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最后100米”,干群关系才更融洽
本报报道,我市全面推行镇(街)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半年多,将驻点联系工作从面上部署转变为常态开展。在驻点活动中,将“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延伸到“走完最后100米”,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更加深入人心,让镇街干部更加了解基层情况,让党群和干群关系更加融洽,让许多简单问题化解于“润物细无声”中。
一组数据见证了干部驻点工作的初步成果:组建了592个驻点团队共5766名驻点成员按时进驻村(社区)开展工作。截至5月底,全市驻点团队到村(社区)开展驻点联系27期,驻点累计9.1万人次。由此可以看出,干部驻点的布局已经完成,下一步工作就是如何进一步施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动作,并升级为治理常态。
从常识来判断,5000多位干部进驻之后,积极向上的场景也会出现:群众向驻点干部反映难题,干部帮助解决难题;一时解决不了的,也会向群众进行解释,以获得群众的理解。显然,这样的场景是我们所乐见的,因为这契合了干部驻点制度的设计初衷,更让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落到实处。在为干部驻点夯实“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合理性、为干部驻点收获初步成果点赞的同时,我们更期待,干部驻点制度能够长久坚持下来,特别是在奖惩制度的规范下良性运行。
首先,进一步落实业已制定和出台的干部驻点制度,并根据实践,不断完善干部驻点制度的细节,力争让驻点固化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驻点制度是把“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延伸为“走完最后100米”的制度设计,通过干部驻点、定期下点,延伸执政党联系基层群众的触角,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要坚持常态化的检查,监督驻点干部的行为,不仅要防止驻点干部走过场,更要防止驻点干部出工不出力。
其次,干部驻点制度要与其他制度形成匹配效应,生成制度合力,推动干部联系群众、党政机关深入基层的常态化、网络化和制度化。近几年来,东莞推出党代表工作室制度,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入基层代言基层也成为治理制度的一部分。如今,干部驻点制度也已在基层展开。可以说,如果这些制度设计都能得以良好运行,那么,百姓和基层社区遇到诸多社会难题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呼应,并在公共机构的介入下进入解决的通道。东莞要抓紧落实制度设计,特别是让这些制度形成合力,使制度自动释放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
再者,要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公仆意识。“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化,重在解决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作风。干部驻点制度是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载体之一,作为公仆,各级领导干部做好驻点工作,就是践行“三严三实”的体现。
干部驻点制度是改善社会治理的一部分,通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才能切实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东莞要进一步加大干部驻点制度的落地力度和扎根深度,持久坚持下来,方能见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