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职学子助力广东轨道交通制造产业腾飞
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为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打造这一“国家名片”的中国南车,正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制造”的崭新形象。
走进位于江门市新会区的广东南车基地,车间内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呈现出轨道交通制造产业的蓬勃生机。自2011年落户江门以来,广东南车实现了迅速的发展,这其中离不开一批新生力量——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莘莘学子。几年来,他们兢兢业业、团结协作、奋发争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江职“厚德·尚能·笃学·致用”的校训精神。
南车点赞:“江职学子综合素质出色!”
2013年5月28日,首列广东造CRH6型城际动车组在位于江门市新会区的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正式下线,填补了广东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空白,预计到2020年,这里将形成产值超500亿元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成为珠江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
走进南车基地宽阔明亮、整洁有序的制造车间里,身穿工作服的136位江职学子与其他同事一起,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有的负责车体内装饰、有的负责电路焊接、有的是车间技术骨干,有的已经是管理数十个工区的工区长。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给南车基地补充了重要的建设力量。
“我们公司招聘用人,在江门本地首先考虑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我们首要考虑的。”广东南车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董事长秘书兼综合部部长邓玉林说,从2011年起,每一年来的江职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都非常出色,工作非常认真。
回忆起当初江职学子入职时期的培训经历,邓玉林依然印象深刻,“当时这么多学生去南京培训一年,都是学生干部自发组织管理,他们的认真态度、责任心,还有组织协调能力都发挥很大作用,完全不需要我们多操心,公司的领导对他们也抱有很大希望。”
事实证明,这些“不用公司多操心”的学生们,经过多年来的历练,如今已经成为了南车基地的骨干力量。据介绍,南车基地的3个车间里,约有400名员工,江职的学生就占三分之一,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了骨干技术人员。在28个工位长中有7个是江职的,占四分之一,还有一个已经是区位长。
对于江职学子的工作能力,邓玉林赞不绝口,“我们公司的设计和技术队伍都非常年轻,有些还参与‘精英提案’的设计,很有创新能力。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成长为南车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生感言:“不仅实现理想,更收获经验”
2012届机电2班毕业生丁浩毕业后被南车送到南京参加培训。“刚开始,我对车辆的知识完全不懂,到了南京跟着师傅、师兄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技能。在生产中不仅要懂机械,还要懂化学等知识,在校期间一定要认真学习,到企业工作后才能很快上手。”丁浩目前已是一名工位长,成熟稳重的他在培训期间已经显示出过人的组织协调能力。“除了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活动、协调工作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可以多参加社团活动,亲身组织活动才能有体会和经验。”
2014届轨道交通2班周栋辉是江门本地人,他很早就了解并关注轨道交通产业,到南车就业实现了他的理想。“我对轨道知识非常感兴趣,在学校时自己翻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周栋辉在校期间担任班长职务和学院校企合作部干事,参与过学校很多活动,这使他获益匪浅,“我觉得人际交往能力和文书写作的能力都非常重要。”
目前已成长为车间动车线工区长的2011届毕业生叶家声在校期间一直担任学生干部,现在管理90个员工。工作四年以来,叶家声一直坚持“做我所想,坚持所做”的理念。“就业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好每件事情。”叶家声说,“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竞争力。工作要沉得住气,脚踏实地,每个挫折都是成长的好机会,因为方法总比问题多。我觉得出来工作有三点是必须慢慢锻炼的:领悟力、思考力和执行力。”
“选择南车是因为它很有前景!”工位长陈华彩最开心的是到南车参加培训后,又考取了2个专业执业证书。“这两年真的学到了很多,人际关系、人事管理等。从学院到企业,需要进一步考取更高级别的执业证书。”他表示在技术上,一定要自己思考“有什么方案可以解决问题”,“我的老师都很负责,如果当初没有学好,机械图就完全看不懂,更谈不上设备管理。”
2014届城轨自动化1班毕业生高斌锋是一名车辆钳工,经历过精工实训和木工实训的他深刻感受到,从一个学生转变成为一名企业生产员工,思想上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而工作以后需要继续学习,并要将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融入社会更多的是被他人选择,角色转换的过程很艰辛,但极具挑战性。”他建议:“学生需要培养和增强实际操作的能力,知识面要广,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运用于实践。工作后,我更加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12届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曾永活是一名出色的工位长,他很满意到南车工作后的生活,“现在的生活还像在学校时一样,有宿舍、食堂、运动场。我们做的总装电工,对电工技术要求比较高,要精确到毫米。让我很感触的是,公司愿意花很大成本买材料给我们培训、实践。大家在学校期间要多看图纸,分析电路图,维修课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
去年刚刚毕业的陈杰在看图纸和故障判断方面都很有优势,他表示:“我非常感谢学院、感谢机电系的老师们,让我在学校学理论、练实操,培养了我良好的习惯。我也很感谢公司,在师傅和师兄的帮助下,我的技能有很大提升,受益匪浅。在这里工作,个人发展机会非常多。”
学院计划:培育人才为地方产业服务
学院院长刘智勇到南车参观交流时曾表示,职业院校主要为地方产业服务,在大型企业就业是对学院办学质量的体现,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希望学院的毕业生可以施展才华,更好地适应南车的企业文化。
邓玉林坦言:“这五年来,坚持下来的江职学生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刚开始投产不能连续性生产,也遇到很多困难,有太多不确定性,生产计划常常调整。但这些在生产一线的员工们对公司很认可,也很支持。江职院对我们企业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我非常肯定,他们确实为江职院增光添彩。”
近年来,学院紧紧抓住江门南车集团等大企业落户江门的契机,加大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力度:针对南车项目,开设城轨交通车辆维修与管理、城轨控制自动化专业(方向),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显著增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坚持开展以“人文、法治、绿色、感恩、活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校园建设活动,并鼓励学生服务地区产业发展。根据学院日前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学院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2012届为99.35%,2013届为99.70%,2014届达到99.75%。其中2014年,学院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36个专业就业率达100%。
学院开展“五建设”“四对接”的校企深度合作。“五建设”是在教学、评价、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和技术研发等五方面校企合作共建;“四对接”是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四方面对接。学院认真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地级市要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龙头作用”的要求,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大胆探索“一会三平台”模式。“一会”,即牵头组建由产业园区、商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构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现有125家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加盟;“三平台”,即“政校园企”协同育人平台、侨乡文化教育与素质培养融合平台、社会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