凸显了制度的创新性。

   社区APP实现“零距离”便民服务

  在惠城区桥东街道东河社区,打开掌上“社区邻居”APP,可以实现办证预约等,通过一点一触一扫描,实现物业小区、居委会和居民的互通、分享与互融。这是惠州首个社区APP项目,在今年7月上线。

  桥东街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居民下载安装APP客户端后,可以轻松了解到政府办事指南、阅读新闻、学习查阅政策法规,还可在APP客户端随时随地查询证件办理进度等,享受社区提供的“零距离”便民服务。

  APP设置了“东河居委会服务”、“办证预约”、“办事指引”、“社区舞台秀”等版块,在“办证预约”版块中,生活中涉及到的计划生育、就业、养老、社保等证件办理业务,可以通过APP在家预约及咨询相关流程。为提高其知晓率、使用率,桥东街道联合社区义工、社工、志愿者以及党员积极深入辖区走访宣传、征求意见、指导居民安装使用。

  “社区邻居”APP不仅是整合资源,更是突出社区治理。东河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称,通过APP平台与党员、义工、社工相结合,实现邻里互助项目的落地工作,并让更多的邻里在社会组织、志愿者引导下加入到互帮互助的平台,实现有爱社区。其中,在“邻里帮”模块,读报陪聊、家政服务等居民诉求通过微心愿进行发布,由辖区党员、热心居民认领,任务完成后给予相应积分奖励,这极大缩短了党员与群众的距离,让党员成为民情“快递员”和民生“服务员”。

   链接

  文化惠民卡 每卡每年200元补贴标准如何定?

  据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运用最低公益模式,在统计文化消费数据、编制文化消费指数的基础上,通盘考虑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保家庭及低保人数、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优抚对象保障标准以及文化惠民专项资金投入等情况,重点以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保家庭收入三者的平均数为最低收入模型,以市民年均文化消费支出为参照物,建构了最低补贴标准模型,最后得出了财政补贴的计算公式,确立了每卡每年200元的财政补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