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红色苏区振兴发展势头喜人

28.07.2014  10:47


江南新城正加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连志城 摄)


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新貌。(高讯 摄)


梅县新城功能日趋完善。(高讯 摄)


梅大高速让山区插上飞翔双翼。 (高讯 摄)

  7月26日11时45分,一架由巴西生产的104座喷气飞机ERJ190在梅县机场缓缓降落,12时15分,满载104位乘客的GS6471航班准时飞往上海。这标志着海口—梅县—上海航线正式开通。自此,梅州已开通了广州、香港、珠海、深圳、台湾、上海、海口航线,近期还将开通郑州、天津等地航线,逐步打通与发达城市的空中通道。

  连日来,记者走马“红色苏区”梅州,充分感受到了振兴发展的红火势头:梅大高速东延线、济广高速平兴段等4条高速公路的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江南新城和梅县新城的建设工地如火如荼,产业园区一批优质项目纷纷动工。乘着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战略部署的东风,梅州正以凤凰涅槃之改革创新勇气,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以赴加快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2013年,梅州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00.01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9.35亿元、增速全省排名第五。今年以来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1.95亿元,增长7.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58亿元、增长19.4%、增速居全省第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3.13亿元、增长41.2%、增速居全省第4。

  朱泽君表示,振兴粤东西北,核心在干。我们将紧紧围绕“一个目标、三大抓手、两条底线”,始终聚焦产业与项目,坚定不移狠抓落实,以实绩实效取信于民。

  发展报告

  去年以来,梅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按照胡春华书记、朱小丹省长对梅州工作的具体要求,抢抓国务院促进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省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广州全面加强对口帮扶的三大机遇,紧紧围绕“一个目标、三大抓手、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市到县办好生态工业园,创建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特色宜居城乡,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更加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重点民生改善,更加注重社会治理创新,更加注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正迎来加快振兴发展的美好明天。

  交通会战

  “两高一场”全面发力,年底动工梅汕高铁,明年县县通高速。

  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完成投资61.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2.4%,比增48%,创历史新高,其中高速公路全省考核排名第四——这是2013年底,梅州市交通建设交出的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

  “路通财通,关键要善于抓交通!梅州地处环珠三角和海西区,不是区位不好,而是交通不发达。”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一语指出梅州加快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道出了梅州振兴发展的潜力所在。

  去年以来,梅州抢抓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促进振兴粤东西北发展的战略机遇,全力打好以“两高一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为重点的交通建设大会战。市委书记朱泽君亲自策划项目、亲自争取项目,市长谭君铁担任省高速公路建设梅州分指挥部总指挥,全力加快推进梅州交通重点项目建设。

  2013年12月28日,梅大高速(梅江区三角至大埔县大麻段)正式通车,大埔从此告别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而梅州也离“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梅大高速顺利建成通车是梅州市扎实抓好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的一个缩影。交通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大路大富、小路小富、高速公路快富”的理念,在全市上下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交通建设大会战这一民心工程,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千方百计克服征地拆迁、施工环境复杂等困难,确保完成在建项目征地拆迁任务。目前全市在建高速公路项目4条、总里程223公里,梅大高速东延线、兴汕高速公路兴宁至五华段(含畲江、华阳支线)、济广高速平兴段和汕湛高速五华段均进展顺利,其中梅大高速东延线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梅州将打通连接福建的又一快速通道。至2015年,梅州将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今年6月份,梅州高铁建设也传来喜讯,在省委省政府特别是胡春华书记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境内首条高速铁路——梅汕高铁已立项,今年底前将正式动工,预计2017年底建成通车。

  梅汕高铁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广东省政府联合审批,并合作建设,项目总投资145亿元。线路北起梅州市区,向南经过梅县区、丰顺县、揭阳市、潮州市,终点接入厦深高铁潮汕站,全线共设7个站场,其中梅州设3个站场和1个预留越行站。梅汕高铁定位为客运专线,设计速度每小时250公里,线路全长120公里,梅州境内总长73公里。项目预计2017年底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近期开行客车36对,梅州至深圳和厦门的时间将缩减至2.5小时以内,梅州至广州3小时内可到达,梅州至潮汕地区半小时内即可到达,梅州将成为珠三角的生态园、汕潮揭的后花园。

  记者从梅州市交通部门获悉,目前,梅州正以梅汕高铁获同意立项为新动力,全力跟进鹰潭至梅州快速铁路和浦城至梅州快速铁路,力争早日立项建设广州至梅州高铁。与此同时,梅县机场新开通至深圳、台中、海口、上海航线,去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42万人次,比增58.3%,今年每周达到35班次,旅客吞吐量预计将达到15万人次,机场迁建工作也稳步推进。“两高一场”的谋划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善梅州区位条件,推动梅州全面对接珠三角、融入汕潮揭、借力海西区,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扩容提质

  市辖区扩大10倍,大企业大项目纷纷落户,产城联动助力扩容提质。

  “如今,在我们这个山区城市,也拥有了和大城市一样的医疗技术、设备和环境,这是我们老百姓最欢喜的事情!”谈及刚刚建成启用的由中山三院全权管理的中山大学粤东医院,梅县区60岁的居民廖伯说。今年6月份以来,中山大学粤东医院正式建成启用,成为了去年底梅县成功撤县设区后当地老百姓奔走相告的又一大喜讯。

  梅州是一个拥有500多万人口的地级市,全市总面积达1.59万平方公里。但至2012年底,作为中心城区的梅江区面积仅298平方公里。城市规模小、承载力低,“小马拉大车”,难以辐射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成为振兴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兼之市区、梅县县城、梅江区“三府同城”现象突出,管理体制难以理顺,不利于城市主体功能的扩展和城市的扩容提质,严重制约了梅州建设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实施。

  去年以来,梅州抢抓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机遇,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广泛征求市民和海内外乡贤的意见建议,大胆设想、科学求证,不断完善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推动形成梅州城区为中心,兴宁、雁洋、丰顺为副中心的“一城三副”城市发展格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2月,梅县成功撤县设区,梅州市辖区规划面积一跃扩至3053平方公里,扩大10倍。梅州的扩容提质取得重大突破。

  除了拉开城市骨架、做大城市空间,梅州还特别注重产城联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引进碧桂园集团、中建四局等建设安置小区,剑英湖等“一湖五路”重点工程全面铺开,万达、富力、中海油、红星美凯龙、大百汇、奥园等一批上市公司或品牌企业已动工建设,高起点建成了中山大学粤东医院、梅县文体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曾宪梓体育场、豪生国际大酒店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强力拉动了乡贤回归和农民进城,甚至吸引了周边市县人群前来置业安居。一年多来,梅州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共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0多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5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就在上个月,国内商业地产的龙头企业万达集团投资60亿元,落户江南新城建设万达广场。

  “像梅州这种规模的地级市,按照我们的惯例,建设体量一般不超过50万平方米,但是在梅州我们却投了75万平方米,主要是我们非常看好梅州未来的发展前景。”梅州万达广场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璇涛如是说。据初步估算,仅万达广场这一项目,就能够为梅州创造超过1万个就业岗位,每年产生税收将超过1亿元。

  随着梅县新城、江南新城各项建设的快速推进,梅州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城市产业布局也也得到很大的优化。与此同时,梅州也十分注重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打造“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桥溪古韵入选“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村”,雁洋镇成为中国第二个“国际慢城”,蕉岭县被认定为第七个“世界长寿之乡”,梅州获授“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城市”。通过创建文化旅游特色区,既发展了绿色经济,又优化了市民的生活与投资环境,拉动了投资、促进了消费,吸引了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慧眼看好梅州、战略投资梅州。梅州还注重优化城乡软硬环境,坚守生态环保底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3.55%,创建平安广东考评得分、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群众满意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园区扩能

  始终聚焦产业和项目建设,由广州主导建设产业转移园区,创新管理模式带来强大动力。

  盛夏七月,走进繁忙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扑面而来:基础设施建设热火朝天,企业参观洽谈络绎不绝,项目签约动工紧锣密鼓。近年来尤其是去年来,梅州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做大做强产业园区,提升产业承载力和投资吸引力,园区扩能增效呈现喜人的变化,建成区面积从4.03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6000多亩。

  在深入实施省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过程中,梅州始终聚焦产业和项目建设,市里重点抓好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东升生态工业园建设,各县(市、区)各显神通打造辖区生态工业园,采取软硬环境两手抓,推动工业项目进园集约发展。

  据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管委会主任吴尚伟介绍,今年,园区将加大投入,用于横一路下穿畲汕铁路框架桥、横一路东段、珠啤厂区南边道路、纵二路、广汽二路、梅县“485户”安置区道路以及联通二期与滨江路污水提升泵站的排污工程等7个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同时,推动在建的新梅江大桥、粤运公司客货运站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促进园区快速发展。”吴尚伟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穗梅两市先后召开了两次党政一把手联席会议,理顺了对口帮扶体制机制,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由广州开发区主导开发、建设、管理,两地筹办规模2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到位10亿元,正按照“工业新城、生态园区”的定位,着力培育发展生态适宜型产业,创新了适合梅州发展的新模式,为园区打造主导产业注入新的动力。

  吴尚伟告诉记者,从今年5月份开始,广州开发区派出8名干部对口帮扶梅州高新区,包括他自己,就是广州开发区过来的领导干部。目前园区组建了完善的管理架构,梅州市政府授予园区行使市级管理职能权限,建立一级财政和预决算,做到办事不出园区、一站式服务。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经过穗梅携手努力,园区的发展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企业纷至沓来。其中伊利冷冻食品、科伦药业大输液等7个项目已建成投产,东电化广晟稀土新材料等5个项目近日也动工建设。至2014年6月底,园区共有入园企业138家(规模以上企业51家),投产企业98家。今年上半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税收分别实现38.9亿元、10.69亿元、1.9亿元,分别比增19.62%、19.5%、31.95%。

  数说亮点

  ●2013年,梅州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00.01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增速全省排名第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全省排名第五。

  ●2014年上半年,梅州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1.95亿元,比增7.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58亿元,比增19.4%、增速居全省第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3.13亿元,比增41.2%、增速居全省第四。

  ●2014年上半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7.04亿元,同比增长75.4%。

  ●2014年上半年,全市共引进合同项目86个,计划投资310.41亿元,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云电商生态城、顶尚光伏发电等7个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落户梅州。

  ●嘉应新区起步区江南新城、梅县新城共17.8平方公里,至2014年上半年,完成征地6172.1亩,拆迁房屋6062座,5个安置小区9900多套房稳步建设。

  ●一年多来,梅州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共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0多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5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

  ●梅县设区后,梅州市辖区规划面积从298平方公里一跃扩至3053平方公里,扩大10倍。

  ●2013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2036.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33亿元,分别比增39.67%、33.45%。

  ●201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074.78万人次,同比增长44.52%;旅游总收入105.83亿元,比增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