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拟建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19.09.2015  14:20
农历七月三十晚,一年一度的省级非遗项目“七月三十装路香”习俗传承活动吸引了上千民众围观。

  斗门水上婚嫁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王荣 摄

  斗门首届乡村旅游节开幕式“皇族祭礼”。

  王荣 摄

  农历七月三十晚,华灯初上之际,斗门区莲洲镇横山村的大街小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节日的景象。当晚,该村家家户户在大门口点燃香烛,近百名村民舞动火龙走家串户,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这个一年一度的省级非遗项目“七月三十装路香”习俗传承活动吸引了上千民众围观。

  这是斗门保护非遗文化,传承历史文脉,筑牢价值根基的缩影。历史文化是区域的灵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斗门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接下来将通过非遗文化产业化、创建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开设学校专业课程等,多措并举擦亮本土文化品牌。

  南方日报记者 崔汝枝

  非遗传承 开设校园装泥鱼文化基地

  刚刚结束的斗门区第3届“装泥鱼”习俗比赛,吸引了20多名虎山村当地村民参与编鱼笼和装泥鱼项目。值得关注的是,主办方特别增加了学生编鱼笼比赛,11名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学生娴熟的编篾技巧也让现场观众连连称赞。

  在少儿组的比赛中,有3名儿童来自四川、陕西和江西的异地务工家庭。来自四川的李映熹说,学校有“装泥鱼”研究中心,暑假期间老师挑选了她学编制鱼笼,只学了一个星期就会了。

  “为了进一步保护这个传统文化,我们专门设立了学校文化基地。”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介绍,两年前,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在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建立了“装泥鱼文化基地”,由装泥鱼传承人代表黄炎庆和黄国富向学生教授装泥鱼的文化,每周上两节装泥鱼文化课,并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编制鱼笼。

  据了解,装泥鱼习俗是乾务镇一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代表项目,但这一民间传统渔业生产习俗逐渐被人们忽略。2010年,“装泥鱼”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这项习俗得以保存下来,乾务镇举办此次比赛,旨在提高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

  近期,斗门区还投入了10万元对装泥鱼文化基地进行重新装修,如今该课室墙体贴上了灰色的复古璧砖,并挂上了装泥鱼文化和传承人的文字和图片简介,还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鱼笼、滑板、蚝袜等生产生活用具,将有利于文化传承。

  分区保护 系统保护疍家文化生态

  在非遗文化保护上,斗门区拟对文化地域进行划分,形成文化生态保护区,形成系统保护措施。

  以疍家文化为例,作为岭南田园水乡,斗门聚集着大量的水上人,他们都传承着独特的疍家习俗。迄今为止,“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飘色”、“七月三十装路香”、“沙田民歌”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由于种种原因斗门的疍家习俗,逐渐被现代文明同化或逐渐消失。

  在斗门区,国家农业科技园是疍家文化沉淀最丰厚的地方,该区域11.5万原居民多为水上人,当地保留着具有疍家文化特色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风格等等。

  斗门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真正保护好疍家文化,斗门拟创建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样既能加深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同时也能提高斗门生态农业园的旅游价值与文化价值;充分挖掘疍家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形成文化旅游的整体风格,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这将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之一。

  沈俊校认为,创建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疍家传统的文化遗产。疍家文化遗产蕴含着疍家人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与想象力,体现着疍家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疍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好疍家人的文化遗产,保持当地传统文化的继承,不仅是维护当地社会团结稳定的文化基础,更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前提。

  事实上,珠海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疍家文化元素,也有深厚的宋代皇族历史底蕴。业内人士认为,斗门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融入疍家文化和宋代皇族文化,并以人文景观带的模式充分挖掘并凸显其文化功能;在以疍家文化为核心的同时,兼顾其它文化元素和文化形式,整合珠海市的文化资源,突出其优势,让其承担起凸显珠海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运动功能,形成新亮点。

  资源整合 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

  位于斗门主城区正中心的“15层”,曾是老斗门心中的地标楼。近日,这里摇身一变,拥有28年历史的老楼华丽转身为一家崭新的酒店。更引人注目的是,这家新酒店是全国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人文酒店。

  装泥鱼、水上婚嫁、白蕉客家竹板山歌、莲州舞龙、乾务飘色、沙田民歌……笔者在这家试营业的仟佰酒店看到,103间客房分别以22种斗门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打造而成。无论在客房或者楼道上,都挂满着各式各样的斗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照片,将这里本土独特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酒店负责人赵容介绍,酒店的投资人为6位年轻的本地人,因为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深感兴趣,所以与斗门区文化局、区非遗中心一拍即合,打造了这家充满历史文化的主题酒店。“到访的住客看到我们的非遗装饰都非常感兴趣,曾经有人因为看到照片的内容而多住了一天,为的就是去游览照片中的人文景点。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融合,只是斗门非遗文化产业化的缩影。在前不久的深圳文博会上,市骏艺工模塑胶制品厂将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模具艺术品,惊艳亮相。镏金艺术作坊的铜铸金系列与斗门区国家级非遗项目“装泥鱼”结合,制作成铜铸金艺术作品,并配以舞蹈表演、传承人现场编织鱼笼在珠海馆动态展示,让参会的客人印象深刻。

  ■斗门非遗名录

  国家级: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

  省级:飘色、七月三十装路香、装泥鱼、水上婚嫁、横山鸭扎包、赵氏家族祭礼(皇族祭礼)

  南门赵氏家族祭礼获评省级非遗

  笔者从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斗门镇南门村赵氏家族祭礼刚刚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斗门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6个。

  赵氏家族祭礼也叫南门村皇族祭礼。这种皇族祭礼仪式,源于宋朝的皇族祭拜仪式。一千多年来一直以口授相传的形式沿袭下来,直至2008年夏,由南门接霞庄宋魏王29代传人赵德春以文字形式整理成文,随后由南门毓秀社宋魏王30代传人赵承华再作相关修编,使祭礼仪式相关程序、祝文等较为完整规范。此前,该项目一直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斗门区相关部门精心准备及申报,近期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庆节水上婚嫁邀你参加

  笔者从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第四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将于国庆当天在黄杨河(井岸镇西堤公园)举办,向社会公开征集18对新人,9月20日截止报名。

  第四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活动将延续去年的模式,于国庆当天在黄杨河(西堤公园)举行,新人规模扩大至18对,是历届人数最多的一次,凡心仪并关注“斗门水上婚嫁”这一富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婚嫁习俗、对婚礼有所追求,冀望留下美好回忆的人士均可自愿报名,男女双方年龄不限,国籍和户籍不限,但须满足持有有效结婚证明和服从活动主办方安排、全程参与活动这些条件。

  “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全程免费,但为保证活动顺利举办,入选活动的各对新人均需交保证金2000元,该保证金在活动当天新人到场后如数退还。活动期间,主办方将无偿提供新人婚礼前入宿酒店一晚,新郎、新娘特色礼服,酒店往返活动现场的交通工具,每对新人酒席一桌,为每对新人配齐大妗姐、伴郎和伴娘等服务。活动结束后,每人还将获得集体婚礼纪念DVD光盘一套、证书一本、纪念品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