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吴坚:四海英才汇聚神州热土
1978年,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闸门,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40年来,留学大潮奔腾,始终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与民族复兴梦想相应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今天,中国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留学事业发展进程也随之出现了历史阶段的跃升。中国在迎来大规模“海归潮”的同时,来华留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也呈快速发展态势,四海英才正汇聚于神州大地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如何在国际人才流动的大格局下分析中国留学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围绕相关问题,本期“学海观潮”对话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坚。
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1978年到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超过458万,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留学输出国的地位不断巩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是,近年来我国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之间的“逆差”持续减小。尤其是2012年以来,我国留学回国人员的规模稳步扩大,2016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较2012年增幅为58.48%,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我国迎来迄今最大规模“海归潮”。您如何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的“人才磁铁”效应?
吴坚:我认为,出现“人才磁铁”效应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经济不仅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测算,2012—2016年,从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看,美国为10%,欧盟为8%,日本为2%,中国达34%,超过美欧日贡献之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经济和文化吸引力越来越强,为广大留学人员特别是海外高端人才提供了成就个人事业的广阔舞台。尤其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结合,为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带来了巨大机遇。
二是因为中国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出国留学人员扭转了“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的扭曲心态,中国文化情怀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加强。这种文化自信也能合理说明“出国后更爱国”的现象。
三是因为我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政府、社会、高校、企业等各个层面都十分重视人才,为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支持。仅以2008年启动的国家“千人计划”为例,截至2017年8月,已成功引进各类海外人才7000余人。此外,“百人计划”“春晖计划”“海智计划”“珠江人才计划”等各部委、地方制定的引才计划更是不胜枚举。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才作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相信未来中国将建立更加完善的留学生回国发展政策体系。
“出国后更爱国”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刚刚提到的“出国后更爱国”的现象也非常值得关注。有智库2017年对留学回国人员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2.7%的海归对出国以后更加热爱祖国的看法表示认同,对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何解读这一现象?
吴坚:如果我们把观察中国留学发展的时间轴拉伸到中国近代史的长度,就会发现,一代代留学人员的负笈求学史贯穿起来,就是一部“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
100多年前,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的中国同盟会,为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留学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毛泽东同志等革命青年一道,大力宣传并积极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旅欧勤工俭学和留苏学习的进步青年相继回国,在火热的斗争中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大批留学人员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怀抱,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留学人员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各领域交流合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留学报国是我国留学人员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在一代代留学人员身上赓续不绝。
今天,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越来越强大的祖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有保障。中国人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底气。
这种底气和自信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愈加彰显。西方民主制度在西方国家的种种乱象面前已经走下神坛,无法解决理论死结和现实困境。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导致自由民主失调,而不断被自由消解的民主,正日益失去其自我纠正的能力。在问题面前,只有争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难行、行而无效的漩涡,鲜有实质性举措,充满了极端化论争。美国的枪击案、失踪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让越来越多留学人员清醒看到“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与此同时,以美国、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美留学强国,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放缓、政治局势动荡和难民危机等原因,国内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社会的开放程度降低,留学人员融入当地社会更是困难重重。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出现“出国后更爱国”的现象是自然而然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不仅留学人员的心态在发生变化,我国留学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例如,留学发展呈现产业化、大众化、低龄化趋势,出国“镀金”成为中国家庭重视子女教育的“投资”新方式,留学从未像今天这样离普通大众如此之近。在高烧不退的“留学热”背后,更需要一些冷思考。应该如何理性思考留学的价值?
吴坚:随着留学的大众化发展和大规模“海归潮”的到来,“海归”在中国就业市场上不再是“高水平、高薪酬”的代名词。当前留学人员多扎堆金融、贸易等热门专业,对自身定位、职业规划与发展方向模糊不清,这导致留学含金量大打折扣,很多留学人员归国后往往只有一纸文凭,就业竞争力与本土人才相比并不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向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本土人才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而且本土人才还有根据就业市场变化动态调整发展规划的便利和优势,对很多用人单位来说其实更有价值。
因此,面对“留学热”决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要深入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与留学质量、人才发展的理路,客观理性认识留学的价值与意义。毋庸置疑,留学的价值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关键在于如何准确自我定位。留学人员一定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瞄准国际先进知识、技术、管理经验,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一定要脚踏祖国大地,胸怀人民期盼,找准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找准先进知识和我国实际的结合点。唯其如此,才能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留学价值,从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
中国成吸引留学生新磁场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中国成为全球接收高等教育国际学生的主要增长极之一。从1950年初的33名留学生,发展到2016年的超过44万留学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来华留学近年来还出现了哪些新趋势?
吴坚:总的来说,近年来来华留学不仅规模急剧扩大,层次、结构、类别等各方面也不断优化,呈现全新发展态势。
从来华留学规模来说,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4.3万名留学生在华学习,比2015年增加4.5万余人,增长比例为11.35%,进一步缩小了来华留学生与海外中国留学生的人数差距。
从来华留学生源地分布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速迅猛,逐渐成为新时代来华留学的主要力量。全球化智库和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编写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约20.7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6.92%。来华留学来源国的前15名中,有10个国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从来华留学生学历结构看,过去来华短期学习语言的非学历生占比偏高的格局正在改变,来华攻读学位的学历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总计209966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7.42%,比2015年同比增加13.62%;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63867人,比2015年增加19.22%。
《中国社会科学报》:来华留学吸引力上升背后有哪些原因?
吴坚:我认为,来华留学吸引力迅速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与广大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理由一样,很多外国留学生也看中了中国蓬勃发展的巨大市场、与世界各国的紧密贸易往来所带来的机会。很多人选择到中国留学,是因为到中国哪怕只是学好中文,回国后都会增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设的大力推进,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对外国留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2014年,全国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的思想,把来华留学提升到与出国留学并重的新高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在资金支持、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大力推进来华留学,破除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在华就业创业障碍,为来华留学提供宽松的环境。例如,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各级政府部门与高校也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项目,包括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甘肃省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湖北省政府“一带一路”留学生奖学金、“一带一路”孔子学院奖学金等。
三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得到国际认可。近年来,尤其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话语权得到迅速提升,一些高校已经具备了用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培养人才的能力。在几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上,近年来中国高校整体表现不俗,排名大幅提升,一些中国名校超过了不少欧美老牌名校,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显著增强。这也是来华攻读学位的学历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关键因素。
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报》: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新时代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有何重要意义?
吴坚:留学事业是新时代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抓手,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全局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留学事业有利于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事业的发展。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留学事业可以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推动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社会和民意基础。其次,留学事业是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留学人才在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在各行各业发展中走在创新前列,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再次,通过留学工作培养、汇聚人才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建设,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大国形象、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新形势下做好出国留学工作有哪些建议?
吴坚:新形势下做好出国留学工作,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多方面共同努力。从国家角度讲,要平衡好本土人才和留学人才之间的关系。要理性对待两者的价值,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本土人才与留学人才的融通发展。要加强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顶层设计,完善出国留学机制,加大出国留学人员培训,增强留学人员安全意识,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从社会角度讲,应积极为出国留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科学看待出国留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尊重留学人才,创设条件吸引留学人员归国。从留学人员个体角度讲,要理性定位出国留学发展方向,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留学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进一步做好来华留学工作又有哪些建议呢?
吴坚:在全球化背景下,争夺国际学生资源成为世界性趋势,大力推动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打造“留学中国”品牌,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来华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能通过留学生向世界展示中国,留学生也会给中国带来异国文化。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都具有独特性,中国社会要大力提升文化包容力,给予留学生更多人文关怀,为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奠定思想基础。第二,坚持走开放创新型质量发展道路。来华留学生质量是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的重要保证。我们要秉持开放和创新原则,通过把好招生质量关、明确质量评价标准等方式推进来华留学事业科学、有序发展。第三,完善来华留学教育机制。我国目前的来华留学教育机制还不完全适应来华留学迅速发展的形势,未来要在教育管理、生活服务、社会实践、毕业生联系工作等方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例如,积极推动来华留学人员与我国学生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加强中国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为来华留学人员在华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逐渐建立起教学与实习对接、课堂与社会衔接的留学教育机制。
报道链接: http://www.cssn.cn/bk/bkpd_qkyw/bkpd_bjtj/201803/t20180327_3889386_2.shtml
作者/通讯员:毛莉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