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厚平:勤奋做事诚信做人
林厚平回梅参加平远脐橙节。
人物简介
林厚平: 香港森源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祖籍: 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经营行业:投资、纺织品、贸易
主要经历: 1963年出生于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高中毕业后到香港半工半读。1986年开始创业,成立制衣厂,后转行经营投资、贸易业,现为香港森源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同时,还担任香港梅州联会副会长、香港旅港五属同乡会当届会长、香港侨港蕉岭同乡会理事长。
□ 本报记者 吴 优 实习生 杜楚叶
“家乡在我心里永远是温暖的”
记者 (以下简称 “记”):林厚平先生,您能先给我们讲讲您小时候的事吗?
林厚平 (以下简称 “林”):我1963 年出生在蕉岭长潭白马村,家里是书香世家,几代人都是教书的,但因为爷爷曾经担任国民党的官员,解放前到香港定居,所以家庭成分被定性为地主,受到村里人的排挤和欺负。那时去学校读书也要填家庭成分,本来这也只有老师知道,同学们不清楚,可是我家里人被批斗,抓去游街,同学看到后知道我爸是劳改对象,我是地主出身,都不肯跟我玩。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三人都过得很痛苦,很孤独,很压抑。
12 岁那年,我有一次跟村里人去汕头,在大伯家待了几天。大伯很早就离开蕉岭在汕头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不大,政治环境比较好。在那里住的几天我觉得仿佛是天堂,没人拿异样的眼光看我,所以后来爸妈叫我回去的时候我死活不肯,吵着要在大伯家住,爸妈没办法,知道我在家过得不快乐,便同意了,之后我便一直在汕头读到高中毕业。
记:您出身书香之家,而且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为何高中毕业后不继续升学而是选择到香港打工?
林:其实我参加过高考,可惜没考上。刚好家里人帮我申请去香港跟爷爷团聚,落榜时申请又批下来,便决定先到香港,然后边打工边读夜校,继续深造完成学业。
记: 您在家乡的生活过得“不快乐”, 但去香港打拼出成就,特别是在香港梅州联会、香港蕉岭同乡会中担任要职后,经常回家乡参加助学、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您对家乡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林:童年的记忆很痛苦,但家乡在我心里永远是温暖的,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而从小爷爷、爸爸、妈妈、伯父母就常给我讲关于家乡的故事,将客家人勤劳勇敢、爱国爱乡、至忠至孝、诚实大度的观念深深地植入我的心里,成为我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外这么多年,我一直以自己是客家人,是梅州人而骄傲。现在我虽然工作生活在香港,但父母还在蕉岭老家,每年节假日、春节都会带家人回家乡。
“第一个订单完全是靠诚心换来的”
记:您到香港后,没有跟爷爷一起办教育而是去打工,之后又决定创业做生意,走了一条与您书香之家不相符的道路,为什么?
林:我爷爷是个非常热心公益的人,在我未到香港的时候他在那边办了所嘉应学校,是所不谋利公益性的小学,但随着香港教育制度改制而结束学校.他们本身的生活环境也不太好,我必须自力更生,最起码得养活自己。所以到香港后,一边打工、一边上夜校,做过纱厂、塑胶厂等的技工,学到些纺织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读书的时候我就向往比较自由的生活,能够自己承担自己做主,但工厂打工的生活比较古板,就想着 自己创业当老板,所以1986年的时候,我拿出积蓄,跟几个朋友一起搞制衣厂。
记:第一次创业为何会选制衣业?
林:上世纪80年代,香港最兴旺的几个行业,就是建筑、电子、及制衣行业。我之前在工厂做,学过不少纺织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我合作的朋友也是制衣方面的专业人才。“做生不如做熟”,我们有这方面的优势,加上制衣业也比较容易上手,成本也不高,十多万港币就可以开间“山寨厂”,看中的就是这行起点低。
记:当时的创业辛苦吗?有没有什么记忆特别深的事情?
林:从小就是个苦孩子,什么辛苦没尝过?所以创业那时的苦基本上都能适应。我很幸运,赶上了好时机,中国在加入WTO之前,成衣出口 受到 配额的限制,订单比较稳定,这对我们来说减少了风险,所以,即便辛苦,但我们知道做这行 只要勤劳成功的机会很大,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念。那时公司才刚成立,又是“新移民”,很多公司都不相信我们,怕我们接订单不会做或不能按期交货,不相信我们,更不愿意下订单,第一个订单完全是靠诚心换来的。我记得公司接的第一个订单是一间叫“万事达”的公司,当时我们几个人轮流找他们的业务经理谈,希望能接些订单,但那经理对我们不冷不热,我们只好每天都上他办公室找他谈,有时到了那经理不在,我们就免费帮他们公司打杂,送文件、打印资料等,坚持了一段时间,业务经理被我们的诚心感动了,答应先给点小订单让我们试试,结果第一批货完工后他们很满意,成了长期客户,还介绍其它客户给我们,就这样慢慢打开了局面。这第一个订单我们用诚心拿下了,但我们也明白,质量才是硬道理。刚开始我们人手不足,拿到的订单都是分给外面的人拿回家做,做好了再交回来,所以在质量问题上我们盯得很紧,情愿返工也不把不合格的产品交给客户。正因为这种对 质量的 认真和坚持,公司慢慢在同行中赢得了信誉和订单.
记:2005 年后您转行搞贸易、金融,开始第二次创业,为什么做这个决定?
林:制衣这行做了多年,产品出口美国、欧洲等地。后来中国加入了 WTO,形势转变,服装出口不受配额限制,加上受外围环境影响,订单减少、竞争大,在2005年决定转行,开始涉足贸易、金融。由于我们之前做制衣这行跟出口公司还有交道,对金融、贸易有些了解,但并不是很懂,所幸我有很多朋友愿意帮忙,介绍不少客户给我们,公司才慢慢朝转型方向发展并走上了正轨。
“客家人的勤奋、诚信对我影响深远”
记:您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拥有什么品质?
林:勤奋、诚信、节俭。这个品德其实也是我家人从小对我灌输的客家人精神。到今时今日,朋友对我的支持和信任也是因为我的勤奋、诚信和老实。
行动是最好的语言,什么事不能单靠嘴巴讲,是要用行动去实现;而诚信是最好的“绿色通行证”,一个诚信的人,别人会放心地把事情交给你来做。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我还在做制衣的时候,有一天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那人问我需不需要某类纺织品配额,当时服装出口受到配额限制且很紧缺,很多厂家备好货无法出运。一个从不相识的人突来电告知有该类配额,他不拿到市场上卖个高价,而是急哄哄地问我要不要?简直不敢相信,觉得他是骗子。可当时太缺了,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向他要了些,他居然还不要我先付款,让我先用了有钱周转了再付款,我才相信他是真的卖给我。事后我问了他才知道,是别人介绍我给他的,说我这人实诚,是个可靠的生意对象,所以他才跟我合作。
这件事告诉我,有诚信有口碑,才有人愿意介绍,有人相信我。
“能为家乡尽份力,我很开心”
记:您现在担任梅州联会副会长,蕉岭同乡会理事长,这两个位置基本上是做些什么事情?
林:梅州联会及蕉岭侨港同乡会 都是秉承 先人团结客属乡亲、互相扶持、同舟共济的创会宗旨,为香港社会的发展,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为联系、团结各地客属人士而作出贡献。我是在1990年加入蕉岭同乡会,2000 年加入梅州联会的,主要是举办一些慈善活动,召集会员和社会爱心人士捐助贫困学子、扶助老人等等,两个团体每年都会到梅州举行类似的慈善活动。
记:您怎么看待慈善?
林:只要大家有爱心,相互帮助,社会才会和谐。做慈善不一定要捐大笔钱,我们可以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给予社会和弱势群体力所能及的帮助。能帮到人是很开心的事,我个人每年都会资助嘉应学院的贫困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