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水车镇“五老”人员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帮扶
有一群孩子,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家乡,缺少“家”的温暖;有一群老人,他们退而不休,用自己的行动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让他们自信开朗。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起,梅县水车镇关工委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作用,在“大手牵小手”“百老帮百小”活动中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为留守儿童搭起一座通往“家”的桥梁。
老人们“大手”牵起“小手”
水车镇地处偏远山区,有留守儿童241人。2008年8月,该镇联合“五老”人员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办起了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开展帮扶活动。“五老”人员不仅开设兴趣培训班,筹集资金购买科普杂志、儿童读物捐给学校,还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观叶剑英纪念园、古村落等。“还没开始帮扶以前,7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他们缺乏学习热情,有的还养成了偷盗、打架斗殴等恶习。”该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黄钦文深有感触地说,在“五老”人员的积极引导和关爱下,该镇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和素质有了很大变化。据了解,梅江中学今年上半年128名“三好学生”中有58名是留守儿童,通过帮扶由落后转变成为“三好”的留守学生8名,其中3名考上重点中学。
除了在学习和精神上关爱孩子,“五老”人员更在生活上关照他们。为让这种关爱落到实处,老人们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就近照顾的方式帮助孩子。据统计,自帮扶以来,他们共结成帮扶对子150多对,资金帮扶32万元,受益贫困学生200多人。
他们有了温馨的“家”
小立村留守儿童廖敬博今年14岁,小学刚毕业。他从小和奶奶住一块,爸爸在他刚出生时就病逝了,妈妈精神异常,虽然有个姐姐,但很少一起玩。“以前我一直没有安全感,觉得很孤独无助。”廖敬博告诉记者,自2010年“五老”人员与他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后,经常的交流与沟通让他逐渐有了改变。“廖浩华伯伯经常关心照顾我,他就像是我的亲人,让我有家的感觉,很温暖。”廖敬博腼腆地说,他的成绩从以前的20名上升到前10名了,今后他会更加努力。
廖敬博的事例只是水车镇关工委帮扶活动的一个缩影。2008年以来,该镇建立留守儿童小册子,详细记录他们的姓名、年龄、所读学校、班主任电话、家长姓名和联系方式等,每个“五老”人员一本小册子,一月一次谈话,定期向老师了解他们的表现情况,暑假时还缩短为一个星期或半个月谈一次话,及时帮忙解决困难。(李跃 许国义 蔡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