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广州两条国宝村 生存之道对对碰

16.05.2014  22:40


   羊城晚报5月15日A9版讯(记者 何伟杰 吕楠芳)

 

威水数据

 

  今年,全国范围内共有1.7万个名镇、名村参选,而最终评出的历史文化名村只有107个,成功率不到1%。

  今年四月初,花都区塱头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继番禺大岭村之后广州第二条获得此国家级殊荣的古村落。

  获得“国宝级”称号的塱头村未来该如何发展?作为“前辈”的大岭村是很好的“标本”。这条在七年前就已经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庄如今在全国赫赫有名。可是,赞誉声背后,大岭村一直存在着不为外界所知的困扰——利益和文保之间的博弈所衍生出的矛盾争议,让一些村民对未来感到迷茫。

  或许除了经验之外,这条名村的困惑更值得后来者深思。

 

A 塱头村

 

新晋国宝 尚在等待规划

 

国宝”名村独具魅力

 

  之所以能从省级名村荣升“国宝”级村落,塱头村有其独特的魅力。位于花都区炭步镇的塱头村始建于南宋,定型于清末,拥有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是目前广州市保存规模最大、极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村里建筑坐北朝南,布局规整,规模宏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380余座古建筑,其中明清青砖建筑有近200座,祠堂、书室、书院近30座,炮楼、门楼共3座。

  据塱头村村民黄显标介绍,塱头村自古是“耕读传家”传统思想和宗族文化的典型,历史上,塱头村有云南左参政黄皞等15名进士、10名举人、15名秀才。至今村内还保存着24间书室,规模之大,为珠三角地区仅见。

  “相比享誉国内的周庄,塱头村的文化价值毫不逊色,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比周庄差。”负责编制塱头村保护规划的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副教授叶红认为,该村以“耕读传家”为特色的宗族文化体系、整体保存完好的珠三角水乡村落典型环境、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村落中非常独特和罕见。

  要成“周庄”路还很长

  叶红表示,塱头村要活化,首先要把村里的下水道、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好,还要把与广州市区的交通更好地组织起来。此外,老房子根据保护规划,修缮后可以做家庭旅馆、茶馆等文化产业,除了政府投资外,还可以更多地引入社会资金。

  然而,塱头村要成为第二个“周庄”,要走的路还很远。如今摆在塱头村面前的是村里388座古建筑的维护问题——这是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去年7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嘉极带队到花都进行城乡规划法执法检查时,塱头村方面曾透露,村里很多古建筑都急需维护,现在每年维修资金缺口达500多万。

  刚刚评上“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是否能让资金缺口得以填补?炭步镇相关负责人坦言,他们心里也没有底,“关于古建筑的保护,现在上级部门还在规划当中,资金也一直下不来。”塱头村一度希望借助社会企业力量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但目前能推进的项目并不多,很多项目都卡在了审批环节上,他们也只能继续等待。该负责人担心,如果还不能得到及时维护,一些“病入膏肓”的古建筑将很难再支撑下去。

 

B 大岭村

 

先行七年 经验教训并存

 

  昔日成为评选优势的古建筑如今却成为发展软肋,塱头村未来该何去何从?先行者的经历或许能提供一点启示。作为广州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番禺大岭村,在“名村化”的路上已经探索了7个年头。

  不差钱 复古整治面貌新

  大岭村在保护发展方面可以说“不差钱”。大岭村村委会主任陈润琪说,自获奖以后,广州市各级政府至今已陆续投入7000多万对大岭村进行全面复古整治,以恢复明清岭南古村落面貌。村道门楼铺上水磨青砖、村道重新铺设麻石、祠堂重新修葺……部分古建筑在庞大资金的支持下得以续命。如今,这条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古村的历史风貌已初见雏形,每个周末都会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

  目前大岭村仍然在大兴土木。用地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的广东第一家黄大仙祠将在这里复建、玉带河源头要建污水处理厂、山顶会被打造成公园……在外界看来,大岭村的“名村化”进程似乎相当顺利,然而当淳朴的村庄遇上外来资本,隐忧开始涌动,并逐渐撕裂着这条古村落的原始机理。

  心态变 有些地方不对劲

  尽管距离完工还有三四年时间,但有村民私下向记者透露,他们已经在研究到时该如何收门票,“门票是肯定要收的,否则我们这么努力打造旅游业,把人吸引过来又是为了什么?

  这种以发展旅游为中心的盈利心态让大岭村变得浮躁,一系列复古建筑便是例证。2003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副主任、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专家冯江和他的同事一起编制了大岭村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时采用的《大岭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009年,当他再次实地考察大岭村复古工程时,发现有些地方不对劲:大岭村没按历史原样复建,只是在打着复建的旗号建造一个想象中的历史。比如大岭村的巷门原本目的是建立领域感和便于防卫,以实用为主,而不是用来展示荣耀感的,但现在却用了比较炫耀的方式去复建。如今再度谈及大岭村,冯江并不愿意说太多,“我只能说(大岭村)很多新盖的东西没有遵守(村庄规划),村民没想清楚他们究竟想要打造一个什么。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也持有类似观点,“据我所知,大岭村目前一些复古建筑并没有通过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报建等程序便建了起来。”汤国华说,他比较反感的是村里很多房子都贴上了大量水磨青砖,“古时民居都用普通青砖,哪有用这么好的,现在这样做不但浪费还导致原有历史风貌失真。

  也有村民向记者坦言,在他小时候,玉带河的水清澈无比,孩子可以下河游泳抓虾,但现在由于上游工业污染,河涌常年散发臭味,“名村建设搞了这么多年,坦白说我都不知道村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锐观点

 

大岭村忧思在前 塱头村切忌重蹈

 

  汤国华说,名村名镇保护必然是保护规划先行,哪里是核心保护范围,哪里是建设控制地带,哪些是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以及如何保障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害等等,所有问题都必须要在保护规划内预见并提供解决方案。类似的规划大岭村也有做,但为何关于该村至今仍受困于保护与发展的迷茫?相关部门或许更应该深思。

  多名专家表示,与一度受到工业化入侵的大岭村相比,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古建筑保存相对良好的塱头村似乎更具活化“潜力”。冯江表示,只要悉心改造,塱头村未来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有望大有作为,不过他坦言,目前塱头村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已经“做错了很多事情”,“门口水泥地铺了,不该修的修了……”他提醒,保护古村落应该多做“减法”,少做“加法”。

  汤国华认为,塱头村目前应该尽快出台保护性规划。要吸取大岭村的教训,该规划应该要充分考虑到该村的可持续发展,必要时要为村民适当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保护好村内的古建筑。“其实很多村民从心底里都希望保留村里的历史为后人留下遗产,我相信只要政府积极引导,村民们是很愿意保护好自己的老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