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妇女:人生因“走出家门”而精彩

29.01.2019  18:31

  在新疆呼图壁县二十里店村,热孜古丽·哈力克走在路上和同村村民打招呼(1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29日电(记者丁建刚、潘莹、郭燕)距新疆乌鲁木齐市60多公里的呼图壁县二十里店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庄,村民主要靠种地、养殖牛羊过活。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时,村里一支主要由维吾尔族妇女组成的文艺队,前所未有地办了一台热热闹闹的联欢会,既有民族歌曲、舞蹈,也有京剧说唱、闽南歌曲。

  仅仅一年前,她们之中的大多数人还说不好普通话,平时基本上是守在家里、围着锅台转。但这一切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如今,“走出家门”的农村女性越来越多,实现就业脱贫,也充盈了人生。

  这一变化主要源自援疆干部的支持和鼓励。在中国2010年启动的新一轮对口援疆中,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对口支援二十里店村所在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在改善当地交通、住房条件,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远道而来的援疆干部还设法丰富当地群众的业余生活。

  在新疆呼图壁县二十里店村文化活动中心,热孜古丽·哈力克在“迎新春联欢会”前化妆(1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2018年5月,援疆干部邱志宇牵头在二十里店村组建演出队。起初他并不抱太大希望,因为与村民沟通时,很多人听不懂他说普通话,有意参加的也不过三五人。

  但很快他收获了惊喜。维吾尔族村民能歌善舞,刚开始,每个人在手机上下载了京剧、闽南语歌曲,一遍遍听,然后跟着哼唱。后来,在邱志宇的指导下,对照打印出的歌词,村民咬文嚼字,逐字逐句练习。“短短几个月,大家进步很快。”邱志宇说。

  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文艺队,形成了一支约20人的固定团队。3个孩子的母亲、42岁的热孜古丽·哈力克是文艺队的明星,她说演出让她获得了自信。

  热孜古丽·哈力克的二女儿患病需要长期治疗,此前家里仅靠丈夫打工和农田收入支撑,境况不好。加上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守在家里没收入,她经常焦虑不安。

  而练习歌舞不仅让她快乐起来,还让她对生活有了梦想。“很多人都夸我唱得好!既然歌能唱得好,看来要用心去干,啥事都能干好!”她说。

  在新疆呼图壁县二十里店村,热孜古丽·哈力克(左)在她经营的超市内整理货品(1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2018年,福建省投入了700万元人民币,改建村里的29条巷道,将过去一遇雨雪泥泞难行的土路铺设了沥青,交通便利带动了人流物流。热孜古丽·哈力克筹集了6000元,在村口开了一家小超市,规模虽然不大,但创业给了她收入、缓解了焦虑。

  不止热孜古丽·哈力克,福建省的援疆行动让二十里店的村民都有了变化。一年时间里,福建省的援疆干部们就在村里启动了“闽疆生态文化村”项目建设,创办了西域香飘打馕农民专业合作社、“闽疆情”农家乐和卫星工厂,乡村旅游开发也进入实施阶段,村里越来越多的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创业。

  二十里店村妇女的变化在今天的新疆并非个案。为解决少数民族农村妇女离土不离乡、就近就地就业的意愿,近年来新疆各地实施开展就业惠民工程,在农民家门口建起卫星工厂,在工厂附近建起幼儿园,使广大农村妇女可以放心去务工增收。

  其中,在喀什、和田等地,新疆妇联2018年启动“靓发屋”建设项目,在每个村建立一个理发店,并发放价值1万元的美容美发设备,免费开展美容美发技能培训,使每个店带动2至3名贫困妇女就业。截至目前,这一项目已覆盖1962个深度贫困村。

  在新疆呼图壁县二十里店村,热孜古丽·哈力克在家中陪女儿一起读课文(1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得益于此,加上19个援疆省市给予的支持,新疆农牧区新就业人口超过百万,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女性。她们不仅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家庭状况,追求现代文明生活的信心和劲头也明显增强。

  在今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新疆提出将持续完善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内地援疆省市企业转移就业常态化,推动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常态化。这意味着,会有更多妇女因此“走出家门”,收获新的人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