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高材生因“痴迷数学”沦为农村低保户 53岁仍靠父母养活

14.06.2017  00:11

曾经的“天才少年”,如今的农村低保户。

巨大的人生跌宕,发生在江苏泰州的刘汉清身上。

今年53岁的刘汉清,1980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工大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录取。在当时的很多人眼里,这个16岁的少年是一个“天才”,聪明无比,进入名牌大学学习后,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然而,刘汉清大三时却痴迷上了“数学”。1985年,他不得已肄业回到了家乡农村。

此后,他便开始了一个和人们预设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没有娶妻、没有工作、拿着400元的低保,住在一个漏风漏雨的破屋子里,身患焦虑症、高血压,每次都要靠七八片安眠药入睡的他,最后,成了村里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年男人。

6月8日,高考结束的日子。江苏泰州市戴南镇,庆祝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37年前的戴南镇,曾出过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叫刘汉清。

不同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刘汉清在五年之后,竟回到了农村的家里,大学都没有毕业。 而原因,是他“爱上了数学”。

此后的32年,他一直生活在农村,没有工作,没有结婚,甚至很少出门。

十年前,因为长期焦虑、失眠,他不得不暂停自己的计算,甚至把家中大部分与数学相关的东西,都藏了起来。

等我病好了之后,我再继续。”53岁的刘汉清说。

刘汉清

1

16岁考取哈工大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天才少年”“天之骄子”这些词汇,大概只属于上世纪80年代考上重点大学的考生。1980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有333万人,但录取名额仅有28万,录取率8.4%。

刘汉清就是1980年的高考生,他当时以398.5分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录取。 在当年的乡村小镇,考上了大学,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年仅16岁的刘汉清,瞬间就被乡亲们冠以了“天才少年”的称号。

我小学、初中都是全校第一。”刘汉清至今仍对当年读书的经历记忆犹新,只不过到了高一,由于刚刚从乡里考到镇上的高中读书,教学水平比不上镇里,成绩才有所下滑。但当他适应了高中读书的节奏,成绩便稳定在了全校前三名的位置。

1979年,刘汉清第一次参加高考,由于觉得发挥不理想,刘汉清选择了复读。第二年在复读班中,刘汉清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考上了哈工大。刘汉清强调说, 这个分数比重点大学的分数都高十多分呢。当时连考上大学都很难呢。

时过境迁,当记者问及村中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刘汉清”时,对方却会抱歉地告诉记者,不认识。

刘汉清解释说,可能是由于自己出门少,再者村里人大多只知道自己的“小名”,所以如今没有几个人认识他了。

2

疯狂地“爱上”数学

从长江沿岸的泰州,前往遥远的东北,刘汉清在路上花了两三天时间,坐船、坐汽车,再买上一张33元的“高额”火车票,他才到达陌生的哈尔滨。

初到哈尔滨,东北的严寒并没有让16岁的刘汉清受不了,他唯一不大满意的是北方的伙食,“菜都太咸了,主食经常就只有窝头。”刘汉清说,虽然条件艰苦,但相比于冲过“独木桥”考上大学的喜悦,太微不足道了。

他很快就适应了东北,适应了热情的东北同学。他的许多同学都来自哈尔滨本地,“我记得有一年过年没有回家,留在学校,还有哈尔滨的同学邀请我去他家里过年。”刘汉清说,相比较现在的大学生活,当时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要简单淳朴得多,“学校是不允许谈恋爱的,也根本没人会往那方面想。

如今的刘汉清

在大学的前两年,刘汉清的成绩虽说不是“第一”,但也是“中上游”。直到大三时,在图书馆内,他看到了有关数论方面的“闲书”。

刘汉清告诉记者, 当他看到数学的“优美”之后,他就疯狂地“爱上了”,深入其中不能自拔。 最初,他还会关注到自己的专业课,但是渐渐地,他就完全陷入了数论的“优美”中,专业课也荒废了。

刘汉清说,他热爱数学,可能也是受了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1979年,当他正准备高考时,看到了这篇文章,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数学的“种子”。

<1 2 3 >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