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多地政府机关赖账不还 企业主回款无门自杀

13.08.2014  11:29

   媒体近日报道,广西、广东、山东等地方政府因市政和基础设施建设举债,但因财力困难等原因拖欠施工方债务,造成部分施工方陷入困境,这些“政府债主”多 为民营工程企业,因多次讨债未果,不得不借高利贷支付农民工工资和债务利息,有的不堪重负濒临破产,有的甚至自杀轻生。

  一些地 方政府赖账不还,还理直气壮、有恃无恐,这种现象被百姓称作“官赖”。诚然,官赖频现的原因相当复杂,一方面是地方官员出于“政绩冲动”,不切实际地启动 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使政府财力陷入困窘、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击鼓传花式的“历史债务”,前任官员大举借债让财力捉襟见肘,现任官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此外,还可能由于经济形势出现较为重大的变化,以至于原来的预算收入落空,进而形成连锁反应,巨大的债务包袱只好先向市场主体转移,缺乏背景和关系的民 企只好首当其冲。其实,“官赖”现象与以前的“打白条”有相似之处,不过前者显然比后者金额更为庞大,影响也更加恶劣。

  事件曝光后,舆情汹涌,基本上都在谴责这些官赖严重损害了政府信用,认为“官赖”成为诚信社会建设的绊脚石,危及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这种判断当然不错,但是“官赖”除了损害政府公信力之外,其实还有三层风险或危害。

   首先就是地方债务的风险。尽管有证据表明地方债务风险整体可控,但是不能排除个别地方爆发债务危机。而这种风险问题不只是在于账面的债务,而是举债的机 制不健康。一些地方主政官员借债不是真心实意谋发展,而是绞尽脑汁图升迁,这样势必就会超出财力搞项目,甚至在举债之初就没有考虑怎么还债。

   由于金融机构常受制于地方政府,他们对政府出面的借贷需求往往难以说“”,这就加剧了地方债务的风险。再加上不少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是缺乏回报的,这 些项目只能依靠之前的财政结余以及其他领域的收入还债。一些地方还有依赖心理,万一本级政府入不敷出,还会有上级政府兜底。这些因素叠加,所积累的地方债 务容易成为“定时炸弹”。

  其次就是经济乏力的风险。“官赖”的产生,会极大影响民营企业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信心,进而破坏商业环境。一 个地方若政府都赖账不还,那么传递出来的信号就会损害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其他企业担心为下一个“官赖”所“”,甚至形成政府的普遍违约,就很难放心参 与经济建设。

  尤其是近来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小,政府卖力招商也不容易讨好,“官赖”的出现必然影响外来投资者对当地的信心,让地方错失长远发展的机会。

   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稳定的风险。由于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劳动力都是农民工,当施工方无法正常支付农民工工资时,矛盾就容易从劳资纠纷转化成官民冲突。 常规的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政府可以作为中立方参与调解和处理,但欠薪的主要原因是“官赖”后,政府出面也难以获得信任,甚至可能激化矛盾。

  官赖导致施工企业破产,进而容易形成一批失业的农民工,由于拿不到工钱,他们也往往不会离开当地,这可能使得地方社会治安面临巨大压力。加上主要的过错在于政府,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就极易陷入被动。

   “官赖”聚集了多方面的风险,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严防“官赖”形成传导效应,给地方经济、社会形成难以逆转的后果。这就要求,一方面解决项目和债务 的“增量”问题,从严把控政府的各种工程,杜绝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在预算编制和审查时就掐掉不切实的项目;另一方面解决当前项目和债务的“存量”问题, 无论如何节衣缩食、开源节流,政府都不能失信于民、失信于企,必须及时将欠账了结,防止酿成更大的社会危机。

[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