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两企业12年“龙虎斗”演绎海港版“六尺巷”
广东新闻网广州9月4日电 (索有为 林晔晗 黄立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一封家书,让两邻家化干戈为玉帛的“六尺巷”故事源远流长。而今日,被誉为海港版的“六尺巷”故事在汕尾温馨上演:恶斗了12年之久的原、被告在该院院长陈明辉的见证下握手言和,并承诺双方共同出资将两公司间的狭小通道拓宽为宽阔的水泥路。
12年6宗官司积怨重重
事情最早起源于一起海域使用权纠纷。
汕尾市红海船舶服务有限公司(下称红海公司)与万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万聪公司)既是同行又是邻居,过去双方关系一直融洽,但由于双方均是造船企业,从事相同业务,同业竞争致使双方逐渐产生矛盾、关系渐行渐远。
2002年,万聪公司在马宫渔港扩建马宫供油站码头,而停泊在附近的红海公司一艘旧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万聪公司码头建设进程。双方私下协调不成,导致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出现了聚众打架的混乱局面。
当地市、区、镇多次组织调解但均未凑效。2004年开始,双方先后以海域使用权纠纷、侵权纠纷、损害赔偿纠纷、撤销行政行为等多个案由向法院起诉,案件经过广州海事法院、广州中院、汕尾中院等法院一审、二审甚至再审审理,10年来,双方展开了一场“诉讼马拉松”赛,且频频相互“发难”:2006年,万聪公司要求广东海洋局撤销红海公司用海申请;2007年,又以红海公司侵占双方土地之间公共巷道违法建筑向法院提起诉讼。红海公司也毫不示弱,以万聪公司未申办任何手续擅自建设马宫供油站码头,非法侵占渔港水域,不履行双方的协议为由,提起反诉。
矛盾还在不断升级,2008年4月28日,万聪公司向汕尾市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分别请求法院判令撤销汕尾市城区建设局颁发给红海公司的《房地产权证》、撤销汕尾市国土资源局颁发给红海公司的《国有土地使用证》。
“短短一年半时间,红海、万聪公司就有4个相关案件向汕尾中院提起上诉。”汕尾中院副院长黄仕泽告诉记者。
“龙虎斗”下的艰难调判
万聪公司与红海公司作为当地的“名企”,两老板均“大有来头”:一是当地的人大代表,一个是当地的政协委员。12年来,二人上演的是一场势均力敌的“龙虎斗”。
每次组织调解,双方谁也不服谁,双方均各恃一词、针锋相对。双方虽经过镇、区、市多方、多次调解,但均以失败告终。
即便达成调解协议也可能成为“一纸空文”。2006年4月18日,双方在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主持,就马宫供油站码头的建设使用达成和解,并签订书面协议。但至马宫供油站码头建设竣工后,双方均未按照协议履行,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汕尾中院受理了这一系列案件后,于2010年7月间,民一庭、行政庭4宗案件的承办人联合实地勘查,召集双方当事人负责人对讼争焦点事实进行现场指认。经过认真梳理,汕尾中院认为,纠纷虽涉及海域使用权、侵权、损害赔偿、撤销行政行为等多类案件,但均因民事相邻纠纷而起。
让汕尾中院尴尬的是,双方的争斗已经陷入“僵局”:汕尾市级、省级,甚至全国人大、政协均收到了关于此案的投诉、信访。负责此案的民一庭、行政庭的庭长们觉得很无奈:信访满天飞,案件审理、调解工作阻力重重。
2011年1月,新到任的陈明辉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在详细研究完案情后,他提出了“先确权再调解,调解与裁判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向市国土局、区建设局发出了《协助调查函》,对原被告双方位置明确权属,并对两单位重新界定争议的土地面积和四至;依法撤销汕尾市国土资源局红海公司颁发的《国有土地使用证》;依法裁定争议围墙归万聪实公司所有,限红海公司于一年内拆除该围墙东侧外2米巷道内其搭建的水池等建筑物,恢复2米巷道原状;判决红海公司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4884938元。
由于中院系列案件已明晰产权,双方最大的争议点已消失,判决后,双方当事人没再提起信访申诉。但陈明辉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多年的司法经验告诉他:双方“心结”一天没有打开,这场“龙虎斗”就不会真正结束。
“冤家易结不易解”、“互斗路窄、合作路宽”……在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汕尾中院开始组织多方进行调解,终于在今年6月达成和解协议:红海公司赔偿万聪公司65万元;红海公司负责拆除伸出路面的围墙;万聪公司负责出资移位改装变压器。
同行是冤家、合作是赢家。和解后,双方又恢复了友好往来,协商将在业务上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变恶性竞争为良性合作,一起把“蛋糕”做大做强。两公司老总均表示,打这么久的官司既影响了生意,又伤了和气,得不偿失。
“现在双方产权明晰,互斗变合作,还是好朋友。好在我们不能把矛盾留给子孙后代”,“法院没有判决了事,是真正把我们的事放在了心里了”。
“两家公司联名给法院送锦旗,一是为感谢法院辛勤工作,二是为告诫自己引以为戒。”万聪公司老板罗世杰说。
双方还决定,为方便大家出入,共同出资把双方进出的通道扩充为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自此,两个“冤家”结束了12年之久的“龙虎斗”,携手演绎了一个海港版的“六尺巷”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