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珠海何以蝉联中国最宜居城市?

25.08.2015  09:56

  最近与珠海有关的消息持续火爆。在这里举办的首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下称“装洽会”)掀起阵阵热潮。而就在几天前,“珠海观察”微信公众号(nfrbzhgc)发出的“珠海蝉联全国最宜居城市”的消息也刷爆了朋友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编制发布的《2014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珠海在289个城市和地区中排名第一。这是继2013年首次超越香港荣登榜首之后,珠海再度问鼎“中国最宜居城市”,意味着珠海成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领头羊。

  宜居珠海缘何能持续领跑全国?本次课题主要参与者、《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5》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王雨飞认为,资源环境的天生丽质和后天坚持不懈的保护,是珠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的重要原因。珠海尤其在城市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值得其它城市学习。

  据介绍,此次衡量宜居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包括人口素质、社会环境、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市政设施等5大项15个子指标。珠海多数分项指标表现优异,每万人餐饮场所指数全国第一,绿化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等子指标也十分“抢眼”。

  ●撰文:罗文范 林群贤 摄影:王荣

  成果

  珠海综合排名居首 一枝独秀特点突出

  在此次评选中,衡量宜居城市竞争力的指标包括人口素质、社会环境、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市政设施等5大类15个子指标。经过科学的计算,珠海综合得分第一,问鼎全国最宜居城市。排名二到十名的有香港、海口、厦门、深圳、三亚、舟山、无锡、杭州、苏州等城市。

  在全国289个城市和地区中,有168个城市低于全国宜居竞争力指数均值以下,占比高达58.13%,表明多数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处于“中下”水平。除港澳地区外,宜居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中部和环渤海地区,东北、西南、西北几个区域相对落后。

  王雨飞表示,课题组在构建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时,采取了将各因素归类的办法,在数据可得的情况下,按照指标数量最小的原则,选取了一个类别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数据指标,使得指标体系的衡量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各地宜居的实际情况。这些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天气网、各城市六普公报等。

  从2014年宜居竞争力全国十强的具体指数看,前十强差距相对较大,珠海一枝独秀特点突出,指数在0.9以上的城市只有香港,仅三座城市指数在0.8-0.9之间,0.8以下的城市占据一半。

  “珠海各项指标得分均高于全国水平。”王雨飞说。在分项的15个指标中,珠海每万人餐饮购物场所(198.1947个)、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表现突出,排名分别为全国第一、第二。另外,绿化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用水普及率等指标名列前茅。

  这是继2013年超越香港荣登榜首后,珠海再度成为中国最宜居城市。王雨飞表示,与上次评选相比,珠海在收入房价比、人均道路面积以及排水管道密度等方面均有所提高。收入房价比的标准化由原来的0.806上升到0.811;人均道路面积的标准化由0.721提高到0.952,另外排水管道密度由原来的1316公里上升到1379公里(注:标准化是为了便于计算,根据各个城市的得分以及在全国的排名,折算成指数0-1,其中1表示最高)。

  “收入房价比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志,这个比例越高,证明城市宜居竞争力越强。珠海收入房价比提高,是因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增加。”她分析。

  分析

  高端规划引领城市建设    制度创新护航宜居实践

  对于珠海蝉联全国最宜居城市,王雨飞认为,资源环境的天生丽质和后天坚持不懈的保护,是珠海今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的重要原因。

  课题组也指出,珠海城市文化氛围浓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且具备经济推力的“大文化”也塑造了城市的人文宜居魅力。

  在王雨飞看来,珠海在城市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值得其它城市学习。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建设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个体规划建设也都以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最大化为准;政府缺乏有力、系统的规划,导致城市化建设拥挤、零乱、不协调等问题凸显,而珠海的城市规划做得比较好,整个城市看起来相当干净、整洁。

  据了解,珠海一直特别重视“全球视野、高端规划”的引领作用,邀请国内外的一流专家和规划机构,对宜居城市建设进行了高端的谋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情侣路浪漫风情海岸带改造、“幸福村居”建设、四大新城建设……这些自上而下、注重城市特色的规划,从顶层设计上铸就了宜居的格局。除此之外,珠海还在全省率先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等“五规合一”,力求让众多规划实现“形散神不散”,集中力量打好国际宜居城市建设的大战役。

  “制度保障始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珠海生态文明品牌成型的一大支点。”《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蓝皮书曾指出,珠海利用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先后制定了《珠海市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城乡规划条例》、《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珠海市防治船舶污染水域条例》等众多法规,编织了一张“绿色法网”为环境宜居建设“保驾护航”,制度化的建设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对珠海蝉联中国最宜居城市的消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细康并不感到意外。“这并非偶然,而是珠海三十多年来坚持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结出来的硕果。”他表示,珠海发展较为从容,主动舍弃高耗能产业,大力发展“三高一特”产业体系,同时注重环境治理,努力打造发展高端产业、集聚高素质人口、打造高质量生活的城市,这使得珠海在宜居建设中独树一帜,领跑全国。

  “中国环境好的城市并不在少数,珠海除天生丽质外,后天的努力必不可少。”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认为,长期以来,珠海保护了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的城市大格局,并重视社区体育公园、绿道等“微环境”的建设,这是珠海宜居环境脱颖而出的关键,也值得其它城市参考。

  方向

  东优西拓城乡协调    加速迈向国际宜居

  珠海目前取得的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正受到各界持续的关注和肯定。然而探索并没有止步。在成为全国最宜居城市的基础上,珠海已吹响了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号角。

  按照计划,到2030年,一座生态安全和谐、功能与国际接轨、空间集约高效、设施绿色低碳、生活和谐幸福、管理高效便捷的国际宜居城市将在南海之滨崛起。

  从中国最宜居到国际宜居,珠海还有哪些差距,应如何精准发力?

  “需要指出的是,珠海要继续着力关注排水管道密度、千人小学数、人均住房面积、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提升。”王雨飞坦言。比如,城市洪涝灾害已经成为城市生活风险的重要策源地和影响城市宜居的和核心型难题。珠海是沿海地区,台风降雨天气多,建议进一步加大地下管网的建设,减少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

  她指出,作为国际宜居城市,澳大利亚墨尔本有几条经验值得珠海学习:一是注重城市人脉的保护和传承,实现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统一,凸显人文宜居的重要地位,二是优先安排居住区的公共设施配套,将居住区配套设施的达标程度作为房屋预售的前提;三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因地制宜地选择地铁、轻轨、公交、BRT等交通方式;四是注重城市管理在宜居城市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管理和治理的多元化。

  长期关注珠海发展的赵细康认为,珠海还需克服公共交通、生活配套、教育设施缺乏等短板,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结合幸福村居的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防止人口过度集中在香洲主城区。另外,目前珠海市区机动车增长较快,应该以前瞻性的规划控制交通堵塞和大气污染;城市组团之间的交通命脉也需进一步打通,提高通勤效率,减少资源损耗。

  马向明则认为,珠海现有人口仅有一百多万,在高速发展、城市扩容后能否继续保持宜居,还需要高水准规划的引领。“珠海东部临海,自然环境十分好,而城市往西边走,其自然特色变得不太明显,珠海应该主动做好西部‘水网密布’的文章,强化微环境的建设。

  经济发展为宜居城市注入宜业活力

  ■专家声音

  本次宜居城市竞争力研究,没有直接涉及到经济发展等硬指标。

  在南方民间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彭澎看来,宜居城市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和尺度,经济发达的城市不一定是宜居城市,环境优美但缺少就业的城市也不一定宜居。

  “经济发展与宜居城市建设息息相关。”彭澎解释,宜居城市还涉及每千人小学数、人均道路面积、每万人医生数等指标,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发展作为支撑,这些基础设施也无从建设,宜居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宜居的环境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优势。

  他认为,珠海目前的生态环境已非常宜居,经济发展也正处于高速上升的势头。珠海通过大力招商引资,重点发展包括先进装备制造业在内的“三高一特”现代产业,并通过“装洽会”、航展、马戏节、WTA等品牌活动,增强对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吸引力,为城市发展注入宜居宜业的活力。

  在刚刚闭幕的首届珠西“装洽会”上,珠海签约项目28个,涉及智能制造、海工装备、3D打印等多个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投资额354.6亿元,位列“六市一区”首位。不少企业家就表示看中珠海优美的城市环境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携手共进的原则下,未来珠海的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将进一步提升,极大地推动国际宜居城市建设。

  ■宜居标本

  社区体育公园

  58个公园提升“家门口”的幸福感

  绿树和红花的掩映之下,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等健身场地一应俱全,人们在北山社区公园里嬉笑打闹,不亦乐乎……

  这样的社区公园比比皆是。从2012年始,珠海主城区香洲区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谋划的原则,充分利用区内未经充分绿化的“边角闲置地块”和尚未充分利用的“街头山边绿地”,在全区核心地段高标准、高效率建成了58个社区体育公园,免费为市民开放。这些公园个个绿意葱茏,百花争艳,曾经的市容“黑点”变成一道道宜居的风景线。

  作为一名资深的足球爱好者,今年36岁的龚江峰成为北山社区公园的“常客”。“以前经常找不到踢球的场所,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约上朋友一起竞技,太方便了。”龚江峰说,经过半年多的锻炼,他的体重有所下降,人也变得更加健康了。

  像他这样受益的市民还有很多。自首批公园建成以来,珠海社区体育公园已累计接待了200多万名市民与游客,并受到了市民的普遍好评。在已经建成的58个公园中,随时可以看到市民阖家结伴,或者邻居之间三五成群,散步、聊天、赏花、种菜、打球、健身、读书、做游戏。这58个公园在“不征地、不动迁、不改变用地性质”的原则下,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和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的双赢。

  通过3年多的建设,香洲社区体育公园已初步形成了群众体育、滨海浪漫、生态林蔬、商业闹市、历史时空、城乡结合等六大特色,在全国率先确立了社区体育公园的定义,并使得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总结出完整的、具有科学量化数据的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标准,树立了“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典范,  成为其他城市借鉴的样本。

  以规划引领建设,珠海香洲区将在2017年前建成132个社区体育公园,分区、镇街、社区三级,全部建成后将与绿道网、慢行系统连接起来,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低碳立体全民健身网络。

  香炉湾沙滩修复

  1.5公里黄金沙滩提供休闲空间

  四艘满载黄沙的工程船一字摆开,源源不断地往珠海香炉湾海面吹沙。按照计划,到今年底,珠海渔女旁将出现一条长达1.5公里、滩面宽50米的人工沙滩,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空间。

  据介绍,香炉湾是一个半月形的海湾,上世纪70年代,香炉湾一带岸线绵长,形成自然沙滩,吸引市民和游客在此嬉戏、玩乐。后来,由于在原址上修建了情侣路,香炉湾的沙滩逐步退化甚至消失,恢复历史沙滩是人们共同的愿望。

  经过多方的调研和准备,珠海将借鉴巴塞罗那人工沙滩建设的经验,在香炉湾打造一个“”字形的人工沙滩,再现当年黄金沙滩的情景。

  修复后的人工沙滩将建设宽30米的绿化带,并配套凉棚、座椅等公共设施。除此之外,人工沙滩将创新雨水管理系统,强调再生水资源在城市中间的导流、源头净化、储存、缓慢排放至下游,融入城市的环境和生态的修复中。雨水花园、透水路面、集水草沟等系列措施将在该区域运用。

  沙滩修复工程只是香炉湾野狸岛滨海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的一部分。根据规划,占地3.6平方公里的香炉湾片区将以“山海链”和“山海恋”为设计理念,从交通组织、公共设施配套、滨水活动策划等方面着手,打造为城市山海中央公园、国际文化艺术海洋。

  据此,香炉湾片区将整体形成1个动感圆环,1个文艺绿岛,1个浪漫海湾,5条缤纷海岸等8大景观形象主题区,同时借鉴世界优美海岸线交通处理的经验,提高滨海空间的公共性和步行可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