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如何扶贫脱贫:“四精准”治“贫血”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扶贫脱贫仍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咱村里老百姓就靠种果树精准脱贫。”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山区的果农张国英说。他是村里头第一个种果树的。开头种的时候,村里人嘲笑,认为他种不出水果。后来种出来了,赚钱了。村民一个个跟着种,第一批就有34户。现在,村里家家都有果树,他们乡也成了果树之乡。
山区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的聚集区。第一财经记者18日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我国6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林地林木等森林资源是山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林农最丰厚的家产。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林业,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可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改善生态状况,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
多年的扶贫工作实践证明,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林业产业,是一项兴山富民的重要扶贫举措,是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生态建设与精准脱贫的“双赢之策”。
林业扶贫“成绩单”
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野生刺梨资源丰富,是当地的传统种植业。十年前,该县茶香村是省级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近些年来,该村改良和推广优良品种,全村种植刺梨近万亩,目前进入盛果期的达8000亩,形成了”十里刺梨沟”的景观。仅刺梨一项,该村林农总收入超过千万元,林农人均纯收入1.2万元。
自“八七扶贫攻坚”开始,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工作部署,国家林业局主抓黔桂九万大山地区19个县的定点扶贫工作。到2015年8月,国家林业局定点扶贫对象精准调整为贵州荔波县、独山县,广西罗城县、龙胜县等4个县。
与此同时,林业定点扶贫也走出了一条靠山养山、养山兴山、兴山致富的林业扶贫开发之路,初步形成了以经济林为龙头驱动的主导产业基本格局,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林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2015年,贵州省19个县GDP由115亿元增加到729亿元,林业产值由10亿元增加到2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77元增加到6113元,森林覆盖率由59%增加到69.4%。到2015年底,4个定点县的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57.6万人减少到18.6万人。
2015年11月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林业再次成为脱贫攻坚主战场。
国家林业局介绍,一年多来,林业部门挖掘林业扶贫潜力,探索林业精准脱贫路径,统筹扶贫与生态保护“共赢”。印发了《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通知》,确立了“四精准、三巩固”机制,形成了统筹谋划、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的林业扶贫工作体系,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为打赢脱贫攻坚贡献了林业力量。
2016年安排贫困地区中央林业资金417.7亿元,比“十二五”年均增加27%,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28.8万名,精准带动10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生态产业双管齐下疗“活血”
不只是这些定点帮扶的地区,其他许多贫困地区,都依托林业,加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按照中央“五个一批”的明确要求,林业系统坚持生态补偿脱贫与特色产业脱贫并重,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致富“双赢”。发展林业,既能治穷脱贫,又能长远固本。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生态扶贫和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塘镇仙石村是个贫困村,贫困户普遍栽种花椒树,但由于没有掌握花椒树的培育管理技术,花椒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2016年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技术人员与该村结成技术帮扶对子,并向贫困户赠送枝剪、手锯等修剪工具,深入现场操作示范,教贫困户修枝、施肥。该村的青花椒丰收,品质也提升,加上套种的花生、黄豆,人均年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村民们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表示将扩大种植规模。
近年来,围绕加快落实“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重点任务,林业部门推进林业生态保护向片区和贫困户“双倾斜”,实现生态保护扶贫。一方面增加片区实施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林业重大工程的任务和资金,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试点;一方面提高贫困户参与度,将营造林、森林抚育、森林管护等建设任务,直接安排到贫困户,提高贫困户的劳务收入和受益水平。
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新一轮退耕还林优先满足贫困村需求,安排贫困户每户3-5亩,享受相关补助政策。到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均拥有2亩退耕还林地,人均拥有特色经济林1亩以上。今后五年,对及时开展森林抚育或封山育林的贫困户,每亩补助40-100元或70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国家造林补贴试点项目,突出向重点扶持吸纳贫困群众务工的林业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农户”股份制企业倾斜。
按照中央“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要求,以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为主,在832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国定贫困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2015年国家林业局出台《关于整合和统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会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发与林业生产经营周期相适应的金融创新产品,安排60亿元优惠贷款支持江西省赣州市油茶产业发展。在林业传统基础设施、林业公共服务领域出台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林业建设指导意见,优先打造林业PPP扶贫项目。依托贫困地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和休闲康养产业,吸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
榆林市榆阳区,在大扁杏、核桃、山地苹果和山杏栽植区的贫困村,打造出各类林果专业村5个,每村给一次性补助3-5万元。在78个贫困村中,打造各类林业精品示范点15个。对自愿新栽植大扁杏、核桃和山地苹果等树种的贫困户,按照每亩1000元的标准分5年给予补助。
云南文山州广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省重点扶贫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万户9.1万多人。近年来,该县把发展以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种植,作为可持续脱贫产业来抓。到去年5月底,全县建成油茶产业基地67万多亩、核桃产业基地27万多亩,实现综合效益1.2亿元。通过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已实现1800户7000多人脱贫。预计到2018年,可实现6000户2.3万人脱贫。
贵州黔南州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发展以“都匀毛尖”为主的绿色茶产业。州林业部门每年对5个产茶重点县市安排1000万元,其他一般产茶县市安排5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作为“都匀毛尖”发展资金,茶园基地建设每亩补助1100元。2015年至今,全州累计整合资金3.92亿元用于茶产业发展。目前,全州“都匀毛尖”种植面积151万亩,实现综合产值40亿元,茶农人均茶青收入3160元,占全州人均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支部书记张光辉,带领全村346户农户扩大花园栽种面积6000亩,2016年上半年全村茶叶销售收入达到6000万元。
浙江省林业厅巡视员吴鸿认为,在南方山区发展香榧、核桃等干果产业可以实现生态持续改善、农民稳定增收。他建议,把香榧、山核桃等干果作为山区长期稳定增收和永久脱贫的优势特色产业来培育和支持。
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森林人家,群众能精准脱贫,生态也能得到更好保护。据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介绍,重庆市对有条件开办森林人家的困难村民,每户给予5万元补助;没有条件的贫困户,采取合作的方式,让贫困户参与到森林人家的经营中,5万元补助一部分交至村民手中,剩余的由村民入股森林人家,同时,这部分村民在森林人家从事工作也会获得劳务收入。有些住在偏远山区的村民搬至山下经营森林人家,当年就脱了贫。
国家林业局介绍,为推进林业精准扶贫,各地林业部门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生态护林员精准到人。2016年印发《关于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的通知》,以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为重点,以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但又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为对象,采取村民推荐、集中公示、县乡审核等选聘程序,在中西部21个省(区、市)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了28.8万名生态护林员。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用于购买生态服务,推行生态管护员,新增森林管护面积3亿亩,地处贫困地区的大江大河源头和深山远山的天然林、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被聘用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40-60岁的占七成以上,有7万人属于因各种原因返乡人员,实现了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精准带动108万人脱贫。
退耕还林精准到户。2016年,将新增退耕还林任务重点安排到可退面积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多的贵州、甘肃、云南、新疆、重庆等省(区、市),各省将增量任务优先安排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县级财政第一年将800元/亩补助直接打入贫困户一卡通,第三年、第五年验收合格后再分别打入300元、400元。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共安排72.3万贫困户退耕还林任务414万亩。
金融扶持精准到利益分配机制。统筹各项林业资金,对油茶、核桃等种植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收益期长、就业容量大,能够促进贫困地区长期稳定受益,又能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的木本油料发展给予大力支持,通过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人口收益。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将林业补助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份,投向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劳务,按股分红、按劳取酬。二是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对贫困户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栽植后分户管理,自行收益。三是国有林场将适合种植油茶核桃的林地,按照一定标准,委托贫困人口种植,种植后采取自主经营或委托林场统一经营,按不同经营模式、比例分红,贫困户受益期可达30年。
定点县精准到摘贫困帽时限。2016年印发《国家林业局定点扶贫帮扶计划》和《定点县“十三五”林业扶贫规划》,提出帮扶贵州省独山县和荔波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和罗城县等4个林业定点帮扶县如期脱贫摘帽主要政策措施。2016年,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4个定点县落实中央林业资金1.9亿元;协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4个定点县签署合作协议,为基础设施、易地搬迁等项目放款17.83亿元;专项安排生态护林员6500人。为提高帮扶能力,国家林业局先后派出17名干部到滇黔石漠化片区扶贫挂职,其中5名扶贫挂职干部在4个定点县,培训当地林业干部、农民170多人,向4个定点县各赠送50万元林业科技书籍。
国家林业局介绍,在推进精准脱贫的同时,通过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森林旅游水平、发展特色林果和林下经济巩固脱贫成果,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造血”能力,确保脱贫成果稳得住、长期化。
结合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快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生态修复,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安排搬迁户劳动力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宁夏回族自治区将1271万亩迁出地全部用于生态恢复,安排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实行管护。
各地还加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森林旅游,为贫困人口兴办“森林人家”,扩大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发展特色林果和林下经济巩固脱贫成果。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合在贫困地区种植、市场需求旺盛的特色林果、林下经济,2016年评出225个“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带动贫困人口发展林下经济就业增收。
张建龙表示,2017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提升之年。林业扶贫攻坚虽成效明显,但脱贫任务仍十分艰巨。
针对落后偏远山区、林区、沙区脱贫“疑难杂症”,张建龙表示,全国林业系统将继续咬定目标,聚焦精准,以提升林业可持续精准脱贫能力为核心,以推广“生态脱贫”“产业脱贫”典型经验为主要任务,以创新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为重点,以推进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为支撑,大力推进生态保护脱贫、特色产业脱贫,不断提高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
张建龙表示,今年将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覆盖贫困人口。将2017年新增退耕还林任务中的980万亩安排到832个贫困县,由贫困县林业主管部门委托乡镇林业、土地部门确定可退耕地块,将地块涉及的贫困户优先纳入退耕计划,和贫困户签订任务合同,争取2017年退耕还林任务安排涉及更多贫困户。乡镇林业工作站技术人员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指导贫困户发展适宜种植的经济林。
同时,总结推广山西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模式。在全国“十三五”造林任务较重、贫困人口较多的河北、内蒙古、江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推广,争取组建3000个造林营林合作社,吸纳5万名贫困人口参加造林、营林、抚育管理,就地务工脱贫。
在金融创新扶贫主面,张建龙表示,将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发展木本油料等绿色产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协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广泛推广还款期最长30年、宽限期8年、基准利率、中央财政贴息的优惠贷款政策,争取2017年落实林业扶贫贷款300亿元,启动实施林业PPP扶贫试点项目4-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