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粤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九成

15.04.2015  17:59

 

                                                                                                                                                                  小朋友在科普活动中学习辨别预警信号

 

 

种田最怕天气突变。有了广播预警,我们再也不会手足无措啦。”佛山高明区杨和镇大楠村菜农杜先生高兴地说。现在,预警信息由区应急办一发出,2350个应急广播终端会自动合成语音,并依托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到遍布镇村的大喇叭播报。高明区529条自然村的群众都可以清晰听到。

这套名为“村村响”的应急广播系统启播近一年来,解决了预警信息接收与应急知识宣教“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未来,省政府应急办计划将该系统推广到全省各条行政村。

这是广东近年来在预警信息发布上“提速、扩面”,构建“全覆盖”的预警应急管理体系的缩影。“来自一线的不少案例表明,与受灾后再抢险救援相比,在灾害出现前就根据预警信息及时避险,往往是损失最小又最有效的‘救命稻草’。”省气象局局长许永锞说。

在省政府应急办主任纪家琪看来,加强防范意识,强化避险意识,掌握应急知识,提高应急技能和能力,走好“意识—知识—技能—能力”这条切实有效的避险之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的影响及其造成的损失。

去年,广东成功防御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台风“威马逊”、强台风“海鸥”,实现了人员零死亡。当中,深入镇村的预警应急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全省已建成的90个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覆盖90%的市县(区),还有各乡镇气象服务站和涵盖全媒体的发布渠道。准确预报、反复预警、提前预防,成为广东抵御重大天灾的不二法门。

 

撰文:谢庆裕 董永春

1 发布

10种预警渠道实现“一键发送

 

台风很有可能擦过文昌角登陆徐闻,对我县有严重影响。”“威马逊”离开近一年,徐闻龙塘镇的陈春景对这条“救命信息”仍记忆犹新。“当时从微博@徐闻天气和手机上都看到了这条消息,我马上收好铁皮铺并躲到家中,把生命与生计都保住了”。

事实上,除了最朴素的农村“大喇叭”,预警信息发布手段还覆盖电视、电台、报纸、短信等传统媒介,连新潮的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QQ弹窗等也派上了用场。

2012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规定,统一通过委托省气象部门建设、管理的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免费向公众发布。这个统一发布的系统就是“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经过多年来的投入建设,广东已基本建成省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了电子审批流程和多部门接入,并建设以“应急气象”为品牌的10种发布渠道,包括:应急气象频道、应急气象电话12121、网站、客户端、微博群、微信、短信、茂名海洋广播电台、农村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

浩瀚的海洋曾是预警信息发送的难点。如今,全省的渔船都已经配备预警信息接收系统,每当台风来临前都可从茂名海洋气象广播电台接收到台风预警消息,及时回港避风。

除了省级平台,全省已有90%的市县(区)成立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实行“三模”分类模式和“五区六岗”布局要求。其中,要求最高的“一模”在阳江、雷州、佛冈等16个市县成功推广,即实行集中式办公,按照“五区六岗”要求实现信息录入、确认、审核、发布、传播和评估等业务扁平化管理,主要整合应急、三防、气象等多部门的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并与乡镇气象服务站互联,接收端至行政村;县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指挥区同时具备县应急指挥中心和灾害治理指挥等功能。

各地编好预警信息后,上传到系统的请求随即到达位于广州的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经即时审核,几秒钟内预警信息就开始往千家万户传送。”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省、市、县各级预警信息发布单位均通过共享网页登录省级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提交所需发布的预警信息,实现“一键式”对各种渠道发布。

今年汛期开始,我省还将预警信息发送拓展到电网的渠道,即当出现气象灾害时,把电网公司发送给用户提醒用电安全的短信,也附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内容。

 

2 探因

提升预报水平 整合发布平台

 

各市县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更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前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前的天气预报是凭经验看出来的,现在的天气预报是根据观测资料以及气象物理、化学的变化规律,形成数值预报模式,再用超级计算机算出来的。”省气象台专家介绍,提升数值预报能力尤为关键。

从2012年起,广东省政府、中国气象局合作共建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其中,广东区域数值预报重点实验室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成为省部合作的亮点,近几年在“威马逊”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中大显身手,效果显著。

广东省区域数值预报重点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机房位于广州市气象局内,一排排瘦长的黑色机箱闪着灯光24小时运作,共同组成每秒达400万亿次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

该实验室主任冯业荣介绍,去年开始,南海台风预报模式已经由原来36公里的水平分辨率升级到9公里,对“威马逊”预报的24小时内偏差为71.9公里;48小时偏差为91.5公里,比2013年减少34.5公里。此外,登陆地点被稳定预报在雷州半岛至海南一带,登陆时间的预报误差仅半小时,对于路径、强度、登陆时间的预报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对台风、暴雨、高温等气象灾害预报得更准更及时,省气象部门还把惠民服务记在心头,近年相继推出灰霾与空气质量预报、内涝预警、人体舒适度、回南天预警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创新气象公共服务产品。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连续6年位居40个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前4位,兑现了广东气象的为民承诺——“你的冷暖,就在我心头;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预警信息发布的提速,还得益于发布平台的有效整合。“以前发生了突发事件,应急、三防、气象多头分别发送预警,普通民众收到了之后容易混乱。统一发布渠道后,每次灾害发生时,只收到来自同一终端发来的预警信息、应急指导,不仅简洁易懂,权威性高,还减少了谣言的产生。”去年“威马逊”期间,徐闻县不少老百姓对统一发布平台深有感触。

目前,教育、国土、地震等10个省应急委成员单位已经接入。也就是说,非气象方面的预警信息,也由相关部门向政府应急办申请,审核后从突发预警信息中心发送。”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日本核泄漏抢购食盐风波、河源地震、登革热流行等多次重大突发事件中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解决了以往资源分散的问题,也让公众更快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在共建共享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号召下,地震、国土、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主动与省气象局对接。如经省政府应急办授权,与省地震局建立了地震信息发布快速通道,当发生M2.5级以上地震时可直接通过预警发布系统发送地震应急信息,提高了发布时效;与教育厅联合建立了学校应对台风暴雨停课安排工作机制,提高了全社会自觉响应、主动防御的效果。

 

3 保障

完善地方法规形成预警应急自觉

 

一方面,发布渠道的拓展与预警预报能力的提升为防灾减灾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广东近年在预警应急领域的法律与制度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不断健全的机制保障使各部门有序联动,长效运作。

2012年,省政府修订印发《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从政策层面明确了各部门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分工和流程,并将预警信息发布的相关内容作为对各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考核的一项指标。

以前发生暴雨、台风,学生要等待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通知,才知道是否停课。《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首次明确当学生看到台风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和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即为停课信号。

纪家琪表示,遇到气象灾害,以前的普遍做法是,三防部门要发通知发文件,各部门和公众才懂得怎样联动应对,缺乏与预警信号相对应的法律规定。借鉴香港等地区的先进经验,广东率先内地省份,首次在法律条文中确立了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停课停工机制,使气象灾害停课停工机制步入法治化、规范化。

除了停课,《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对上述4种气象灾害预警情况下的停工也提供了法律依据。《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20条规定:“台风黄色、橙色、红色或者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期间,除必需在岗的工作人员外,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地点、工作性质、防灾避灾需要等情况安排工作人员推迟上班、提前下班或者停工,并为在岗工作人员以及因天气原因滞留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避险措施。

省气象局与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建立了“提前通报、同时发布”机制。各级气象部门通过电视、电台、网站、微博等渠道发布相关台风暴雨预警信号时,同时发布同级教育部门的停课通知,以促进全社会逐步形成自觉响应主动防御的意识。

除了预警信号发布与应对在法律层面得以规范明确,我省应急管理法制也不断创新。如2010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基础上,制定与该《条例》相配套的一系列相关制度,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法制化水平。目前,正在全力推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地方立法工作。

广东还全力打造“一案三制”创新模式,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成为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如有效推动应急预案管理创新,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审批等环节,实现对应急预案的情景构建和动态管理。学习借鉴美国、德国的先进理念,注重风险评估和应急能力评估,不断优化应急预案。目前,省政府应急办正着手编写基于“风险评估—情景构建—任务分解—能力建设”的应急预案编制(修订)指南、应急预案演练指南。

应急管理特别是预警信息发布的“广东经验”,得到了国家乃至国际上的认可,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沙特等国家的专家、政府官员多次来粤学习考察。

今后,广东将继续在预警信息的发布上“提速”“扩面”,消除死角盲区,尽快实现城乡应急系统服务均等化。根据《广东省全面深化气象管理改革方案》,2018年,台风登陆点预报精细到县,暴雨预警时间提前3小时以上,全省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

 

预警应急新亮点

 

无人机监测助力防灾决策

以往出现台风暴雨洪涝等灾害的时候,多以气象观测站的数据来评估灾害的程度。然而像高山、海洋、偏僻的山谷、河流,气象站点往往难以落脚,却是气象灾害频发之地,如何实时监测这些区域的天气变化以及成灾情况,并及时订正灾损模型,以作出更精细准确的预报?

省气象局副局长邹建军介绍,去年开始,我省气象部门在灾害监测中创新地引入无人机技术,通过轻便安全的无人机快速到达200公里范围内的灾害天气现场,实时监测反馈图文并茂的现场信息。

目前,卫星遥感仅可以监测分辨率为3公里的格点,并常常被云朵遮挡,而无人机可以精细到60厘米的下垫面监测,并到达气象站没有布局的监测盲区。“无人机探测技术结合格点预报以及行政区域图层,可以作出更精细的靶向预警,致灾模型的不断修订使得政府部门的决策指挥平台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邹建军说。在去年“威马逊”袭粤期间,无人机就穿梭在狂风暴雨严重的地区,带来大量第一手信息,为防风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应急气象频道

广东应急气象频道是由省政府应急办、省气象局、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共同建设的公益性电视频道,是政府发布各类应急信息的权威传播平台,全天候、全方位地为公众服务。

广东应急气象频道突出四大特色:最强大的专业资源支持,最实用的应急避险知识,最权威的应急发布平台,最贴心的百姓参谋。提供三方面节目内容:一是第一时间播发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及气象预警信息;二是通过专家访谈和专题科普片为公众讲解各类应急预案、应急知识、政策法规、应急产品等;三是滚动播出全省天气预报、天气新闻、天气服务等资讯。

 

应急气象电话12121

12121应急气象电话是省政府应急办、省气象局借鉴日本成功做法,对原12121气象服务电话进行升级完善,拓展巨灾报平安服务等应急功能。至2014年11月,全省各市局均完成12121电话的升级改造。升级后的12121应急气象电话具备了巨灾报平安留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突发事件防御指引、应急知识宣教、气象信息服务等五大功能。日常,公众可拨打12121了解气象信息、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学习应急知识及发生突发事件时的防御措施,巨灾报平安留言功能仅在发生巨灾的时候才启用。2012年12月以来,省气象局已4次开展巨灾报平安留言演练。

 

农村大喇叭

农村大喇叭主要服务对象是居住在农村的群众。在空旷无阻碍的地区,大喇叭的声音传播距离可以达到2公里以上。农村大喇叭系统采取“平战结合”运行模式,平时作为政策法规、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惠民惠农、文化娱乐信息的广播平台,突发事件发生时,马上切换为应急广播模式,进行应急处置措施等应急信息的紧急插播。农村大喇叭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发布快、针对性强、宣传功能多等特点,深受群众欢迎。

 

■链接

以“八有”建立应急管理宣教培训体系

近几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以“八个有”(广播有声音、电视有画面、报纸有文字、网络有信息、电话有指引、培训有阵地、基地有体验、宣教有队伍)为抓手,通过抓试点以点带面,全力构建“全覆盖”的应急管理宣教培训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主管的《中国应急管理》曾刊发专题文章,向全国介绍应急管理宣教培训的“广东经验”。

广播有声音

以揭阳等地为试点推动建设覆盖全省行政村的省农村预警信息发布拓展平台——农村大喇叭系统,解决农村应急知识宣教“最后一公里”问题。省气象局会同省海洋渔业局等单位通过茂名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积极为南海海域海上作业船只和滩涂养殖用户提供海洋防灾减灾知识服务。

电视有画面

全国首个省级应急气象频道——广东应急气象频道通过专家访谈和专题科普片等形式辅导公众掌握应急避险技能,荣获2011年全国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奖。省政府应急办主任纪家琪接受南方少儿频道“暑假安全”系列节目采访,引导少年儿童科学防范中暑、溺水、交通、触电、燃气泄漏等事故。

报纸有文字

借助《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主流报纸,及时宣传全省应急管理工作情况,组织应急管理专家借助报纸适时解读应急管理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公众关心和关注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网络有信息

在全国率先开通广东省政府应急办网站(中、英文版)。8年来,省政府应急办网站点击量年均约1.04亿次,页面浏览量年均约4391万次,访问人数累计约389万人次,连续3年荣获中国政府网站领先奖等奖项。在全国率先启用的省政府应急办官方微博、微信,每天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推送应急避险知识、应急资讯动态等内容。

电话有指引

在全国率先开通广东省应急气象电话(12121),除完善巨灾报平安留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气象信息服务等功能外,逐步探索开展自救互救知识、灾后心理安抚等咨询服务。充分拓展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宣教功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会同有关单位向手机用户定点、定时、免费发送有关指引信息。

培训有阵地

2007年,成立全国首家招收应急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应急管理学院——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每年对省应急委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开展封闭式培训。在公安(消防)、卫生、矿山救援等领域建设一批应急培训、演练和教育基地,在此基础上推动建设省应急救援综合培训基地,专门培训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

基地有体验

以深圳市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建设第一家市级综合性安全教育场所——深圳市安全教育基地,通过多领域实景展现、模拟互动、引导公众体验在各种紧急情况下如何自救互救。省气象局积极筹建广东(台山)台风博物馆、韶关山区气象科普馆、茂名海洋生态科普馆等一批应急气象科普场所。不断完善网上培训基地——广东省政府应急办网站应急模拟体验馆,打造网上应急技能培训平台。

宣教有队伍

全力打造“双百工程”(“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百名应急管理专家进基层”活动),2010年以来,连续5年依托应急管理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全国率先组建“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团等,每年深入全省121个县(市、区)的乡镇、社区向公众讲授应急避险、应急救助的知识和技能、普及法律法规,累计受众超过14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