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故里:巨匠成长地 家山是无双

12.09.2016  12:37

林风眠故居敦裕居,如今已成艺术界的“朝圣之地”。

  古镇西阳

  西阳是位于梅州市梅江区的古老乡镇,唐代属于万安都,因境内有西阳山、西阳水而得名。在清代,西阳属于嘉应本州的三十六堡之一;民国中期,西阳堡分为西阳内乡和西阳外乡,著名的绘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大家林风眠的家乡阁公岭位于西阳内乡,以白宫圩为核心。西阳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明清时期涌现了7位进士和20多位举人,民国诞生了4位留洋博士,更走出了林风眠这位蜚声世界的名人。

  领先风气

  西阳是古代程乡县客家文化发育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明朝初年,就涌现了进士丘俊,其后出现了比大埔饶相、饶与龄更早的“父子进士”,即张文宝、张纲。随后,举人李素在龙冈村建立“拙庵书院”,大兴讲学之风,讲授与王阳明齐名的哲学家湛若水(号甘泉)的 “甘泉学说”,传播心性理学。清末,西阳于1905年兴起新学之风,随后,林风眠、丘日庆等青年负笈留学海外,在客家地区领风气之先。

西阳中学内的文祠是当年林风眠读书的地方。

敦裕居的一间卧室,还原了林风眠当年的生活场景。

  【问迹寻踪】

  “丙村腊蔗西阳梨,妹係爱食郎剥皮……”盛产于西阳的青梨,此处寓意别离,这是民国时期流行于梅县丙村、西阳的一首客家民歌。1919年底,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带着满腔的惆怅与憧憬,离开家乡西阳到上海,启程前往法国留学,从此再也没有踏上故土一步。当他声誉日隆,以独特方式——作品展与家乡重新建立紧密联系的时候,已经是半个世纪后的事情。这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就是绘画大师和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先驱林风眠。

  2016年初夏,记者走进林风眠的家乡,踏访已经成为艺术界朝圣之地的林风眠故居——敦裕居。探寻家乡对这位艺术天才成长的影响,他与家乡隐约勾连的痕迹,以及他的文化成就为家乡带来的文化影响。

  西阳凤鸣 世界风眠

  敦裕居位于西阳镇白宫的阁公岭村,阁公岭相传原名郭公岭,因历史上郭姓族人较早筚路蓝缕移居此地,奠定该村繁荣发展的基础。“郭公岭”后改名“谷丰岭”,意为五谷丰登之意,至清末始称“阁公岭”,现以林姓居民居多。

  从省道333线右拐,经阁公岭村牌坊,步行数百米,就可看到一栋杠式砖瓦建筑——敦裕居。这座极为普通的客家民居,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粉墙黛瓦,光滑的鹅卵石,见证了这位艺术大师的少年时代。

  林风眠晚年回忆,故乡的片片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旁的翠竹,是激发他早年拿起画笔的风物。在《阁公岭林氏族谱》中,作为林家子弟,林风眠首先被记录的名字是林绍群,这个名字也被铭刻在林风眠祖父林维仁的墓碑上。林维仁是白宫颇有名气的石刻工匠,在西阳明山山麓,位于燕生岩附近的腊石溪溪畔,盛产一种青石,可以用来制作门框和碑石,正是他赖以安身立命的石材。

  在西阳生活的19年,林风眠用得更多的名字是林凤鸣,他出生在平民之家,家里在白宫集市有两间小店铺,经营凿石刻碑。长辈寄予期望,希望他能成为飞出山沟的凤凰。

  今天的白宫圩与小凤鸣成长时代比,风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林家的店铺在上世纪60年代被洪水冲毁,只有清道光年间种植的榕树依然郁郁葱葱。榕树附近是明山公王庙旧址,这座被水毁的神庙因墙体被粉刷成白色,而被称为白宫,围绕它形成的市集名为白宫市。

  白宫是古代梅州通往潮州陆路的驿道所经之地,较早迎来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创建有社学。与林风眠故居所在阁公岭相邻的将军阁,明初就涌现了张文宝、张纲父子进士。跨过白宫市旁的白宫河,走进龙冈村,这里是明代举人李素的家乡。他曾经创建拙庵书院,教育乡里子弟,传播湛若水的心学,不但使龙冈李氏成为书香望族,也带动了整个白宫的文教。明清几百年,白宫一带产生了7位进士,10多位举人。

  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于林风眠的成长有一种离不开而又难以言明的关联。相对于这些成就不凡的前辈,林风眠同样是属于西阳历史骄傲的一部分,但他的影响超出梅州,走向世界。在上世纪40年代的《西阳乡志》丛谈里,已经记下对他的评价:“东方名画家林风眠,乡之阁公岭人,留学法国攻绘画十余年,学成归国,任北平艺术院院长,旋任杭州艺术学院院长。”虽然用词不尽准确,却留下家乡对他艺术人生与成就的最初肯定。

  航海梯山 融汇东西

  著名画家吴冠中如此评价老师林风眠的历史地位:“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一句话道出林风眠的艺术追求、艺术特点和成就。

  西阳是林风眠人生启程的港湾,关于母亲的家庭悲剧造成了他一生的阴影,但这里依然是决定他命运航向的重要因素。到法国留学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山乡西阳在近代与法国的联系颇为紧密,因为它是著名的侨乡。

  在西阳白宫,碧绿的田畴间散布着各种美轮美奂的民居,不少洋溢着西洋的建筑元素,如中西合璧的联芳楼。这些房子的主人基本上是海外华侨,主要在印尼、毛里求斯、留尼旺经商谋生。侨乡成为中西文化的交会地,更新了人们的观念,新联村原名湖洋尾,一度更名“富良美”。

  林风眠的故乡阁公岭,华侨主要分布在非洲的毛里求斯和留尼旺,前者曾是法国殖民地,后一度由英国管辖,但仍流行法语,留尼旺则至今是法国的海外省。在一条古老的村道旁,依然可以看见一块立于1937年的《阁公岭重修乡道记》,字里行间记录了众多华侨对家乡公益事业的支持。

  林风眠是阁公岭林氏第十九世,早在十六世这一代就有出洋谋生的记录。他去法国留学,就得到旅毛里求斯林氏宗亲的支持,进入第戎美术学院学习。在西阳子弟中,到法国留学并非只有林风眠一人。民国时期,西阳的四位留学博士中,有三人选择的也是法国。1938年7月12日,寓居香港的蔡元培接见了在风潮中辞去杭州艺专校长职务的林风眠,稍后又接见了萧子升、丘正欧等人,这位丘正欧正是林风眠的同乡,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法学博士。林风眠的阁公岭同宗林汉长则是里昂大学法学博士,邻近四平村的吴求胜则是图卢兹大学法学博士。

  侨资支撑建起的新房,需要大量的雕刻和壁画来装饰,从而为林风眠祖父、父亲一类的工匠提供了用武之地,也在白宫催生了一批民间画家。岗子上村的吴雨村,又名吴星淞,以写意花鸟称道于乡间。新联村枫树下的李寿恺,更被称为“民国梅县四大画家”之一。李寿恺擅长花鸟,精于没骨花卉,曾经南游东南亚的印尼爪哇等地,最终在家乡郁郁去世。

  与这些前辈相比,林风眠是幸运的,他获得留学法国的机会,并站在中国艺术的时代大舞台上,挥洒他的绝代才华,致力于调和中西艺术,融汇中西的伟大探索。

  巨匠故里 朝圣胜地

  林风眠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回乡,这与当年留学法国的周恩来、邓小平的情况有点类似。不过,林风眠的巨大艺术成就和影响,使得西阳成为他的崇拜者和文化人士的朝圣地。

  林风眠的故居敦裕居于2010年由政府拨款修缮,布展介绍林风眠的艺术成就与生平,其中一间卧室,还原了他当年的生活场景。如今,敦裕居经申报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宫河是林风眠少年时代喜欢抓鱼的地方,那里有他绘画中常常出现的芦苇,还有开着金黄花朵的榉树林。经过近年的中小河流流域治理,白宫河保持清澈的河水,林风眠晚年惦念的榉树依然分布在河的两岸,从白宫圩直至四平村,高大而婀娜,在溪水光影中呈现出油画般的色彩。河中的梯级水坝增加了瀑布般的动感,与旁边的风眠艺术长廊石刻交相辉映,这片风景被誉为“白宫云水谣”。

  林风眠曾就读的西阳高等小学,已经是西阳中学校址。当年他读书的地方——文祠,经过修缮成为校史室和校友会办公室。文祠旁百年树龄的玉兰树郁郁葱葱,芬芳四溢。文祠东北方,建有一座纪念林风眠的“风眠亭”,亭中安放有晚年林风眠的半身雕像,为旅印尼乡贤李世镰等捐建。在旁边的草坪上,还有一尊雕塑家廖慧兰创作的青年林风眠半身铜像,向左注视着前方的校园。这是家乡对林风眠这位文化巨匠的隆重纪念。

  【专家视角】

  客家文化深刻影响他对美的探索

  作为梅州籍画坛巨匠,客家文化对林风眠的美学观念和创作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而他对家乡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又留下了哪些重要启示?记者采访了长期关注林风眠的广东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协会副会长罗雄。

  记者(以下简称“记”):林风眠是融汇中西艺术的巨匠,作为客家子弟,原乡的传统文化对他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罗雄(以下简称“罗”):林风眠出生于客家的小山村,从小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古典诗词修养很高,这可从他的画论中感受到,他的文字很美,语言严谨,创作眼光深邃。这些素养是他在梅州中学读书时,加入探骊诗社后逐步积淀的。

  林风眠自己就说过,他的画作里宋元绘画的影子不多,更多的是从中国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这是他在法国留学时,听取老师杨西斯教诲、建议的结果。他的创作风格,吸取了陶瓷的飘逸线条,秦楚漆器、汉砖画像的元素。

  客家地区是保存中原传统文化较好的地区之一,对于林风眠来说,祖父的石雕,母亲的刺绣,乃至客家围屋里的木雕,都启发了他早年对美的欣赏,对如何表现美所产生的冲动和尝试。他的家乡是华侨之乡,华侨和水客从南洋带回的物品,外包装上有不少西洋风格的写实广告画,这也激发了他对西方写实绘画艺术的兴趣。

  在他的嘉陵江和上海创作阶段,可以说,客家文化对林风眠错综复杂的影响体现在他的画风里,既有对美的吸纳,也有对丑的批判,丰富了他的艺术探索。

  记:林风眠对家乡艺术发展有多大影响?

  罗:林风眠是一位标杆性的人物。他在担任杭州艺专校长时,非常注意培养人才,当时有不少梅州人在艺专读书,包括在岭南很有名的陈卓坤、著名雕塑家黄心维等,林风眠对家乡后辈关爱有加。同时,他的成就也给欲在艺术殿堂有所成就的人予启示;寒门可以出贵子,小山村也能出巨匠。

  林风眠在两个时期为家乡留下一些真迹。一个是青年时期包括留法期间,以汇报成绩的方式,将一些作品寄回家乡,主要是水粉、纸本油画作品。由于在梅州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城里的林家祠驻足,与籍贯丙村的祠堂管理人林先生结下友谊,也寄给了他一些作品。另一个时期是晚年,他给侄女、外甥、宗亲赠送一些作品,还向来访的梅州籍画家林炫荣赠送一幅小品。

  记:梅州应如何扩大林风眠的文化品牌影响?

  罗:我觉得对林风眠的宣传和纪念目前做得还不够。林风眠在岭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目前也无来者超过他,应该将他作为20世纪的画圣进行大力宣传。如果梅州能建一座大型的林风眠纪念馆或美术馆,收藏展示林风眠作品或高仿画,为普通百姓、艺术爱好者、学生提供一个欣赏林风眠作品的平台,将对宣传林风眠,推动客家美术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阁公岭村口的白宫河是林风眠少年时代抓鱼的地方,此处的芦苇与榉树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如今这片风景被誉为“白宫云水谣”。

  【逸闻轶事】

  离乡一生,勾连一生

  林风眠离开家乡后,虽然没有再回家乡一次,然而,家乡对于这位艺术巨匠而言,依然是难以忘怀的精神家园,他以各种方式与家乡保持联系。    牢记师友情。林风眠在梅州中学读书时,梁伯聪、黎茂仙两位老师对他的影响很大。据黎茂仙的后人回忆,林风眠曾经送了三幅国画给老师,黎茂仙的诗集中有一首诗记录了林风眠创作的《双虎图》。黎茂仙的《茂仙诗存》是其逝世后,由他的长子黎志宁编辑出版的,林风眠特意为老师著作作序。1935年,城西学校(今梅师附小)成立30周年,林风眠专门为该校建校纪念题词“观摩日进”,当时学校的校长是他老师梁伯聪的堂弟梁寅恩。    在西郊寨中村,一份文献显示,1926年左右,一位李姓老人去世,刚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的林风眠领衔署名悼念诔文,这位老人的儿孙是林风眠的友人无疑。    林风眠对早年帮助过他的家乡人,寄赠不少作品,对象有资助过他的宗亲、林家祠的管理人。晚年,他更将一幅大尺寸的精心之作赠送给母校梅州中学。    晚年难忘亲恩。据林风眠的侄女林素玲介绍,上世纪80年代,在她的建议下,林风眠汇款回乡,为祖父、父亲修建了坟墓,当他听到父亲坟上的墓碑刻上了母亲的名字,感慨而又欣慰地颔首赞许。    纵然远离家乡,艺术大师仍以别样的方式感怀桑梓。

  策划:张德祥 

  协调:张柏明

  统筹:刘奕宏 

  撰文:刘奕宏

  版式:涂未然

  黄山松

  钟伟光

  责编:肖舒丹

  摄影:连志城

  校对:熊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