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PK:杭州绿茶餐厅状告广州绿茶餐厅“山寨”

30.03.2016  14:38

业内pk:维权意识不强还是维权成本太高?

广州日报讯(记者林琳)昨日,杭州餐饮企业绿茶餐厅状告广州多个绿茶餐厅的新闻成为行业焦点。近年国内餐饮行业发展迅猛,当一个餐饮品牌“”了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就是大量的“山寨店”。业内人士表示,餐饮行业门槛低,最易被模仿,而维权成本太高,难度太大。也有法律人士认为,餐饮行业维权近年已有不少成功案例,维权难原因还是意识不强。

走访回应:“绿茶”是行业的名称

餐饮品牌的‘山寨版’加盟费往往高达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伤害了不少打算进入餐饮业的创业者,餐饮品牌不可不维权。”杭州绿茶餐厅创始人路妍透露,近年不少餐饮品牌被大量“翻版”,影响恶劣,比如绿茶餐厅其中一个“山寨版”就向投资者收取每间155万元的加盟费用。据了解,目前绿茶餐厅在全国的直营店已有60家,并未有加盟店,但北京、安徽、合肥、广东等地还存在数十家其他“绿茶餐厅”。

在广州,乐峰广场的“绿茶餐厅”和珠影星光城的“绿茶餐厅”都是杭州绿茶餐厅诉讼的对象。昨日,记者走访了乐峰广场的“绿茶餐厅”,发现无论是招牌“绿茶”的字体还是菜品、装潢都跟杭州绿茶餐厅不一样,招牌的大字“绿茶”旁边还有“三秋园字样”。但是扫描餐厅公开的微信公众号后可以发现,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的文章中附带的“绿茶”字样与目前“杭州绿茶餐厅”使用的字样几乎一模一样。

路妍曾表示“绿茶”两字是特殊字体,由自己原创并注册。“三秋园绿茶”负责人陈松荣回应记者称,去年10月后,公司就改名为“三秋园绿茶餐厅”,“三秋园”是自己公司注册的商标,而2010年开始使用“绿茶”字样,是因为当时“绿茶”是一个行业的名字:“就像‘贡茶’一样,当时行内已有不下于300家绿茶餐厅,用的都是这种字体。”他还表示,在杭州绿茶餐厅注册成功后,他们就立马改掉了招牌,并强调自己的餐厅是广式餐厅,菜品与杭州绿茶完全不一样。据他透露,“三秋园绿茶”在广州之外还有几十家店,但他不知道创始人、管理者是谁。

记者又走访珠影星光城的“江南绿茶”,发现该店与杭州绿茶一样打着“来自杭州”的广告语,招牌“绿茶”二字与杭州绿茶餐厅的几乎一模一样,但旁边有“江南”两个小字。记者对餐厅工作人员提出采访的要求,但被告知“负责人不在店”、“没有人知道负责人的电话”。记者留下联系方式,但至截稿仍未获回应。

业内人士:“山寨餐厅”也有消费群体

近年来,国内餐饮行业发展迅猛,涌现出很多中餐品牌。当一个餐饮品牌“”了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就是大量的仿冒店、山寨店出现。“对于‘山寨’机构来讲,参与品牌仿冒、‘山寨’不需要多出多少成本和代价,就可以享受到正宗品牌带来的品牌效应。”业内人士透露,因为餐饮品牌受业务发展规模与模式影响,加上行业维权意识与维权方法相对较弱,真正意义上的维权行为很少,但是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餐饮品牌也愈发注重捍卫自己的权益。

抄袭、模仿在餐饮行业好像已经变得很‘平常’了。”饮食评论家庄臣认为餐饮业门槛比较低,易学难精,所以容易出现被“山寨”的情况,“投资人未必是餐饮专业人士,往往采用职业经理人、厨师的意见,而当这些职员的水平未达到一定基础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抄袭。”他认为尤其是在餐饮行业受到电商巨大冲击时更为明显:“其他行业跨界跻身餐饮行业,用其他行业的方法来经营。他们未必了解餐饮业的复杂性,加上餐饮行业人才缺乏,经营者往往忽略一些关键因素,或者将本来极为重要的元素淡化了,而急功近利去运营。

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餐饮行业的可选择性很强、市场变化快速,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度未必很高,而经营者可以通过促销手段“拉拢”注重价格的顾客。庄臣认为,一部分消费者会接受这些“山寨”餐厅,令其拥有一部分市场份额,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种“侵权行为”:“不能说消费者盲目,而是他们更关注的是口感、价格,所以不是‘正牌’阻止不了消费者,也间接令‘山寨餐厅’有机会继续维持经营。

专家意见:维权的回报往往高于成本

广州市饮食行业商会会长区又生向记者无奈透露“正牌”餐厅维权难的情况。作为“流花粥城”的创始人,他在广东省其他地区、国外都曾经见到“盗版”的“流花粥城”,有的甚至打着“原班人马”的旗号。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诉讼的途径,只能坚持做好自己,原因就是不少行家也曾经采取维权的手段,但是最后只以“盗版餐厅”撤下招牌而告终:“有的‘盗版’餐厅过后一转身,又挂上原来的招牌了。”他认为,目前餐饮行业情况不佳,理解有的经营者希望通过“借用”别人的牌子来找到转机,但是用了别人的品牌也不一定能学到品质,最后也不一定能盈利:“细节、服务、出品、环境造就了品牌,他们不一定能全部学到。

有曾经考虑过采取维权手段的商家告诉记者,维权的成本太高了:“有时候维权的回报并不是很高,比如‘山寨版’在四五线城市,生意也不是做得很好,算一算维权需要的资金和时间成本,真的不划算。”而一位研究知识产权的法官告诉记者,企业的维权意识还是太淡泊,不重视懂得知识产权的人才,而看重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或者认为“太麻烦”而放弃了这块利益:“他们还未认识到维权获得的回报往往高于维权的成本。

而庄臣则提出,虽然目前确实存在“山寨普遍”的现象,但是企业更应该自强不息,不停进步,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不要被“山寨版”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