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韵 | 桥头邓根喜:邓屋人才辈出,源自崇文重教的家风传承

23.02.2021  22:40

春日暖阳,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坐在桥头屋邓氏宗祠前的石凳上,指着青瓦灰墙、雕梁画栋、庄严肃穆的祠堂侃侃而谈——今年90岁的邓根喜,是土生土长的邓屋村人,退休之后便致力于族谱整理等工作,对邓屋村的发展历史和名人故事如数家珍,被称作邓屋村的“活字典”。

▲90岁的邓根喜被称作邓屋村的“活字典

1931年出生的邓根喜,虽已达90岁高龄,但依旧精神矍铄,神思敏捷。“邓屋作为一个古村、文化村、名人村,是名副其实的。”据他介绍,邓屋,立村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距今已有650年历史。数百年来,这个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世代流淌着相同的血脉,传承不变的基因,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邓庆云家族便是个中代表。中国近代农业高等教育先驱、著名土壤学家邓植仪,爱国企业家邓盛仪,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光先驱邓锡铭,邮票设计专家邓锡清……这个家族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涵盖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名声在外。

从邓氏宗祠旁的一条麻石巷往里走,两旁的民房散发着幽幽古韵,丝丝缕缕地透着厚重的历史气息,诉说着历史沧桑。穿行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邓屋深厚的人文底蕴。据村中老人讲述,这条麻石巷为邓植仪所铺设。

▲邓屋古村一角

来到邓植仪、邓盛仪祖居,大门口左手边墙上挂着的牌匾上,赫然写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等一批华南地区知名高校、中学,曾迁往粤北坪石办学。一批“坪石先生”坚信抗战必胜,坚持学术报国,科教救国,为延续教育火种,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做出巨大贡献。其中就包括邓植仪、邓盛仪等莞籍“坪石先生”,而邓锡铭也曾在这段动荡时期跟随父亲在坪石生活和求学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的设立,充分彰显华南教育历史的精神根脉在东莞、在桥头、在邓屋生生不息。

百余年来,邓氏家族为何能培养出如此多出类拔萃的人才?邓根喜给出的回答是——源自崇文重教的家风传承。正如邓氏宗祠入口处一副烫金对联所云:“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 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

邓根喜希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这种精神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文字:赵水平 实习生:梁铭贺

摄影:赵浛锐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