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潘新潮“十个想不到”证明“不一样的东莞”
南海潮起,涛声震天;转型升级,持续多年;“不一样的东莞”,日渐呈现。这个“不一样”,体现在“与过去印象不一样、与网络印象不一样、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呈现出“国际制造名城、国家文化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新形象。
试举“十个想不到”的事例,权作证明:
——东莞不产羊毛,想不到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羊毛衫生产基地,有毛织企业4000多家、年生产销售毛衣12亿件,全球每5人中就有1人穿东莞毛衣。
——东莞不产晶体硅,想不到它每年生产智能手机超过2亿台,全世界每8部智能手机当中就有1部来自东莞。
——东莞不产塑料和毛绒,想不到它每年生产出口玩具40亿美元,占全国玩具出口总值的30%。
——东莞不产木料,想不到它建成了中国出口家具第一镇和亚洲最大的家具博览会,集中了全球80%的知名家具品牌。
——东莞不产茶叶,想不到它成为了“中国藏茶之都”,全市收藏茶叶3亿多公斤,可供全国人民喝足3个月。
——东莞曾被认为“涉黄”严重,想不到它现在已经被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曹林评价为“东莞现在是国内最正派的城市”。
——东莞曾被认为比较排外,想不到它现在每5个人中只有1人是原住民,全市有56个民族、43.6万少数民族、5大宗教,被媒体评为“全国最具包容度的城市”。
——东莞曾被认为是“文化沙漠”,想不到它已经建成“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音乐剧之都”,八年创作推出11部原创音乐剧,位列全国城市之首;东莞市民去年在当当网的图书消费总量,位居全国非直辖城市的第十位,不仅超过20多个省会城市,还超过广西、江西等13个省。
——东莞曾被认为烟囱林立、污水横流,想不到它的32个镇街建成了37座污水处理厂、13个湿地公园、12个森林公园、4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被人民日报评为2015年全国十大“洗肺”城市。
——东莞曾被认为是依靠出租物业、引进港资发家致富,想不到它屡次敢为人先,早期在全国率先开办“来料加工”业务、实行“集资修路、收费还债”、开设“一站式行政服务”、成立民营篮球俱乐部等,近两年又在全国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行“十证联办”改革、推行“三互”大通关模式、开展“机器换人”等,成为全国网络发货量第二大城市、内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三大城市、快递业务量全国第六大城市、外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七大城市、网络消费者密度全国第九大城市,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回顾风起云涌的过去,东莞率先改革开放、率先起步腾飞,也率先碰到波折、率先转型升级,一路披荆斩棘。
展望难免曲折的未来,只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勇于担当、敢“顶硬上”、善于创新、海纳百川等东莞精神,就一定能继续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