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气象: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新境界于新文
于新文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化正向“智慧”时代迈进。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结合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实际,今年9月,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开放、管理科学的智慧气象,是气象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转变气象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的新阶段,提出智慧气象的理念,立足于气象信息化,基于气象科技进步,为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注入“智慧”元素,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气象内涵及特征
智慧是指人对事物正确判断的能力。对智慧气象的内涵应结合智慧以及气象工作的本质来认识。智慧气象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依托于气象科学技术进步,使气象系统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全过程都充满智慧。比如一个人坐飞机出差,如果气象部门能迅速感知他去哪里、乘坐哪个航班,就能将所经空域可能会遇到的湍流、目的地气象预报、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等信息推送给他,这样的气象服务就有了“智慧”。更进一步,未来时代气象服务加载于自动驾驶系统,气象数据与起点终点、行驶路线、车辆状况、乘坐人习惯等大数据结合起来,致力于为每一位驾乘者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体验,必将呈现出全新的智慧气象。再比如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如果气象部门能敏锐感知到灾害性天气将要来临,滚动做出基于影响的气象预报,提醒决策者动态调度各种资源,精准地将预警信息和建议发送给可能受灾区域的政府、部门、公众,以及把灾害影响和有关需求及时反馈到气象系统,进一步促进后续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协同,这样的防灾减灾管理也就有了“智慧”。
智慧气象的内涵包括智能的感知、精准的预测、普惠的服务、科学的管理、持续的创新五个方面。智能的感知包括对气象要素的感知、气象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感知、用户需求的感知、气象工作运行状态的感知,这些感知是智能化的。精准的预测包括气象要素的预测、气象灾害的预测、基于影响的预测三个层次,精准包括精细化和准确率,精细化包括时空分辨率、预报预测的更新频次,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更加精准的预测。普惠的服务是指能敏捷响应社会需求,并将“智慧气象”的元素融入到各行各业和人们衣食住行之中,让人人都能享受到个性化、专业化的高端气象服务,并在生产生活的决策中获得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最佳体验。科学的管理是指能智能分析各种业务、服务、管理数据,为气象内部事务、社会事务、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等精准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撑,提高管理效能。持续的创新是指气象部门内外个人、组织能依托气象信息化体系进行科技和业务创新应用,开放的气象数据信息资源为万众创新提供支撑,使得气象事业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智慧气象将体现出无处不在、充分共享、高度协同、全面融合、更加安全五个方面的特征。无处不在是指实现与天气气候有关的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等之间的连接,气象感知无处不在,气象服务无处不在。充分共享是指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在平台的支撑下,各类气象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信息资源、技术资源都能充分共享。高度协同是指气象各业务之间,气象业务与科技之间,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之间,气象系统与各行各业的经济社会系统之间能够和谐高效地协作,达到无缝隙连接、无障碍协同、无差异行动。全面融合是指智慧气象融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促进气象数据的挖掘与应用,基于气象的影响来做出生产生活中的正确决策,以“互联网气象+”改进决策、改进生产、改善生活、改造传统产业。更加安全是指信息基础设施、气象数据信息资源、业务应用系统都是安全可靠的。
所以说,智慧气象不仅是信息化问题,信息化只是智慧气象的一个重要支撑;智慧气象也不是单纯的气象业务问题,而是包括智慧业务、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在内的整体智慧;智慧气象更不是封闭的自成体系的内部发展问题,而是与经济社会系统、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其他“智慧”的深度融合。
智慧气象丰富了气象现代化的内涵
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是未来5年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把构建和发展智慧气象作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过程中,依托信息化的手段,促进气象信息化与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融合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智慧气象是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其本质是现代气象业务、现代气象服务、现代气象管理+气象信息化。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推动气象业务布局、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的转变,真正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体现“智慧”的特征,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气象生产力,提升气象保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所以,智慧气象有助于理清气象现代化发展路径,扩展气象现代化发展格局,丰富气象现代化内涵,使“智慧”成为气象的形象与品质。
智慧气象体现了时代特征和信息化发展趋势。不同时期的信息技术有不同侧重点。传统的信息技术主要要素是网络、计算机、存储、系统软件等,通过技术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本质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新的信息技术主要要素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的完全映射,从而具备感知、判断、分析、自适应等能力,其本质是智慧。“智慧”将是信息化的未来阶段。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计划的提出都是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提出“智慧气象”旨在顺应信息化发展大趋势。
智慧气象将促进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气象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人们衣食住行关系密切,但气象必须融入其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作用,体现出气象的价值,正如汪洋副总理把气象比喻成“盐”一样。一些城市和行业正在围绕“智慧”这个主题推动相应的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旅游等建设。提出智慧气象,目的也在于融入到这些“智慧”之中,更好地发挥气象信息在指导人们生产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各行各业、人们衣食住行对气象的黏性,让各行各业真正离不开气象这把“盐”,从而实现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普惠气象服务,真正让“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推进智慧气象建设重在创新
开放发展理念,推动融合发展。智慧气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融合。我们需要秉持“开放办气象”的理念,深化合作、扩大开放、共享资源、共同发力,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积极融入国家开放发展新布局,推动融合发展。一是推动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管理与信息化的同步发展、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共享共赢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智慧的气象业务、智慧的气象服务、智慧的气象管理”,提升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二是在巩固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气象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让气象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价值。
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必将深刻影响气象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推动智慧气象,更重要的是深化气象改革,推动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方式的转型和变革。一是按照集约化的要求,推进气象业务体制改革,优化观测、预报、服务业务的合理布局,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业务流、信息流的高效顺畅;二是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有序开放气象服务市场,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鼓励和支持气象信息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类实体在气象信息产业上创新创业;三是深化气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气象管理方式,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充分利用大数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气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加快气象信息化建设,强化基础支撑。气象信息化是智慧气象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智慧气象的重要支撑。当前要把加快气象信息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推进。一要抓紧贯彻落实《气象信息化行动方案(2015-2016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快解决气象信息化中存在的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等现实问题;二要加强气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借鉴总体架构、IT治理等先进的信息化理论方法,做好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并推动其高效实施;三要加强数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数据为核心,整合气象数据资源,建立气象观测数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的收集和共享互惠机制,强化数据挖掘、分析以及可视化能力,真正让气象数据成为一种资源,为发展智慧气象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创新驱动,推动“主业”跨越发展。智慧气象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智慧气象的落脚点就是发挥好气象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没有气象核心技术的突破,不解决气象现代化的瓶颈问题,发展智慧气象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突破气象科技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实施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努力在数值预报、资料同化等核心技术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唯有坚定不移地加强气象科技基础和应用研究,大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科技成果在气象业务、服务中的转化和应用能力;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社会力量的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气象科技创新环境。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10月26日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