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博物馆频失窃“没钱任性”惹的祸
英国大英博物馆。(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讯 本月1日,法国枫丹白露城堡中国馆发生失窃事件,几名窃贼在7分钟内盗走了包括清朝乾隆年间掐丝珐琅麒麟在内的约15件珍贵藏品,惊动了法国文化部长芙勒尔·佩尔兰亲自过问并责令尽快破案。
自从人类建立了博物馆和美术馆以来,艺术品盗窃案就一直如影随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艺术品价格持续飙涨,艺术品黑市营业额高达60亿至8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军火走私和毒品买卖之后利润位列第三的黑市生意,愈发促使更多盗贼把罪恶之手伸向世界各地博物馆的艺术珍品。
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安全意识淡薄,或者不愿让参观者亲近艺术品的愿望落空等种种人为因素,欧美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安保措施陈旧脆弱、漏洞百出,更加导致艺术品失窃案频频发生。 (王希怡)
盗窃猖獗
每年5万多起
艺术品失窃案
法国枫丹白露城堡中国馆失窃事件发生后,城堡负责人让-弗朗索瓦·埃贝尔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指出,失窃的藏品都是“无价之宝”。他认为,盗贼的作案手法非常专业,对中国馆非常了解,而且目标明确。
实际上,这并非法国枫丹白露城堡第一次被盗。20年前,盗贼曾闯入拿破仑馆行窃。后来经过努力,被盗的15件藏品终于找回了9件,其余的仍下落不明。
关注艺术品罪案的人都知道,在世界各国,艺术品失窃和安保系统漏洞百出都已不是新闻。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发生的艺术品盗窃案超过5万起。
英国失窃最多
英国遗失艺术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76年至2010年,英国共有53709件艺术品被盗,是全世界艺术品失窃最多的国家,失窃艺术品占总数的40%;美国位居第二,登记在案的失窃艺术品有21079件,占总数的16%。此外,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几个有着漫长艺术收藏史的国家也是榜单上的“常客”。
伊拉克过去10年在榜单上位置“飙升”,自2006年以来有超过3000件艺术品登记失窃,而先前这一数字不足100。这一显著变化一方面由于博物馆近来才开始清点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丢失的艺术品,另一方面则因为萨达姆统治时期,在艺术品遗失登记局登记的失窃报告非常少。
美国专门研究艺术品犯罪的学者多尼尔克曾痛心疾首地形容:“如果将全世界失窃的艺术品组建成一座博物馆的话,这座博物馆将‘秒杀’世界上任何一家最伟大的博物馆。”
五大原因致艺术品频失窃
1.艺术品涨价
美国联邦调查局估计,走私和贩卖失窃艺术珍品已经形成一个每年营业额高达60亿至80亿美元的行业,吸引了众多犯罪集团染指。
艺术品罪案数字有增无减,部分原因在于近年来艺术品价格扶摇直上,越来越多的名画售价屡创新高。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著名画家如凡·高和莫奈的名作价格依然持续飙升,拍卖价格屡创新高。这也使得盗窃艺术品成为世界上利润最高的犯罪行为之一。
2010年5月20日凌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5幅藏画失窃,包括毕加索名作《鸽子与豌豆》、亨利·马蒂斯的《田园曲》和莫迪利亚尼《持扇的女人》等,估值约5亿欧元,被称作是艺术界的“世纪大案”。而就在该案发生的前几周,毕加索的作品《裸体、绿叶和半身像》以1.065亿美元的成交价刷新了拍卖会艺术品售价的世界纪录。
2.太“贴近观众”
近日失窃的法国枫丹白露城堡中国馆,据称是城堡内安保措施最严格的一个展馆,但实际上,失窃案的发生显示出安保系统存在着不小的漏洞。
很多去过枫丹白露城堡的参观者表示,该博物馆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壁垒森严,很多展品前只是象征性地摆放一个绳子围栏,参观者如果不够自觉的话,几乎可以和文物零距离接触。
其实,枫丹白露城堡并非特例,欧美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为了满足参观者亲近艺术品的愿望,往往都不会过分隔离展品。
这就使得博物馆遭遇这样的困境:一方面,他们希望为公众欣赏艺术名作创造更好的环境,但另一方面,方便了民众观赏的同时也方便了贼人下手。可是,如果博物馆将艺术作品层层保护,将参观者“拒之千里之外”,又会引起公众的不满。
3.安保“太业余”
美国有研究艺术品罪案的学者指出,即使是世界上安保最好的博物馆,与中等规模的银行相比都显得“太业余”。例如在有八百年历史的巴黎卢浮宫,闭路电视无法监控到所有的角落,而且不同区域的监控摄像系统各自独立工作,无法从一个中心控制室全面监看。
银行需要尽量把钱藏起来,而博物馆则需要尽量把藏品展示给公众看。从这个角度来看,倒也情有可原。但是,从罪犯的立场看来,一幅举世闻名的名画就是一张装了框的价值数千万美元的现金支票,毫无防卫地挂在了墙上。
2010年,埃及马哈茂德·哈利勒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价值5500万美元的凡·高油画《罂粟花》失窃。埃及内政部调查后发现,该博物馆存在多处安全漏洞,馆内47个监控摄像头仅有7个能够正常工作,而警报系统则完全失灵。
4.博物馆“没钱”
经费不足也加剧了博物馆面临的安全问题。欧美博物馆大多不收门票,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各种基金会及私人捐赠等社会渠道。以大英博物馆为例,尽管英国政府提供了70%的资金支持,但每年高昂的经营、维修费用还是令博物馆捉襟见肘。
2004年,大英博物馆多件中国文物被盗,而该馆竟一时无法知道丢失了多少件展品。事后分析原因发现,大英博物馆面积庞大、展品众多,每个展室内最多安排一两名工作人员,于是盗贼便有机可乘。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英博物馆失窃案发生的两年前,英国媒体报道称,大英博物馆面临800万美元的经费缺口。由于政府提议为减少开销而裁员,还引发了博物馆员工罢工,导致该馆在其250年历史中第一次因为这个原因而停止对公众开放。
对于很多不收门票的非营利性博物馆来说,安保系统很昂贵。一支装备齐全的保安队伍很可能花掉博物馆一半的运营预算,这还不包括造价昂贵的高科技移动探测器和电子钥匙。一家小型博物馆每年用于安保系统的花费却可能超过一万美元。
5.安保工作“任性”
2010年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世纪失窃案”发生后的调查显示,该馆的安保系统几乎连普通民居都比不上。博物馆里的报警系统已经坏了两个月,虽然博物馆方面已经订购了新的零配件,但案发时零配件还没运到。此外,案发当天夜里3名保安似乎都在打瞌睡,并没有尽忠职守。
在美国,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安保人员薪水微薄,而且并没有受到足够的专业培训。美国一家大型的保安公司在制订博物馆保安的工资标准时,先调查了当地麦当劳快餐厅支付给店员的报酬,然后再减去五十美分,算做该公司博物馆保安人员的时薪标准。“那些负责看守我们的艺术珍品的人,”保安专家史蒂文·凯勒说,“连做汉堡的工作都干不了。”
薪酬低加上工作前景不明朗,导致很多博物馆保安的职业热情和荣誉感都不高。在很多失窃案中,窃贼就在摄像头的监控下大摇大摆地进出展厅,而这时候监控室里的保安们却往往不知道是正在神游天外或梦见周公,根本没有去关注监控屏幕,直到窃贼逃之夭夭才如梦初醒。
失窃品下落
名作转手不容易
重现人间看运气
盗贼行窃不容易,若想将盗来的艺术品转手牟利,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被盗的艺术作品若想通过合法的途径转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全球几乎任何一家大型的拍卖行都会通过国际联网的数据库,确认他们拍卖的不是赃物。盗贼也很难将艺术品卖给知名学者或富翁。很少有艺术品收藏家愿意出高价购买来历不明的艺术作品,因为这样做风险太大不值得,至少执法部门从未掌握证据显示有收藏家这样做。
不过,盗贼还是能找到一些方法生财。一些有组织犯罪集团在地下毒品交易中会用被盗的名画作为抵押品。还有人会设法将赃物变为贿赂的工具,换取被监禁者获释甚至签署和平协议。在1974年,迈尔斯·康纳从一家博物馆里偷走一幅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作品,第二年将之送还,以换取自己另一宗艺术品盗窃案减刑。
此外,在荷兰,窃贼在21年后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成为赃物的主人;在意大利,在公开拍卖会上拍得的艺术品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其据为己有;日本更是艺术品窃贼销赃的“天堂”,因为在这里,任何失窃的艺术品只要经过两年就可以合法地进行买卖。
找回率仅7%
还有盗贼会愿意物归原主,当然条件是对方要支付一笔丰厚的赎金。还有收藏家愿意提供数目可观的赏金。例如名画《呐喊》就是在失窃3个月后,当地警察装扮成美术馆负责人假意向窃贼交纳赎金,终于幸运地令这幅名画失而复得。
而在1990年,两名盗贼装扮成警员的模样,潜入美国波士顿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偷走包括3幅伦勃朗作品和1幅莫奈作品在内的13幅名画,损失高达30亿美元。此案被认为是人类现代史上最大宗艺术品失窃案。案发后,博物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悬赏500万美元,希望能追回失窃的名画。可惜,这批画作至今下落不明。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失窃艺术品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几率不高,有人估计低至7%。
但是旷世名作以各种方式神奇重现的几率却会高一点,因为它们知名度高,更难转手,要保存也很麻烦。例如就在上月26日,美国官员表示在纽约查没了失窃十余年的毕加索名画《理发师》。这一画作去年12月从比利时走私入境美国,运货单上被标注为价值30欧元的“手工艺品”。画作被美国海关截获后,由美国国土安全部查没,将归还法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