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港人每周吃3次海鲜 多数不了解“环保海鲜”
中新网8月11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世界自然基金会早前为了推动海洋保育,推出“海鲜选择指引”,教导民众如何正确选择“环保海鲜”。 一项调查显示,近70%受访港人每周至少进食海鲜3次,但仅有4.2%受访者知道何谓“环保海鲜”。调查指,最多人喜欢吃海斑类及鲑鱼,根据指引,多款斑类包括老鼠斑、东星斑、老虎斑等,均为最严重应“避免进食”的红色分类;鲑鱼则属要“想清楚”的黄色分类。
世界自然基金会早前制作“海鲜选择指引”,将超过70种香港常见的海鲜品种分为3个类别,包括最严重应“避免进食”的红色分类、“想清楚”的黄色分类以及“建议食用”的绿色分类。 有大型商场于上月中进行一项“港人对环保海鲜的认知调查”,结果发现,近70%受访港人进食海鲜每周至少3次,但仅有4.2%受访者知道何谓“环保海鲜”。
调查亦选出港人最喜欢的10种海鲜,而依受欢迎的次序,分别是海斑类、鲑鱼及生蚝,但根据“海鲜选择指引”的三级指引,多款海斑类,包括老鼠斑、东星斑、老虎斑等,均为最严重应“避免进食”的红色分类;鲑鱼属要“想清楚”的黄色分类;生蚝则不在3个分类中。调查建议,港人若要进食此类食物,可选择来自澳洲昆士兰的东星斑、加拿大的鲑鱼,以及美国的生蚝等“环保海鲜”。
海洋公园保育基金科研项目助理经理冼映彤表示,“海鲜选择指引”是一个新的概念,市民普遍对此认识不多,而且市民一般较难在街市、超级市场及餐厅得知海鲜的来源地和捕捞方法,这些都需要商界的配合。
她又指,爱吃海鲜的市民可以选择“环保海鲜”,即属于指引中的“建议”类别,因为这类海鲜通常来自渔业管制完善的国家,如澳洲,而且捕捞及养殖方法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较小。
她提醒,市民应减少进食利用“底拖网”捕捞的海鲜,如海虾、濑尿虾及九肚鱼等,因为“底拖网”会将一些鱼苗一同捕捞,影响鱼类繁殖,亦会严重破坏海床的生态。
此外,海洋公园联同护鲨行动及奥海城,即日起举行保育海洋的主题展览,包括展出两条阔9米、高3米,由200条纸制小鲨鱼合并而成的巨型鲨鱼展品,宣扬拒食鱼翅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