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岭南文化根脉 做好“以老带新”传承
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吴大海 通讯员 刁定宏
最近两月,粤剧一代宗师罗家宝,粤语讲古泰斗林兆明,著名画家、首届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艺术家杨之光,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陈小汉等多位岭南文化艺术大师相继离世,引发了人们对岭南文化传承的关注。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广东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为岭南文化的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努力守护着岭南文化的根脉,也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传承粤剧
全球粤剧发烧友赴穗参与盛宴
在岭南文化里,粤剧是一大瑰宝,其发展状况最能体现岭南文化的传承。今年6月12日,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将在广州举行,届时将有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粤剧社团、7000多人来到羊城。据主办方介绍,本届粤剧节是历届规模最大、报名国家最多、参演剧目最多的一届。
为何粤剧发烧友都要来参加这一场粤剧盛宴?在很多华人眼里,广东其实就是粤剧发展传承的中心,这里有着适合粤剧发展的“土壤”。全球最大的粤剧专业团体广东粤剧院和广州粤剧院就在广州,而在广东其他县市也还生存着不少粤剧专业团体。在湛江吴川,城乡居民历来有酷爱看粤剧的传统,“村村做大戏,处处锣鼓响”是“粤剧之乡”的最好写照。据了解,该市共1529条自然村,近八成村庄组织演出,每年演出粤剧达5000场次,戏金5000多万元,观众近800万人次。
“近年来,广州的粤剧团体发展得不错。”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理事长刘长安表示,其标志就是每年不断有新的剧目出现;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粤剧演员成长,脱颖而出。以广州粤剧院为例,这几年创排了不少粤剧新戏,包括《梅岭清风》、《司徒美堂》等,在2015年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该院的欧凯明获得“二度梅”、吴非凡获得“一度梅”。
除了专业团体,在广东民间还散落着数量众多的“私伙局”。据统计,“粤剧曲艺之乡”广州市荔湾区就有“私伙局”团队78支,其中能为群众进行演出的团队有40多支。
非遗保护
古琴、剪纸、木雕等皆获传承
除了粤剧,其他岭南文化也一样得到发展传承。记者从广东省文化厅了解到,十余年来,广东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创下了多项全国第一,并逐步由单一、静态的保护向全面、活态、整体性保护转变。
截至2014年年底,广东全省共有粤剧、古琴艺术、剪纸、皮影戏四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47项、省级524项、市级1100项、县级1888项;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84人、省级618人、市级1263人、县级1720人。
目前,广东现有潮州市艺葩木雕厂(潮州木雕)等四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3年,省文化厅公布第一批28家广东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3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这是全国首个省级非遗促进会。
播撒“种子”
制定了保障制度和传承计划
为了保护、传承岭南文化,广东从制度上进行了保障。2011年10月1日起,《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施行。广东还设立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制定出台《广东省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推出“百台地方戏发展扶持计划”。通过多项扶持,推动广东地方戏曲创作和演出,推出一批优秀作品和人才,传承和发展优秀岭南传统文化。
专业团体也各显神通,制定传承计划。2015年,广东粤剧院共有三位粤剧名家入选文化部的“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包括罗家宝、丁凡、蒋文端,他们把各自的经典剧目传授给青年粤剧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丁凡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师傅带徒弟,是一种高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广东粤剧院一直保持着这个行之有效的传承之道。”广东音乐曲艺团也将于本月28日启动“广东音乐曲艺人才孵化计划”。该团团长黄润根介绍,将通过“以老带新、以师带徒”的方式,对团内所有45岁以下的人才进行系统的培养,以更好地传承广东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