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赛事首次落户传统村落,定向大赛成为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范例
■开栏的话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南北经济交流、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是我省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指示要求,今年7—12月,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在广东8个特色古村落举行,大赛将体育运动与“寻找南粤古驿道,讲述广东好故事”的主题紧密结合,重点展现了南粤古驿道的精华特点,并进一步推进了古驿道精准扶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县域经济、旅游、文化产业等工作的开展。为总结经验,将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打造成知名品牌赛事,南方日报与广东省体育局联合推出“古驿新颜”——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总结报道。敬请垂注!
清晨8点,沉睡一夜的古村还没有完全苏醒,当灰白墙面外黛色的群山仍有雾气在半山腰环绕时,村民已经开始忙碌地打扫卫生、摆卖特色农产品,微笑地迎接四方客人。还有不少人如同赶集一样拖家带口,大人时不时把孩子架到脖子上,远眺正在练习的选手。
起跑的枪声撕开了平缓的鱼塘水面。来自海内外的数百名选手,手拿地图,团队作战,在古道上奔跑,也仿佛在历史中穿梭。
……
当全国各地将目光聚焦具有商业价值的城市户外运动尤其是马拉松时,今年7—12月,在广东8个特色古村落里,在广东省委、省政府指导下,由广东省体育局主办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逆向而行,倾注全力用户外运动激活被冷落的乡村潜在活力,为古村落居民和游客带了自然风光、文化遗迹之外的运动享受。
“保护古村落、保护历史文化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省委书记胡春华指示。省长朱小丹指出:“要以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守土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切实加强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广东省人民政府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修复南粤古驿道,提升绿道网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工作目标之后,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在岭南大地如火如荼开展,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成为这项工作的重要抓手。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将户外运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结合,通过运动挖掘岭南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挥户外体育赛事的综合效益。“这类活动开展对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作用明显。”省政协主席王荣高度评价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8站定向大赛,成了8条古驿道寻迹,成了8个传统村落展示,成了8次岭南文化盛宴……这项巧用智慧奔跑的定向越野户外活动,以传统村落为举办地开了全国户外运动之先河。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关注、所思考。
在不同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南粤古驿道是中原与岭南之间南北交流、中国与海外之间东西通融的通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连接点。”国家文物总局副局长宋新潮说。伴随着国家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及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规划,南粤古驿道的文化独特性及其作为岭南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显著价值日益受到关注。
“古驿道又称驿路、官道,是古代传递文书、输送物资、人员往来的大道,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据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介绍,今广东境内古驿道自秦代起修建,至明代建成“三十里一驿、十里一铺”,最多时有驿站约80个、驿铺超过900个,构成沟通东西、南北的交通网络。时至今日,在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广东省初步查明现存古驿道遗址约144处。
漫长的历史中,南粤古驿道就像活力奔腾的动脉,源源不断地将物流、人流、文化在其中往来输送。由港口而内地,由内地而岭南,由岭南而海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不仅推动岭南社会的发展,更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以西京古道为例,韶关市韶文化研究专家介绍:“西京古道是目前岭南地区古道中,有文字记载、历史最长、保存最好的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借由古驿道,中国与浩瀚的海洋紧密相连,广东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通往“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
这些古驿道和沿线的传统村落,由于工业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区域传统文化保护相对完整,传统村落未遭破坏性建设,成为岭南文化难能可贵的“活化石”。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升文物保护的16字方针,深入挖掘南粤古驿道的历史文化内涵,推进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成为广东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成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抓手
“广州亚运会结束后,组委会总结报告就曾指出,广州亚运会最大的遗产是珠三角空气质量改善。今天,广东的户外运动深入人心,得益于广东四季气候对户外运动的适宜性,更得益于通过联防联治不断改善的优良的空气质量。”副省长许瑞生始终倡导,政府的公共产品要为群众带来健康的生活模式。
广东省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绿道系统近年来得到不断完善,市民健身有了“说走就走”的场所。然而,全民健身重点在“全”。目前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加入到健身一族中来。乡村运动场地未被开发、可供选择的健身项目有限等问题依旧是制约很多人运动起来的重要原因。
今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要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基本形成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让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前不久,广东发布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要求到2020年,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基本生活方式,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2500亿元。“提供乡村体育公共产品,不仅要促进城乡全民健身均衡发展,还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体育局局长王禹平认为,新时期的全民健身工作应有更高目标。
实际上,广东有着非常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积淀,古驿道就是乡村群众的运动场、“说走就走”的文化路。这些古驿道作为中国历史上商贸流通的动脉和“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城乡的繁荣图景,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沿线很多区域因衰退而分布有众多贫困村落。据悉,广东省40%—50%的贫困村镇就分布在古驿道沿线2公里范围内。
把广东古村古路的自然、人文和生态资源挖掘出来,在保护基础上活化利用,分类开发,既能满足全民健身,发展乡村旅游,也有了精准扶贫脱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由此,南粤古驿道保护和开发成为广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抓手。
将古驿道、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早在“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下乡活动中便有成功的尝试。2014年9月,广东省首先发起开展“三师”下乡活动,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在岭南大地发掘出大量千姿百态、底蕴深厚的古驿道和传统村落。“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的巨大差异导致村民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对自身传统建筑的质量和价值认可度不高,实质上,这正是乡村的财富所在。”“三师”专业志愿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介绍,志愿者们为乡村带去资金和项目,投入时间和智力,唤起村民从内心深处对家园久违的自豪,也逐渐恢复了传统村落原有的活力和人气。
省级赛事首次放在传统村落举办
如何将古驿道保护开发与全民健身结合?如何在时尚的户外运动与悠远的文化历史之间找到契合点?定向大赛成为最好的尝试。
古驿道布局巧妙,所经传统村落巷子多又深,迂回曲折的特点,非常适合开展定向比赛。此外,定向比赛目前在国内参与的人群大部分为青年学生,“让这些年轻人在运动参赛过程还能增进对岭南乡村、历史文化的认识,可谓一举两得。”王禹平说。
“利用古驿道、传统村落举办全省定向大赛,在全民健身中注入文化、扶贫等元素,这在全国是第一次尝试。”王禹平介绍,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要成为“星星之火”,燎原古驿道体育运动的熊熊烈火,通过形成一定古驿道运动模式、样本,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未来要形成一些协会,由社会力量主导古驿道的体育项目,保持古驿道保护开发的社会延续性。”
按照设想,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将连续3—5年在全省联动举办,每年多个分站赛在21个地级市及顺德区落地执行,同时每年的总决赛联合两岸四地定向邀请赛一起举办,逐渐成为广东本土全民健身品牌体育赛事。
定向大赛点燃了古老驿道上的速度激情,千年驿道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古驿道保护开发的蓝图也随之徐徐铺就。
12月7日,《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路线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向公众征求意见。《规划》结合我省绿道提升工作,将古驿道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融入绿道建设中,形成“驿道网+绿道网”两张网,共建幸福广东的健康之路,为公众提供新的户外运动场所,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休闲需求,同时带动沿线区域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按照《规划》提出“两年试点、五年成形、十年成网”的目标,至2025年底,基本完成全省6条南粤古驿道文化路线建设,古驿道路线、发展节点、特色镇村互通互联,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品牌和经济发展走廊。
■相关
两大指引护航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升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16字指示。这16个字成为南粤古驿道工作和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一以贯之的宗旨。
为对南粤古驿道实施有效保护和利用,真实、完整地保存、修缮、恢复古驿道历史信息及价值,我省在日前专门出台《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下称《保护与修复指引》)和《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下称《标识系统指引》)。
《保护与修复指引》明确了古驿道保护与修复的原则,分别是完整性、真实性、安全性、生态性、可持续性原则。其中,鉴于南粤古驿道是呈线状、链状分布的,线路整体的价值要大于其各部分的价值之和,因此要体现各个要素的完整保护,包括驿道、附属设施、水工设施、赋存环境、相关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允许为了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文物原状。保护与修复应当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结构的原则进行设计和施工,审慎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方可使用。已经完全损毁的,不得在原址重建。保持古驿道的原真性。
同时,《保护与修复指引》还将驿道分为山地型驿道、平原型驿道、滨水型驿道、村镇型驿道和古水道五种类型。要求因地制宜,根据分类和现状的不同,提出不同的保护修复策略,并对保护与修复的材质选择、施工技术、安全防护措施和空间环境的营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凸显岭南文化和地域特色,展示古驿道历史文化信息,创建满足都市人文体育旅游活动需求的空间,我省还出台了《标识系统指引》。在珠三角绿道网标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古驿道的文化内涵,对绿道网标识系统进行延伸规划与设计。
据介绍,标志由南粤古驿道记名文字和象征彩色图形两部分构成。记名文字突出“古”字与“指北针”的结合,体现穿越时空古驿道功能转换的发展方向。彩色图形源于中国传统的“符验”。“符验”是古驿道传邮的重要制度。“符节”多采用金、玉、铜、竹、木等材料制成,为门关出入和住宿之凭证。符节一分为二,双方各一半符验时两半相合才有效。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