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条转基因鱼 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在中国诞生
就在上周,美国的一条三文鱼,震动了全世界。这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第一种供食用的转基因动物——一种快速生长的转基因三文鱼。
这种被叫做水优三文鱼的产品,被学界称作“一条姗姗来迟的转基因鱼”。
我想给大家介绍另外一条鲜为人知的转基因鱼。这条鱼,叫做“转基因黄河鲤”。这条鱼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朱作言领衔的团队研发。1990年的《纽约时报》称,中国在转基因鱼的研究上,领先美国3年。
但是直到今天,这条“赢在起跑线上”的转基因黄河鲤,却仍然没有上市,我们可以称它作“迟迟不来的转基因鱼”。
钱报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前所长朱作言先生,请朱老师给大家介绍这条中国的转基因鱼背后的故事。
鲤鱼肥美
可惜长得太慢
《诗经》中记载:“岂其食鱼,必河之鲤”,讲的就是黄河鲤。它们在历史上享有“洛鲤河鲂,贵于牛羊”的美誉。
南方人可能吃鲤鱼比较少。我有一个朋友是山东人,他妈妈做的一道拿手菜叫“糖醋鲤鱼”,就是用黄河鲤做的。“口味有点类似江南人常吃的松鼠桂鱼。”
如果鱼里头有四大美人,黄河鲤的样貌,应该算是鱼类中的“杨贵妃”了,它们金鳞赤尾,体态修长丰满,肉质肥厚。
但是,“美人”长得慢啊,一年只能长到8两~1斤。长个2~3年才达到上市的标准。
决定动物的生长速度的关键成分之一是体内生长激素的含量,鱼体内也含有这种激素。人们可以用转基因技术,来提高动物体内生长激素的含量。朱作言的团队,给黄河鲤转入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草鱼的生长基因。
科学家发现:在同等养殖条件下,转草鱼生长基因的鲤鱼,平均生长速度比对照黄河鲤,快52.93~114.92%,一年就能长到2斤以上,当年就可以达到上市规格。就生产同样体重的鱼而言,还可能节省18%~20%的饲料。
于是,在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世界首例转基因鱼诞生了。这项科研成果被1989年美国出版的《科学年史》记录为近代中国两大重要开拓性科研成果之一。
转草鱼基因的黄河鲤
和普通鲤鱼一样安全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议比较大,大家最关注的是安全问题。中国的这条转草鱼基因黄河鲤诞生之后,接受了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安全评估。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分别进行了严格的科学分析实验,系统地进行了摄食转草鱼基因鲤鱼的毒理学评价、过敏性评价、营养学评价和内分泌干扰评价。
这套系统的评估证实:转草鱼基因黄河鲤与对照鲤(普通黄河鲤)消费品质为“实质等同”,即转基因鲤与对照鲤具有一样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效果。
这个说法很专业,朱院士说,从科学的角度,大家可以这样思考:
生长激素是一种蛋白质,转入基因所产生的新的蛋白质,流淌在血液里,宰杀后随血液流出体外,鱼肉里基本上就不存在这种蛋白质了。
我们知道,口服蛋白质,不会被人体直接吸收,反而会被人类消化分解掉。而且,鱼肉经过蒸煮加工,作为蛋白质的生长激素立即变性,完全失去原有的生物功能。因此即便转基因鱼体内有一点外来的生长激素,吃它也不会因此有不良影响。还有人担心吃转基因鱼会引起过敏,这不用担心,因为转入的那个基因并不生产过敏原。
当然,人们通常会觉得长得快的动物肉不好吃,不过试验表明,转基因黄河鲤对照普通鲤鱼,营养价值,口感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我给大家解释转基因鱼的问题,说我们的转基因黄河鲤实际上就是一条杂交鱼,就是用一个草鱼的基因和鲤鱼杂交的结果。吃转基因黄河鲤的话,就相当于吃一盘鲤鱼加上喝了一滴草鱼汤。”朱院士作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环境安全测试的结果是
转基因鱼不会污染野生鱼
引起争议的另一个问题,是转基因鱼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美国的转基因三文鱼,之所以前后耗费了20年时间作申请,其实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作环境安全的评估。这样漫长的审批战线,几乎把这家只有21名员工的小公司拖到破产。
动物和植物不同,是会到处乱跑的。所以人们担心:如果转基因黄河鲤逃到野外,与野生黄河鲤交配,会不会把野生鲤鱼的基因也给“污染”了?
因此转基因黄河鲤,同样接受了严苛的环境安全测试。
中国科学家曾专门开辟出100亩封闭的人工湖,将几十种中国的淡水鱼品种、连同转基因鱼一起放入湖中。每隔几个月,研究人员对水域中的鱼类种群和水质情况作检测。观察持续了5年。
结果发现,转基因鱼是实验室温床长大的娇贵鱼,野外生存能力很差。一湖泊的鱼,它们游泳最慢,一不小心就被天敌吃掉。5年过去,这湖里基本已经找不到转基因鱼了——要不,就是抢不到食物,自己活不下去了。
同时,这些鱼卵在发育时经过特别的技术处理,孵化出的雌鱼100%都是不育的,就像无籽西瓜一样,不能繁殖后代。也就是说,它们不能和野生黄河鲤交配生子。
那么它们是怎么生育繁殖的?“科学技术。”朱院士说,转基因黄河鲤的繁殖周期,是普通黄河鲤的2倍,即需要4年,所以这不但不是催熟的鱼,还是慢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