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人欲寻50多年前长春笔友 曾互相鼓励赠礼
两人交流的书信 本组图片 读者供图
佐藤真理子女士
过年前,张志宏风尘仆仆地来到报社门口,见到新文化记者,她说的头一句话就是感谢。
她刚从日本回到长春不久,这次回来除了处理点家里的事儿,就是专程为自己的学生寻找50多年前的笔友。
张志宏去日本生活已经很多年了,在日本教中文,班里的学生都叫她张老师。佐藤真理子女士就是她的学生之一。“她人很随和,学习中文也很认真。她50多年前曾有位长春笔友,但因为一些原因失去了联系,我想帮她找到这位笔友,圆她的梦。”张志宏说。
老人演讲感动了班里的人
佐藤真理子今年已经75岁了,退休在家,她曾经是横滨市的地方公务员。原本张志宏并不知道真理子女士与中国、与自己家乡的渊源。“佐藤真理子女士结婚前名叫小仓真理子,也是在那时认识了一位来自长春的笔友。去年,她参加我的高级汉语班,在一次学生作文发表会上,她的题目是‘我的笔友’。”张志宏说。
真理子女士在文章中讲述了她和一位中国笔友通信的经历。“她那年17岁,这位来自长春的笔友李秉春22岁,他们是通过日中友好协会认识的,上世纪50年代的年轻人,互相鼓励着生活,聊着彼此的理想,没有爱情,有的是最真挚的友情。我们全班都被她感动了,我决心帮她完成心愿。”张志宏说。
笔友的描述让她想来长春
近日,真理子女士给新文化记者发来邮件,介绍了她与李秉春老人交流的过程。他们的通信是从1957年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虽然距离远,但他们还是克服困难,一直保持着联系。“当时我们都是年轻人,互相谈论的话题很多,包括两国的情况,我们彼此的工作、生活等等。我们自由自在地畅谈,所以每次他都用很小的字写上5到8页信纸,他很健谈,也很有才华,他的日语可以说很精通,没有任何表达障碍,写的字也非常漂亮。所以我认为他一定非常优秀。”真理子说。
从通讯地址的变化上能看得出来,1957年时,李秉春在当时的长春第一汽车厂96栋居住,到了1958年的3月,他搬到了95栋,1960年又变为102栋。“在真理子女士手中还珍藏的30多封信里,知道李秉春曾经做过日语翻译工作,同时也学习俄语,做过俄语翻译。”张志宏说。
在彼此的信件里,他们还介绍着自己生活的城市。李秉春给真理子女士讲长春的街道,街道上的建筑,长春四季的变化,什么时候最美丽,哪里最好看。也是因为李秉春的信件,真理子女士喜欢上了长春,想来长春看看。“他们也曾经约定过,终有一天,他们会相见的。”张志宏说。
也曾寻找过这位长春笔友
“他曾经送我中国杂志、中国邮票,还有他的朋友也送过我贺年卡。我也送过他日本邮票、小说和我自己动手做的布制小狗。”真理子女士还清晰地记着这些细节。
上世纪60年代,因为一些变故,他们通信终止了,但这些年真理子女士一直没有忘记李秉春。“随着在日本中国人的增加,我渐渐学会了一些汉语并认识了一些中国朋友,也交了一些笔友,但李秉春一直是我觉得最聊得来的朋友之一。我委托多位中国朋友寻找过李先生,但都没有结果。”真理子女士说。
认识张志宏,知道张老师的老家也是长春的,真理子女士很激动。“我想再努力一次寻找试试,完成自己一个一直放不下的心愿。这可能也是我最后一次寻找,要是实在找不到,我也就没有其他办法了!”真理子女士说。
为了帮真理子女士寻找笔友,张志宏回到长春后一直在忙碌。“联系了李秉春曾经工作的地方,但很遗憾没有任何线索。”张志宏说。
年龄一天天大了,真理子女士似乎也越来越想念那份单纯的友谊,她很想找到李秉春,再跟他畅谈生活。“如果他还健在,我希望可以在长春或者任何地方跟他见上一面。如果他已经不在,我可以把我珍藏这么多年的信件转交给他的家人,给他们留个纪念。”真理子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