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气象大数据集约快速利用 消除防灾减灾的“信息孤岛”

22.04.2016  23:29

   气象大数据集约快速利用    消除防灾减灾的“信息孤岛”    

  在广东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监控大厅内,宽大的屏幕中央显示的一张绿色网格图特别显眼。上面密密麻麻的绿点显示着全省各地市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 

  “这是一张设备监控概览图,绿色点表示正常,红色表示故障,黄色表示存疑。” 该中心高级工程师周钦强介绍,点击进去,全省15大类2808个气象设备所在的地形、运行状态都通过3D虚拟技术实时展示出来,一旦某设备发生故障,平台还会自动报警。 

  天气预警预报准确率的提升,离不开庞大的气象观测大数据为基础,加上高性能的计算能力。省气象局经过3年多的科技研发,打破数据孤岛,构建全省统一、集约开放的气象数据平台;优化传输和处理流程,实现了主要观测资料经收集处理在一分钟到省、市、县各级预报员桌面。“大数据+高速互联”的手段,为提高预报准确率,为预警提速扩面,推动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两千多个气象监测点覆盖海陆空   

  2012年到2015年,区域自动站从1793个增加到2160个、天气雷达从9个增加至12个,海岛自动站从23个增加到49个,回南天监测点从无到38个……在省气象部门综合观测网络图上,从太空、高空、地面、海洋的监测布点越来越密,折射出立体化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越来越优化与精细。 

  这些点位都是庞大的气象观测大数据的直接来源。尤其是海洋气象与台风监测预报息息相关,以往这方面一直是短板,省气象部门近年持续推进南海气象监测预警等应急保障工程建设,形成由沿海8部雷达和49个海洋气象站、8个石油平台自动站、4个大型海上浮标站组成的防御台风的“三道防线”。 

  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对台风的实况监测范围由原来离岸50公里延伸到200公里。我省还新建了清远、珠海、肇庆等3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及5部风廓线雷达。全省气象观测系统完备程度提高了30%,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提高了200%。全省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88%。 

  更为“高大上”的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建设也有序推进。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B)站区建成了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指令与数据接收主站和测距副站、静止气象卫星核心业务备份系统。 

  为了确保庞大的气象监测网络正常运作,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省气象局组织研发涵盖全省所有探测设备的在线监控平台。前不久,工作人员发现阳江雷达显示为红色,马上通过3D可视化监控平台逐级排查雷达故障。随后,工作人员带着备件,直奔阳江,在台风即将来临的节骨眼上,确保了雷达的正常运作。在以前,工作人员要到现场才能知道设备的哪个部件出现故障,现在通过3D虚拟现实的监控系统,就像进入雷达里面查看一样,快捷高效。 

    建集约平台观测资料1分钟到桌面    

  立体的监测网络带来了庞大的数据来源,如何通过气象信息化,对海量数据进行迅速处理、传输成为大数据利用的关键。      

  “数据又快又好用,我们现在几乎能看到全省各地天气实况直播,为短临预报提供了重要支撑。”广东省气象台从事短临预报30余年的首席预报员刘运策说。 

  “以往我省各级气象部门业务系统繁多、功能碎片化;数据孤岛林立、总体效率低;各级气象部门自行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形成了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 对此,省气象局针对全省所有探测设备和探测数据,建设了探测设备全网在线监控平台、数据分级质量控制流程,初步建立了全省观测资料、业务系统、服务产品和管理信息等集约一体的数据资源库,服务全省。 

  除了集约平台,提速互联则夯实了数据资源云上应用的基础。建成了覆盖全省、连接中国气象局的宽带网络系统,省级1000M MPLS-VPN IP接入运营商骨干专网,省到市50-100M,市到县20-50M,确保信息快速集中;实现一体化业务平台云上部署,全省共享应用,进一步消除市县“信息孤岛”和“数据堰塞湖”。经优化传输和处理流程后,实现了主要观测资料1分钟到省、市、县各级预报员桌面。 

  “所谓的1分钟到桌面,并不是指网速那么简单。”相关专家表示,以雨量这一监测项目为例,全省2000多个站点的雨量数据要在1分钟内,完成采集、传输、质量检验、入库、处理整合成全省的面雨量分布图,能为预报员所用。预报员只要用简单的代码或在客户端上轻点鼠标,就可以接收到自己需要的数据产品。 

  据悉,数据资源、数据结构和数据存储的整合集约,使数据质量和一致性得到有效提升。以此平台和接口为基础,省气象局建成了监测数据、数据共享、服务产品、预报预警、业务管理为一体的全省共用业务内网,集约共享了1162种产品,挂接56项业务入口,每天访问IP数达1300个,访问量达30万次;还与三防、水利、国土等部门实现了基于电子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与军队、民航等单位建立专网。 

    专家点评: 

  信息处理扁平化为预报赢得时间 

    广东省大气探测技术与装备学科带头人、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敖振浪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信息化纳入“新四化”之一。气象部门作为大数据收集和应用相当频繁的部门,利用云技术构建云计算和云存储,以大数据技术架构打造气象信息化,建设现代化气象业务。广东省气象部门充分利用最新信息化技术,优化数据采集传输流程,精简处理环节,数据整合集约,使气象监测数据传输处理应用模式由台站-市局-省局多层级,转变为台站-省局的扁平模式,这是对传统数据传输处理的根本性改革,实现了信息流程扁平化。气象大数据利用的提速增效,为提前预警预报、更好地防灾。(南方日报记者谢庆裕 通讯员董永春 杨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