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十五年回眸
昨日,“薪火相传十五载·助星圆梦汇大爱”梅州市纪念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15周年暨2017年助学金发放仪式在市委礼堂举行。
据了解,15年来,全市团组织累计撬动社会爱心捐款9230.81万元,帮助19859名贫困学生上学。今年,市一级团组织共筹集善款587.01万元,让412名贫困高考生圆梦大学。
15年撬动爱心捐款逾9000万元
梅州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但每年都有一些考上大学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学费而面临辍学的困境。为此,团市委与市民政局、市教育局、梅州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手开展“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重点扶助新时期精准扶贫重点帮扶村的贫困户、孤儿、单亲及家庭收入在城乡生活保障线以下等特困家庭的学生。
2002年,团市委联合多家单位开始助学工作。2003年,向全市团员青年发出“特困学生扶助金”募捐活动倡议书,发动社会各界为特困大学生募集资金,帮助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大学的学子,并成立梅州市“特困大学生扶助金”,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助学捐款。
2004年,澳门嘉应同乡会的创会会长黄铨昌先生带着同乡会的乡贤们加入助学行列,累计捐资人民币713.06万元,共帮助1393名家乡特困学子完成大学学业。2007年,香港嘉应商会的乡贤们全情参与助学活动,累计捐资人民币383.5万元,共帮助749名家乡特困学子圆梦大学。2011年,薪火文化公益基金创始人、大百汇集团总裁温育青先生开始长期捐赠帮助梅州特困生,并从2016年开始,捐资3000万元作为“种子基金”,搭建“梅州青年薪火公益”平台,做大做强爱心助学品牌。2014年起,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叶剑英基金助学金”,每年专门拿出100多万元,至目前共支持668名贫困学生上大学。2016年,在香港嘉应商会参与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梁亮胜主席和曾智明主席的号召,提出转由香港梅州社团总会牵头,让乡亲更广泛地参与,香港乡贤累计捐资人民币492.4万元,共帮助930名家乡特困学子上大学。
据统计,15年来,全市团组织共发动社会力量筹资9230.81万元,帮助19859名贫困学生上学,为助力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还先后被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梅州百姓心目中最具影响力的20件大事”“广东实施希望工程突出贡献奖”“广东省青年联合会优秀项目”,被列入梅州市扶贫济困“四大项目”之一。
●15年来全市团组织累计撬动社会爱心捐款9230.81万元,帮助19859名贫困学生上学。
●澳门嘉应同乡会,15年累计捐资人民币713.06万元,共帮助1393名家乡特困学子完成大学学业。
●香港嘉应商会,2007年参与助学活动,累计捐资人民币383.5万元,共帮助749名家乡特困学子走进大学校园。2016年,转由香港梅州社团总会参与。15年来,香港乡贤们累计捐资人民币492.4万元,共帮助930名家乡特困学子走进大学校园。
●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叶剑英基金助学金”,2014年起每年专门拿出专项助学金资助寒门学子,至目前共支持了400多万元,帮助668名贫困学生上大学。
●15年来,社会热心单位和爱心人士累计捐资7625.35万元,共帮助16868名贫困学生上大学。
《梅州日报》报道掀起助学热潮
梅州市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兴起于一名贫困学子的求助信:2003年7月30日,梅州日报社接到了丰顺县考上大学的特困生杨祖贤的求助信,出于强烈的媒体责任感,报社立即派记者李锦让前往丰顺调查杨祖贤的家庭状况,并在《梅州日报》第一版刊登这封求助信和杨祖贤的具体情况。该报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刘日知、何正拔、魏潘尧等时任市五套班子领导带头捐款助学,同时唤起了社会各界对特困大学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热心支持。
报社以此为契机,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县(市、区)关工委大力支持下,确定了一批需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掀起了“扶助特困生上大学”活动的热潮。据了解,首届助学行动共募集捐款近75万元,向39名特困生发放32.4万元,结余款项悉数移交给当时团市委设立的“特困大学生扶助金”账户实行专款专用。
自梅州日报社发起举办“扶助特困生上大学”活动以来,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我市的捐资助学热潮不断涌现。多年来,团市委、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梅州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坚持联手开展活动,重点扶助孤儿、单亲及家庭收入在城乡生活保障线以下等特困家庭的学生上大学。目前这项活动已成为全市上下一致自觉的爱心行动。
“当年一封求助信,促成了一个扶贫助学的大策划,并且坚持了15年,实为可贵。这些年来,梅州日报社和团市委等单位接力,把这份爱心传递到全社会甚至海内外,很有意义。”当年承担采访任务的记者李锦让说。
整合多方资源不断传承发扬
15年来,团市委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工作思路和运行机制,适应新时期新发展新变化。
整合资源,广筹善款。多年来,团市委积极与爱心企业、各级社团和乡贤组织及长期资助的爱心人士紧密联系,吸引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对助学基金进行保底资助,先后有黄铨昌、梁亮胜、曾智明、温育青、熊永和等一大批爱心人士慷慨解囊,加入到爱心行列,解决助学经费的持续来源问题。
创新机制,广聚爱心。日前举行的“为爱奔跑——梅州市纪念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15周年”夜跑活动,就是通过爱心企业为夜跑活动进行配捐助学金等方式,实现了企业家捐助者、市民、受资助学生等多方共赢,开拓了我市扶贫助学新模式。
搭建平台,让爱传递。为更好地联络、沟通和服务受助学生,每年派专人整理和收集学生寄回来的学费收据复印件和感谢信,并建立了QQ群、微信群。2016年初,成立了梅州青年薪火公益志愿者服务队,将爱心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回馈社会。未来计划将往届受助的学生和今后受助的学生凝聚起来,在每个高校组成一个志愿者服务队,让爱心传递得更远。
提高标准,严格核查。从2016年起,根据各大高校学费普遍增长的实际情况,助学金额标准从5000元提高到6000元。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在层层审核把关的基础上,专门组织1800多人次志愿者对申报学生家庭进行实地核查,确保扶助对象的真实性。
图为:今年“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全体受资助学子庄严宣誓。
凝聚向善力量让爱蔚然成风
60多岁的退休环卫工人熊永和,省吃俭用、辛苦攒钱,十几年如一日地扶助了近30名贫困学生踏上求学路;一群千佛塔的义工阿姨们,每个月都从工资中拿出一笔钱筹集起来帮助孩子们读书,还有很多不愿留名的爱心人,通过扶困助学这个平台帮助寒门学子……“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的持续开展,掀起了全社会参与我市扶贫助学热潮,涌现了一个个社会热心人士的感人事迹,凝聚了向上向善力量,让爱心公益蔚然成风。
一批批从活动中受益的学子学业有成后,也加入了爱心团队,把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近几年受资助的学生中,不少都积极加入公益组织。更有近40名已经步入社会的曾经受资助学子,践行诺言,返乡捐资助学,为广大贫困学子树立爱心传递的典范。
黄铨昌:带头捐款帮助家乡学子
2004年,澳门嘉应同乡会会长黄铨昌在一次回乡探亲的时候,从梅州日报上看到了扶困助学活动的新闻。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打了报纸上的咨询电话。团市委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向他介绍了扶困助学的细则、开展情况。黄铨昌挂断电话后,连夜赶到团市委,随后他看到了一幅让他下定决心参与扶困助学活动的画面——那是一个周末的夜晚,团市委办公楼依旧灯火通明,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忙碌加班。黄铨昌被这一幕幕深深打动。回到澳门后,他立刻向澳门嘉应同乡会的乡贤们介绍了扶困助学活动的情况和开展“帮助贫困生上大学”认捐活动的计划,得到众人的积极响应。
“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和家庭,但有权利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帮助这些热爱学习的孩子上大学,我们感到很欣慰。”黄铨昌曾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15年来,澳门嘉应同乡会累计捐资人民币713.06万元,共帮助1393名家乡特困学子完成大学学业。
张亮达:昔日受帮助今朝助他人
今年,张亮达又如期为“扶助特困大学生上大学”项目注入一笔爱心款。 张亮达是丰顺县丰良镇人。12年前,他的父亲在一场车祸中不幸去世,母亲又体弱多病,两个妹妹还在读书,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当得知被广东药科大学录取时,5280元的学费成了这个贫困家庭的“烦心事”。在团市委的牵线搭桥下,澳门嘉应同乡会为张亮达捐助了5000元。张亮达拿着这笔爱心款,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如今,他已经毕业,就职于广州某三甲医院。受澳门嘉应同乡会杰出乡贤的影响,去年他加入了广东省丰北公益事业促进会,并担任创始理事。为寒门弟子排忧解难,为疑难病患寻根问药,他本着自己的优势,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张亮达说,慈善应具备造血功能,而不单只是输血。寒门子弟得到社会的关怀,有朝一日也要回报社会。
文/王玉婷 林丽妙 张汕珊 图/蓝碧云 连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