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急救手册 你须掌握
烫伤
脱离致伤源
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烧伤,现场急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立即脱离致伤源,最大限度地阻断致伤源对组织机体的进一步损害。
当遭遇不同类型的烧烫伤时,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火焰烧伤:
应迅速脱去燃烧的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焰,或用就近的水源灭火,或用不易燃烧的衣被铺盖灭火。
灭火后要仔细检查已灭火而未脱去的衣物,防止死灰复燃。
切忌奔跑呼救,以免加重头面部和呼吸道损伤。
热液烫伤:
如衣物穿得薄被烫伤,应当充分用凉水浸泡后再脱去;如穿得厚,则应立即除去被热液浸透的衣物,以免二次烫伤。
脱衣服时动作要尽量轻柔,避免将皮肤搓破,导致创面感染。
化学烧伤:
能引起人体损害的化学物质约有25000余种。
化学烧伤创面的深度取决于化学物质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浓度越高、时间越长,损伤越重。
受伤后应尽快脱去浸有化学物质的衣物,应用大量清水冲洗。
需要注意的是,生石灰烧伤因生石灰遇水反应可放出大量的热,加重损害,故应先将残留在创面上的生石灰去除干净,再用水冲洗。
磷能在空气中自燃,故自救时应先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及其周围皮肤,将磷和其化合物冲掉,在现场缺水的情况下,可用浸湿的湿布包扎或掩覆创面,以隔绝空气。
如果致伤物质明确,现场又有条件,可用中和剂冲洗,但应用中和剂不能代替大量清水冲洗的过程。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一味强调应用中和剂,为寻找中和剂耗费了时间,则是舍本逐末,遗失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电烧伤:
发生电接触伤后,首要的是切断电源,切忌在未切断电源的情况下接触伤员,以免自身触电。
切断电源和灭火后,应检查伤员的神志、呼吸和心跳,如有呼吸心跳暂停现象,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
特殊物质烧伤:
口服腐蚀性酸可引起上消化道烧伤、喉部水肿及呼吸困难,可口服鸡蛋清或牛奶等中和,禁用小苏打中和、胃管洗胃或用催吐剂以免引起胃穿孔。
小面积浅度烧伤:尽早冷疗
对于小面积浅度烧伤,冷疗可以减轻热力对创面的进一步损伤,迅速缓解疼痛,且简单易行,是烧伤现场急救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措施。
具体做法是:将烧伤创面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淋或浸入清洁的冷水中,水温以伤员能耐受为准。
或用清洁冷(冰)水浸湿的毛巾、纱垫等敷于创面,但过低温度的冷疗也对创面不利。
冷疗的时间无明确限制,一般掌握到冷疗停止后疼痛显著减轻为度,多需0.5~1小时或更长。
需要强调的是,大面积(烫伤面积在20%-30%以上)、深度烧烫伤(如电烧伤)不适合冷疗,一旦冷疗血管收缩可能导致休克,增加休克风险。
保护创面:别涂有色物质
烧伤后,创面可用清洁的敷料、毛巾、床单等覆盖或进行简单的包扎,适当保护以防再次污染。
不要向烧伤创面涂抹不适宜的物质,也不要随意涂抹药物如不明剂量的抗生素、消毒剂等以免引起过量吸收中毒。
不要涂抹有颜色的药物,如红汞、龙胆紫,以免妨碍对创面的观察和深度的判断。
不要涂抹不易清除的物质,如黄酱、酱油、香油、牙膏、香灰等,因为这些物质对创面起不了任何治疗作用,反而会妨碍清创和增加创面污染的机会。
如果有合并伤应立即处理,如有出血应先止血,有骨折应先进行简单的固定。
“冲脱泡盖送”五字原则
我国台湾地区过去也是火灾和烧烫伤高发的地区,在烧烫伤急救上提出了“冲、脱、泡、盖、送”五字原则,并广为宣传、家喻户晓,起到了很好的救治效果。
“冲”就是烧烫伤后的即时冲淋降温;
“脱”就是除去燃烧后或浸满热液的衣物;
“泡”指的就是冷疗;
“盖”是指创面的覆盖;
“送”表示妥善地转送医院。
需要注意的是,受伤后口渴时,不要随意大量饮用白开水或其它饮料,尤其儿童伤员更需注意此点。
预防:意外多是能避免的
烧烫伤是意外伤,很多情况下都是违反操作规程、违章作业或是不正当的处理意外事故时造成的,因此烧烫伤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范的。
尽管类似天津港这样的爆炸事故我们无法预知,也无法避免,但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很多预防意外发生的事情你是能够做到的。
排查老化松动的家电、插头
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热水器、电暖器等,并时刻注意排查可能的烧烫伤隐患如老化的煤气灶、老化松动的电器和插座接头、不稳定的热液装置。
煤气泄漏不要开灯打手机
正确处理家中可能引起火灾事故的意外事件,如煤气泄漏时应及时关闭总闸门并开窗通风,千万不要打开电器开关(包括电灯、排风扇等),也不要在现场拨打手机。
长时间用暖宝宝也容易烧伤
改变容易引起意外烧烫伤的生活不良习惯,比如躺在床上吸烟常因困倦睡着,烟头引燃被褥烧伤。
冬季长时间应用电热装置(如:暖宝、电热毯)睡着后也会引起低温烧伤,甚至长时间将笔记本电脑放于膝上操作也会造成皮肤的低温烧伤。
不要自己拔火罐和艾灸
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尝试有风险的医疗保健操作如拔火罐、艾灸、大蒜等有刺激性植物的穴位贴敷,这些操作很容易造成皮肤烧伤,有时甚至是深度烧伤。
1 2 3 ... 4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