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五年记:从艰辛的考古到公众“追剧”

23.03.2016  15:08

    考虑到保护文物的需求,本次展览在按照首都博物馆预约参观的同时,还根据不同时段实施限人数参观。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中新网 北京3月23日电(宋宇晟) 《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从3月2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展以来,一直备受关注。22日,记者探访了该展现场。事实上,相较于公众对于海昏侯墓的认知,其背后的考古发掘已经历了整整五年。五年间,从异常艰辛的考古到公众像“追剧”一样关注发掘进程,海昏侯墓也从考古业内的事情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

    五年: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

    如果从2011年3月海昏侯墓所在地发现盗洞开始算起,到今天刚好五年了。

    2011年的3月23日,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为了查看一个盗洞,来到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海昏侯墓。只不过那时还没有人知道这个盗洞即将引出一座中国迄今发掘的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

    当年4月起,江西省考古所开始对墓地进行勘探,发现了占地面积5到7平方公里的大遗址。

    海昏侯的考古团队随即组建,共分四个组——发掘组、文保组、专家组以及安保组,分别负责对地面文物的挖掘和清理、对出土文物的保护、相关领域顶尖专家对于整个工作的顾问和指导以及发掘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不仅如此,从2014年开挖封土以来,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组也常驻在工地,指导发掘。

    对于这五年间的发掘经历,有媒体用“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来形容。

    领队杨军作为整个团队的总指挥,从2011年4月考古队成立开始勘探,他几乎天天都在现场。每天上工前,他要召集各组负责人,安排当天的工作进度;下工后,他还要撰写一天的工作报告和总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军说:“这五年在家里的日子,真是扳指头都能算清楚。

    南昌的土质胶黏性大,文物和泥巴完全镶嵌在一起时,就只能一层层从黏土里提取出来。由于没有操作面,提取的人只好趴在跳板上进行操作。考古队文保组的负责人管理曾跟媒体聊起海昏侯墓西北角发掘时的经历。她说,那时考古人员往往要趴在一个跳板上弄一整天。

    对于考古者来说,海量的文物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此相对应的,自然也意味着并不轻松的工作。

    海昏侯墓出土了10余吨、近200万枚五铢钱,而负责这些铜钱清点工作的,是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秦汉考古学家信立祥的学生李小斌博士。从每天早上8点上工到下午五点下工,他日复一日地数了整整半年,才将这批铜钱清点完毕。对此,他曾自嘲“提前过上了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生活”。

海昏侯墓墓主私印。印章上刻有“大刘记印”四个字。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五个月:关注考古发掘像“追剧

    虽然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已有五年,但公众对于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记忆大多只有五个月。正是这五个月,让这座西汉大墓成为2015年末直至今日公众关注的热点。

    2015年11月4日下午,江西官方召开新闻媒体通气会正式公布重大考古发现,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向公众和媒体公开。

    此后,随着海昏侯墓主椁室的发掘和大量文物的出土,海昏侯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迄今发掘的保存最完整西汉列侯墓园”、“出土整套乐器”、“10余吨铜钱”、“青铜火锅”、“最早的孔子像”、“大金饼”这样的词语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事实上,这一考古事件在被曝光后的不到半年时间内,迅速地以各种形式传播。截至目前,已有至少两种相关图书出版,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还播出了相关纪录片。就有参观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展的观众表示,关注这次考古发掘就像“追剧”一样。

    此外,海昏侯墓的发现也引起了公众对于墓主刘贺传奇经历的关注。有关其仅当27天皇帝即被废黜的故事也通过媒体报道而为人所知。

    今年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该展展出了本次考古发掘出土的诸多文物。19日起,该展览只接受个人观众预约参观,每天开放预约名额5000名,不再接受团体预约参观。

    连日来,该展每天的5000个预约名额都被约满。昨日,记者探访了“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现场。对于为什么来看展览,不止一位观众向记者表示,自己从2015年年底就已经在关注媒体对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的报道了。

    当日到首都博物馆观展的金先生已经是第二次来了。他将这次考古发掘称为“近年来最精彩的考古挖掘”。他还说,最吸引他的正是这段“悠久的历史”。对于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关注该展,同样前来看展的周先生表示,文物价值较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知识需求量的增大以及观展很方便成了三大主要因素。

    记者在首都博物馆网站上看到,截至23日早8时,该展本周的预约票已全部订完,下周的29日只剩下1769个名额,30日还有4362个名额。

    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看来,海昏侯墓展览的火爆可以称为“海昏侯墓现象”。他曾表示,海昏侯墓是专业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也是将考古专业转换为文化传播的一个成功案例,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此外,它也是一种社会性的现象,通过大众传媒、自媒体等多种传播手段,考古发现走出了“象牙塔”,使高雅文化更“接地气”。

3月2日,北京,从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的441组件文物在首都博物馆亮相。该墓的发掘历时5年时间,其墓主身份一直引发猜测。在展览现场的新闻发布会上,考古人员确认,墓主身份确为此前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图为展出的金饼。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两代人:公众的归公众,专业的归专业

    媒体的持续报道让本来相对小众的考古发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对于这样的情况,专业人员既有欣喜,也有担忧。

    昨日,记者在首都博物馆遇到了几名前来观展的历史专业博士生。对于海昏侯墓考古展的火爆,有人觉得,是一件“挺欣慰的事情”,毕竟“越来越多人去关注历史,愿意来看展览”。不过,她也认为,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历史、考古从业者肯定和大众关注的并不一样。“就是各看各的吧,也不会互相影响。

    对此,江西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彭明瀚曾指出,考古过去是专业的,离公众比较远的活动,都是业内人士做好后、研究好了再来向社会发布。“我们这次的尝试就是在考古过程中就把考古放到一个更大的文化事业中来,让社会各界关心参与考古。我们整个考古过程都是向社会、向媒体开放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巍也曾坦言,考古的最高的理念是大家都要参加。他指出,考古有研究、保护、利用等不同层面,“在保护和利用层面,民众可以有他们的角色的”。

    公众的归公众,专业的归专业。这是不少考古人向媒体展示本次发掘过程、成果的初衷。

    杨军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工作的本质就是科学研究。“现在似乎成为一个娱乐话题,但考古学不能因此被娱乐化。之所以频频在媒体上曝光与考古相关的种种活动,是希望将我们考古学家在做什么告诉大家,并在第一时间分享我们的科研成果。当代的考古学能走出学者的象牙塔,迈向‘公共考古’的范畴,这也是考古学发展到今天的另一项使命。

    迄今为止,海昏侯墓共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还有数量颇丰的文物未被发掘,而在已发掘的文物中,还有大量文物需要保护、修复以及解读。杨军曾不只一次对媒体表示,整理这些文物,起码需要两代人。这也意味着,目前海昏侯墓的考古团队成员,后半生很可能都要与海昏侯为伴了。

    据媒体报道,此次发掘过后,将是更为漫长的文物保护处理和系统研究阶段,而最终的考古报告问世,至少还要十年。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