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票价:你骂你的,我涨我的?
■ 社论
景区无序涨价,从长远看就是对中国旅游市场的挫伤。而要约束门票涨价,就应突破景区票价监管上的部门间“壁垒”。
随着景区票价“三年禁涨”进入解禁周期,全国不少4A级以上景区先后宣布涨价或即将涨价,在胜利日小长假节点上,这引发广泛关注。而日前,学者周天勇的一则微博也引发舆论共鸣,他直言景区涨价将重创中国旅游业:“若景区普遍涨价,则国内游还不如国外游划算,国外游人数增多将为国外拉动消费需求。(因旅游购物消费带来的)出入境(贸易逆)差越来越大,有关方面是该管管了”。
毋庸讳言,景区涨价已然进入社会话题倦怠期:尽管屡遭诟病,但它似乎进入了无解境地。就在前些天,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还号召5A、4A级景区带头不涨价,国家旅游局方面也表示,不赞成景区票价上涨过高过快。可这仍难阻止部分景区以“运营成本增加”为由涨价。
应看到,近年来,国家已采取了多项跟旅游业相关的措施,无论是去年9月国务院建立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还是国办前不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倡导“2.5天假期”,都是着眼于刺激国内旅游消费,这也是“落子”在拉动内需棋盘中一步重要的棋。在此背景下,景区门票无序涨价,也会构成激活国内旅游市场的现实掣肘。
毕竟,眼下国内不少景区门票价格已处在高位,若置于横向观照视野下,有些景区票价比国内很多知名景区高出一大截。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出境游客在1.2亿人次左右。这巨大体量背后,不乏国内游“游不起”的助攻。
为了规范景区门票无序涨价问题,有关方面祭出了不少法子,如《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办法》明确了景区票价定价原则、涨幅、频次等,且要召开听证会、实施公示等;自2007年国家发改委规定“三年不涨价”;今年3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但设禁涨年限之类的行政手段,不如理顺各方职责,相关部门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尽到应尽的监管之责。
而就眼下看,拿景区门票价格监管而言,当下存在的一个严重痼疾就是监管系统“内部脱节”:表面上看,景区票价归物价部门管,但景区票价也牵扯景区品质、建设规模、性价比及长远规划等,这归口旅游等部门管。因而景区门票科学定价,还需这些部门协调动作。但揆诸当下,价格监管往往是物价部门的“独角戏”,掌握票价监审权的物价部门对景区建设内涵缺少深度理解,这也导致景区票价跟具体建设、运营长期以来的某种脱节。
要破除这一积弊,亟须提升景区门票价格监管部门级别,由各级各地旅游联席会议领导机构出面,召集价格、旅游、发改委等部门,对景区投资来源、收益负债、游客规模、盈利分成等运营情况的公开状况进行督促、监管,明确虚报运营成本的具体追责办法,并从社会效益、运营成本等方面,对景区门票调价申请进行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而后再交由物价部门依法核定。
景区无序涨价,从长远看就是对中国旅游市场的挫伤。而要约束门票涨价,就应突破景区票价监管上的部门间“壁垒”,实现多个部门间的责任衔接,对当下定价机制纠偏,从而给景区调价接上“规范化”的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