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源头创新引领,开启“区城共进”新篇章
巍峨山下,松山湖科学城源头创新的引擎点燃——
现有谱仪将升级 “技能包”。中国散裂中子源在现有的谱仪之上优化功能,将在年内实现对工程部件应力更精确的无损检测。
首个产业化项目装置落地。8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成功研制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这将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
环巍峨山,国内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蔚然成型——
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快速通道将沿山而过。多个世界级的大科学装置与科研平台相继在此布局,莞深协同发展从产业协作提升至源头创新的层级。
砥砺前行近20年,松山湖担纲东莞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未来,在徐徐展开的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画卷前,松山湖将依托松山湖科学城源头创新的强大引擎,翻开“区城共进”的全新篇章,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创新极。
“超级显微镜”:
第五轮课题申报月内专家审核
松山湖科学城源头创新再添利器——
“中国散裂中子源现有谱仪将于近期升级新的‘技能包’,可以对工程部件应力进行更精确的无损检测,其将应用于高铁、铁轨、飞机涡轮等领域。”日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俊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是中国散裂中子源暑期攻坚计划取得的新突破。自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后,中国散裂中子源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共完成四轮用户实验,支持国内外科研与工业界的课题220多项(含国外和港澳课题20余项),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成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和新能源等多学科的先进、功能强大的科研平台,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第四轮结束,第五轮持续推进。本月内,中国散裂中子源第五轮课题申报工作将进入专家审核阶段。根据不同申请领域送交同行专家进行第一轮盲审,对研究科学意义、研究价值等给出评审意见。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第五轮申报课题有140多项,在疫情影响之下,仍然是申报最多的一次,但还是供不应求。国际用户、港澳台用户的数量有所增加。”张俊荣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本土院校东莞理工学院在今年下半年第五轮用户课题申请中,申报的课题相比上半年数量有所增加。
中国散裂中子源“马力”更强劲——
2月28日,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CSNS)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00kW的设计指标,并开始100kW稳定供束运行。装置运行效率超过90%,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
加速器束流功率提升可以使到达样品的中子数量相应提升,从而加快中子散射研究的速度。随着功率的提升,实验数据的信号与噪声之比会更高,从而能够更加清晰地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同时,功率设计指标的实现也为即将开始的CSNS二期工程的设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二期工程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从2018年9月运行束流功率为20kW,到2019年1月提高到50kW,再到2019年10月提高到80kW,直至目前束流功率达到了100kW的设计指标。中国散裂中子源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指标时间,再次跑出“中国速度”。
未来3年,中国散裂中子源与东莞理工学院、南方科技大学、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中山大学、工信部电子五所等合作建设的8台谱仪将陆续建成,远期将扩展至20台谱仪。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未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将持续在材料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化工、资源环境、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前沿研究和应用中发力,为我国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有力支撑,并为解决国家可持续性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许多瓶颈问题提供先进研究平台。
科学城内:
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创新氛围升温
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的要素加速流动。
科技和文化碰撞——
从一杯普通的咖啡,到“中子散射”,从历史文物,到对“陶磁”与“玻璃”的思考研究,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办的“科研Café” 活动,最近成了东莞科技与文化碰撞交流的新气象。今年以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举办3期“科研Café”。
源头创新和产业落地探索——
9月的一天,张俊荣随同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专家团队来到东莞一家大型企业,展开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帮助产业界解决技术难题方面的探讨。这成为自去年以来,在紧紧抓住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延伟表示,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的科普非常重要。通过科普,一是可以让更多的用户包括产业界用户了解大科学装置的作用,提高用户实验水平;二是可以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一起投入到大科学装置的后续建设中。”
“我们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用户也需要了解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在推进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张俊荣表示。
央企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姻”——
8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在项目投资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顾问等方面加强合作,并共同研究设立新材料行业论坛。
作为由中科院物理所牵头发起的新材料研发基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提供新材料及其相关领域项目的培育孵化服务,助力解决基础研究与产业落地的转化瓶颈。
在8月举行的2020年第三期“岭南科学论坛•湾区创新论坛”上,长城战略咨询常务副总经理陈文丰在谈及中国散裂中子源对松山湖发展的促进作用时表示,作为源头创新的起点,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核心的松山湖科学城将在吸引高端顶尖人才,加速人才流动,改变本地人才架构,集聚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发挥出重大作用。
目前,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松山湖已经吸引了陈和生院士、王恩哥院士、汪卫华院士、赵忠贤院士等多名顶尖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并培养出约400位中子应用、谱仪设计等方面的顶尖人才。
随着大科学装置的入驻及建设,松山湖科学城的磁极效应越发显现,正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人才磁极效应愈发显现。
如今,在松山湖,能够看到一批批来自全球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优秀创新创业者等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落地各个环节的人才。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中,有探索物质微观世界的科学家们,还有带着课题而来的全球的科研工作人员,他们带来全球最新的源头创新资源;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者们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他们是打通从创新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在华为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松山湖将加速形成电子信息行业资源、人才的集聚效应;在松山湖机器人基地,智能C端科创训练营90后新生代创业者们带来了新鲜血液……
经过近20年的建设发展,松山湖已初步形成一流平台、一流企业、一流机构、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等“五个一流”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这无疑将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这里已建成中国散裂中子源、4所高校以及33家与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共建的研发机构;而且在建的还有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这里拥有华为、华贝电子、生益科技、蓝思科技、歌尔声学等一批科技型行业龙头企业。截至2020年3月,松山湖规模以上企业中产值超千亿元企业1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家、产值超50亿元企业4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4家。吸引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落地和近3万名优秀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从科技创新的源头出发,探入原子内部的微观世界,到努力走到消费者手中的产业落地,从加速器将质子加速至0.9倍光速轰击金属靶,到在香气氤氲的咖啡中展开最漫无边际,又随时可能影响一个行业的交流碰撞……科技创新的氛围持续升温,温暖着每一个科技工作者所在的角落。
在碰撞中产生推动产业变革的火花,在交流中凝聚创新发展的动能。这是松山湖从高新区到科学城所带来创新能级提升的生动缩影,同时也是东莞推动创新发展从点的突破向系统化和体系化迈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的开始。
探索产业化:
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落地
近日,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成功研制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简称BNCT)实验装置,启动了首轮细胞实验和小动物实验,为开展临床试验做好了前期技术准备。该装置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将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
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利用这台实验装置开展BNCT相关核心技术的实验研究,优化装置的综合性能。
BNCT装置就是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对于示范带动散裂中子源关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科学装置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外,其设计和建造将大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
今年3月,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技术产业化团队项目作为东莞首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团队项目正式立项。同时,该项目也是东莞首个探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在莞转化的试点项目,将对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其他创新样板团队科技成果在莞转化提供示范。
目前,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技术支撑下,该项目在多孔陶瓷、透明陶瓷、单晶薄膜等3个领域已取得国际领先水平,已产生了“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及热工装备产业化”等5个已成熟、可产业化的项目。
9月初的一天,东莞市大朗镇屏山村迎来新的发展时刻。松山湖科学城产业化基地(屏山)项目落地该村。
未来,该项目的落地将有助于解决松山湖科学城近期的产业中试和成果转化需求,特别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平台的需求,有助于松山湖科学城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
作为松山湖科学城园、镇、村合作的首个试点项目,这是松山湖科学城展开产业化落地的开始,是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的重要一步。
“广智院未来一定会和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作。”8月18日,在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广智院”)迎来建院五周年之际,该院院长张国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地表示。5年来,广智院围绕智能机器人和高端智能装备等相关领域,建设了一批国家、省、市重大科研及孵化平台,包括广东省高功率激光器件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全自主无人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广智院紧密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迄今为止已由产业升级、产业转型过渡到产业引领阶段。
在张国军看来,作为探索物质结构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探索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此前召开的莞深协同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问题研讨会上,深圳市蕾奥规划董事长王富海提出,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与国外科学城相比,中国科学城的模式除了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往往会重视科学城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其圈层布局一般按照“大科学装置—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制造企业”四个圈层由内向外不断扩散。
环巍峨山:
莞深开启合作新篇章
巍峨山北,中国散裂中子源正迎来第五轮用户课题申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加快推进,一个同领域的大科学装置也正在申报……于今年年初面积扩容至90.5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学城渐渐成形;巍峨山南,深圳光明科学城首期确定落户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隔山相望,一路贯通。自今年3月以来,备受关注的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首期工程动工。
不久的将来,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将彻底打通,莞深两地融合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人、财、物等要素充分流动起来,有助于两地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高地以及高端研发的策源地,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
其实,莞深之间产业协同发展早已开始。
多年以来,东莞和深圳之间一直保持产业外溢、产业合作的竞合态势。在松山湖,以华为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深圳企业在松山湖扎根发展。两者之间,早已形成密不可分的产业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上下游产业链生态。
譬如,在在产业发展方面,松山湖发挥园区电子信息行业优势,与深圳合作,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补齐芯片制造业和先进封测业产业链缺失环节,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装备材料的全产业链,建设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增长极和国际知名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此次协同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不仅仅是停留在产业协作共进的层面,更多地是在源头创新的层级上展开。
在松山湖的规划中,将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并与光明科学城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和重大成果转化平台,集聚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凝聚一批全球一流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创新极。
目前,松山湖科学城范围内已建成中国散裂中子源,4所高校和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大装置大平台,吸引了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科技龙头企业,还有大批的工程师、技术工人等科技型、应用型人才,各类人才总量近10万人,已经充分具备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实力。
依托松山湖科学城源头创新的策源地,90.5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学城将构建“一轴一区两心三组团”的宏大格局,在未来携手深圳协同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
当前,我市正加快与中科院签订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合作协议,研究起草共建松山湖科学城的工作方案和专项政策,争取国家、省对散裂中子源二期和南方先进光源、阿秒激光装置建设的支持,争取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
松山湖南延,深圳北拓,环巍峨山,随着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藩篱”被打破,近19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切资源将加快融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将呼之欲出,莞深之间以科技创新、源头创新为主的创新要素将加速流动。
全媒体记者 张华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