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市长邓伟根:旅游发展要“主客共享 发展共融”

09.12.2015  20:16

  主客共享 发展共融

  ——浅谈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新体验新探索

  (2015年12月4日)

  江门市市长 邓伟根

  这段时间,中央多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的提法将为“十三五”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基础,也为旅游经济发展规划了路线、指明了方向、添加了新动力。我先从这个经济领域的热词——“供给侧改革”切入来谈旅游。

  一、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随后中央多次提及供给侧改革,这一新的提法将为“十三五”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基础,也为旅游经济发展规划了路线、指明了方向、添加了新动力。因此,今天与大家交流旅游,我想先从这个经济领域的热词——“供给侧改革”说起。

  (一)旅游地位的新趋势。

  我所理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在“供给面”上做文章,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去深挖消费潜力,去适应或者可以说培育“新消费”业态,本质就在于创新。特别是11月23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作为中央供给侧改革的第一招,提出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从七大方面发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产品服务升级;适度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日用消费品进口;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把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推动服务消费升级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关于“旅游”,《意见》全文共提到了21次,是名副其实的高频词。其中,《意见》专门指出:“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既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需求、又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创造力增强的服务消费迅速增长”;“乡村旅游、自驾车房车旅游、邮轮旅游、工业旅游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及集多种服务于一体的城乡社区服务平台、大型服务综合体等平台建设,发展空间广阔”;“互联网与……旅游、文化、娱乐等产业跨界融合”;“加快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从机场、车站、客运码头到主要景区交通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开辟跨区域旅游新路线和大通道”;“积极培育国际消费市场。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面向全球旅游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在教育、旅游、文化、产品“三包”、网络消费等重点领域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等等。这些向我们充分释放出一个信号:与服务业全面融合的旅游业,必然是“新消费”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之一,加快推动旅游经济升级,释放旅游消费活力,是近、中、长期的重点经济工作。

  (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审视这么多年的旅游发展,我认为有几个新趋势:

  一是从旅游景区向全域旅游转变。这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以前我们对旅游的认识就是风景名胜、名山大川,这忽视了旅游的产业融合作用,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升级,现在从旅游者的需求趋势来看,要求我们由仅仅关注旅游点的规划建设,向注重旅游与城市规划、配套设施衔接融合,通过统筹资源、统一规划,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整体来规划打造旅游的转变,推动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对此,今年8月,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二是从游客为主向主客共享转变。好比是从“到此一游”到“我也是游客”,这里“主客共享”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城市体验,要求我们不能为发展旅游而发展旅游,而是实施“多规合一”,从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宜创城市出发,让城市的居住者、使用者以及外来游客,都同等的享受城市的风光和便利。这样对城市信息化、交通、环境等的建设,以及对政府公共服务提升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是从门票经济向“大旅游”转变。我一直觉得单一的旅游“门票经济”是走不长远的。在欧洲、美国及其他一些旅游国家,旅游业门票收入仅占很小的一部分,而旅游业主要是体验型经济,让游客亲自参与一些活动,自己去消费,从而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2002年10月,西湖成为中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2011年杭州市旅游总收入为1191亿元,是10年前的四倍。“免费西湖”的旅游模式不仅没亏,反而“”得更多。以一张门票拉动第三产业,是“免费西湖”给予的最大启示。)从旅游景区到旅游目的地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旅游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旅游目的地是把旅游的所有要素,包括需求、交通、供给和市场营销都集中于一个有效的框架内,也就是“大旅游经济”。

  四是从“选择型”向“要素型”转变。过去很多人觉得旅游是选择性消费,要有前提条件,一要有闲钱,二要有闲时,是一种高消费,往往是销售(旅行社)主导消费(旅游者),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变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可以称作是衣食住行后的“第五要素”,当然这个要素包括吃喝玩乐,消费主导作用极大增强。也正因如此,旅游消费愈趋个性化,由以往的旅游商家主导,旅游产品单一、选择方式匮乏,向由消费者主导,个性化定制旅游模式、旅游产品转变,比如线上线下定制游、自驾游、驴友等。

  二、新体验

  “人人都是旅行家”,不谦虚地说,我也算是一位“旅游潮人”:当大家都跟团游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自助游了,当大家自助游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自驾游了,当大家自驾游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去“渺无人烟”的地方旅游了……因此,我对旅游还算是有些个人的体会和感受的。我曾经在微博上总结我的旅游观是:我旅游、我作主、我享受。旅游不只是景点,更是一种体验;旅游不只是产业,更是一种消费(境界);旅游不只是景物,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与弘扬(有故事、有文化);旅游不只是景区,更是一座城市,一座有血有肉的城市(全域旅游与主客共享),选择旅游,也就选择那个城市。说得具体些,我觉得一场旅游让人觉得有好的体验,通常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当然这些要素有些是单一的,有些是相互交织的。

  一是有故事(有文化)。一个景点、一座城市之所以吸引人,要靠“讲故事”,也就是要有文化、有底蕴。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关键看我们能否找到“”和“”。有很多地方我去过后感受很深,说实话景色不怎样突出,但就是因为有故事所以吸引人。比如我第一次去四川康定那个地方,去的时候梦寐以求,它的卖点就是“康定情歌”。又比如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墙,犹太教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它的故事很震撼,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的游客。

  二是有特色。什么是特色?说得通俗点就是你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像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土洋洋、又土又洋,这就是它的特色,是它吸引人的地方。又比如现在我们到处可见的名镇名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三是有格调。现在很多城市或者区域,通过休闲度假或者其他的主题,成为了“城市旅游”的典型,这些地方都给人一种很自然、很舒服的格调,这种格调既有自然景色的,也有田园风光、城市建设的等等,共性就是与城市、与旅游浑然一体。比如,加拿大的落基山脉,里面有一个小镇(班夫镇)非常自然,镇上的所有房屋建筑都是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游人络绎不绝。又比如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与城市街区融合在一起,大学、公园、街区、人流、车流分不清,像美国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哈佛大学也一样,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这些同时集中体现出全域旅游、主客共享的理念。

  四是有活动。开展主题活动可以提升一个景点的知名度,特别是利用好互联网的宣传,可以作为一个“加分”的条件。像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的就不用多说。比如现在不少景点搞的摄影踏青活动,即让游客体验到不同平常的景色,又能借助摄影爱好者之手扩大宣传。又比如印象刘三姐这类旅游演艺精品,既大大地丰富了相关旅游产品。还有江门的健步马拉松,今年是第三届,实行三区四市一起来开展,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对旅游,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三、新探索

  在供给侧改革的新趋势下,在每位游者都想寻找旅游新体验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旅游“新消费”业态,推动旅游经济加快发展,关键要树立主客共享、发展共融的理念。下面,我想结合工作中的一些探索,与大家共同交流,同时也请大家不吝赐教,特别是为江门的旅游经济发展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建议。

  (一)城旅融合。

  以全域旅游、主客共享理念为指导,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宜创的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城旅融合,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与城市发展定位相结合。简言之就是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把旅游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我们现在很多地方既搞园区、又开发景点,既抓工业,又抓旅游业,从融合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没错,但我认为还是要突出重点、主副分明,总的思路应该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以江门为例,江门属于珠江西岸城市,是从珠三角到粤西乃至大西南的一个门户,我们强调要把建设旅游强市与整个城市发展的格局相结合,并据此提出了“东提西进,同城共融”发展战略,按东西两大板块来划分江门,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分界既由自然态势决定,也有经济的基础。总的来看,都是“三七开”,东部蓬江高新新会和鹤山等三区一市占了全市经济总量的70%,面积占全市的30%;西部台山开平恩平面积占70%,经济总量占30%。在这个格局上,东部三区一市的工业发展综合实力较西部强,西部台开恩的旅游自然资源较东部突出,“东工西旅”既是发展态势也是努力方向。当然,这并不是指东部不发展旅游业,西部不发展工业,而是要充分突出各自的发展优势。基于此,我们打破行政区域,整合旅游资源,全力打造(西部)台开恩世遗文化旅游度假区和(东部)环圭峰山旅游产业集聚区两大核心园区,推动两大板块互相联动、错位发展,促使旅游发展规划与江门的发展定位相融合。

  二是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相结合。旅游不只是景区,更是一座城市,我们选择旅游,也选择了城市。在我看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具备旅游景观特色和宣传效应,与旅游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交通节点建设,要体现城市的魅力。比如江门,目前在全力推进“交通大会战”,预计未来五年将投入超千亿推进交通建设,着力构建“三大路网、一大枢纽”。(“三大路网”:1、以江门大道为中心的东部快速路网,串联了8条高速公路,将形成快进快出的交通格局。2、以台开快速路为突破口的西部台开恩联城高快铁路网,计划明年上半年开工。3、内联外通的高速、铁路路网,其中中开高速直接对接深中通道,成为江门“东联”的主通道。“一大枢纽”即珠西枢纽,打造成为全市主要铁路客站、珠中江都市圈的地区性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珠三角西翼与粤西联系的交通门户、珠三角地区大型高铁客站。)这些都是城市的“血脉”和“关节”,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要素。特别是江门大道,作为江门的产城主轴,我们正研究规划将整条沿线打造成富有特色的绿化景观带,对于相关关键节点(如五洞立交、沙富立交、双水立交等),我们将作为城市景点来规划布局,推动“融景于城”、“融城于景”。

  这里我还想特别说一下西部沿海高速这条旅游轴线。应该说西部沿海高速是非常有特色的,从东往西看,直接或间接连接珠海、中山、江门、阳江等地,沿途景点星罗密布。加之港珠澳大桥未来建成通车的契机,对推动珠西旅游经济发展,打造珠西旅游联盟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江门积极推进江门段沿途景点资源整合、升级改造,并结合旅游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在这方面,我们也希望其他城市与我市进一步加强合作。

  三是与城市环境整治相结合。我们去日本等国外旅游,很多人都对他们的市容整洁、秩序良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发展旅游首先要把市政环境做好,最起码是要干净。比如现在从国家到地方旅游部门开展的公厕革命,就是开展环境整治的切入点。我曾经去过日本,当时去了日本农村的厕所,我发现它们没人看守,也请不起人,所以那个厕所要求使用者脱鞋进去。虽然看似很简单,但确实能保持干净卫生,这也是“主客共享”理念的体现,因为不仅方便客人,同时也是方便自己,我认为这就是最简单的指导思想。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自己睡的房间乱一点没问题,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但客厅一定要收拾好,为什么?以客为先嘛,其实这也是“主客共享”,表面上是为客人,而实际上也是为了自己。就像江门银湖湾,是江门母亲河潭江文化和西江文化的交汇地,水面面积65平方公里,是全省罕有的“美丽湖湾”,我们目前正坚持保用并重、保护优先,统筹产业发展与岸线、滩涂等自然资源,做好相关规划建设。这些都是我们推动旅游工作的探索,也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文旅融合。

  文旅不分家。发展旅游就是要突出特色。尤其是区域特色文化,我称之为一个城市的DNA、城市的灵魂,是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人口以及地理特征,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对增强城市凝聚力,扩大城市影响力、发展城市旅游作用巨大。

  一是突出区域特色。比如说,江门是中国侨都、中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超过400万人,分布在107个国家和地区,仅台山籍侨胞就超百万人。所以,江门做旅游的方向肯定跟别人不一样,我们在文旅融合方面就集中力量打“”牌。据此,我们提出了侨务强市建设,立足“立足侨、跳出侨”,推进中国侨都“十个一”建设(一个品牌(标识、全媒体)、一个经济发展平台、一个研究教育阵地、一个展馆、一座纪念碑、一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批名镇名村名街名建筑、一批艺术作品、一个交流舞台、一个机构(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以进一步擦亮城市名片,形成城市旅游、旅游城市的宣传品牌。其中,我们正重点打造广东(江门)“侨梦苑”创业创新聚集区,结合江门全国小微双创示范城市,全力创建华侨文化实验区。

  又比如我在南海工作的时候,我们打造的“南海会馆”,定位为全球南海人的“精神祠堂、文化殿堂”,因为早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南海就已经设郡了(郡治设于番禺县),区域比现在大得多,那我们就以历史上南海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为出发点来塑造。

  二是突出城市特色。城市发展必然会导致城市扩张,但值得一提的是,旧城改造本身就是对城市历史的保护与提升,也是对回忆的“景点塑造”。也就是说,既要建设、也要保护、更要更新,以此整合提升“旧城”,让其成为历史的见证、城市的文旅景观。其实我是最怕拆东西的,旧建筑在我看来都是宝贝,千万不能乱拆。在这方面,国内外有很多成功例子。比如上海,特别是外滩那一片,既完完整整地保存了清末民初的租界特色,又融入了现在城市发展规划,当然上海的历史文化积淀非常厚重。又比如佛山岭南天地等等,也是通过整合提升,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景点。

  又比如江门,以江门水道为切入点,结合商业历史、工业遗迹等等,致力于打造“一河两岸”的“33墟街”(蓬江区)、“南岸印迹”(江海区),以及“学宫文心”(新会区)。特别是新会的“学宫文心”,在我看来新会整个旧城处处都是景,包括会城河,我们有个思路是重新打造新会的母亲河,以此为“”整合提升。

  三是突出景区特色。简单来说,就是会“讲故事”,这是提升旅游品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们去北京旅游,常听见“三分靠看、七分靠听”。又比如,南海的西樵山成功创建5A级景区,关键不是因为景区有多么漂亮,而是因为有自己的个性,形成差异化,它是一座“理学名山”。与之对应的是江门的圭峰山,圭峰山因明代大儒陈献章而名,是江门的文脉,既然陈献章是岭南儒学第一人,那圭峰山自然就是“岭南儒学第一山”,这些都是有文化渊源和基础的。其实各地景点的故事都很多,比如开平碉楼和村落,其实江门碉楼不仅开平有,台山、恩平也有,共有2000多座,每一幢都可以有自己的故事,然后可以通过中英文,甚至开平话、台山话讲给游客听,我想这才是最吸引人的。像现在不少地方的旅游业可能存在“”、“”、“”的特点,但这些未必都是劣势,如果能深挖每一个景点的历史渊源、故事创奇,那么就会另有一番独特韵味,从而整体提升区域旅游的“厚实度”。

  (三)农旅融合。

  农旅融合、以农兴旅、以旅兴农是目前旅游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之一。这方面,其实很多地方都是很多条件的,特别是粤东西北的城市。以江门为例,目前全市有270多万亩的基本农田,还有666万亩的林地,包括240多万亩的公益生态林,这些既是我们打造农业强市的重要要素,也是打造旅游强市的难得资源。在推进农旅融合方面,我认为可以有以下方向:

  一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应该说,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乡村游有着独特的魅力。特别是集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蓬勃,成为旅游的新潮流。在此基础上,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以原住民村庄为核心,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这些是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也是未来农业旅游的新方向。比如我去四川甘孜州,发现他们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效果就非常好。

  二是与公园(绿化)建设结合。众所周知,“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已经被公认为世界城市的建设模式,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公园是城市生态的屏障,也是居民休闲的主要目的地,同时又是城市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实施公园化战略,不仅要“城市建公园”,还要“公园建城市”,构建区域公园体系。也就是说,既要抓住关键节点——大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等),又要抓住数量众多的社区公园,并且用绿道的形式把一个片区周边的公园全部串起来。比如我们江门提出了“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抓龙头公园建设(东部主要抓圭峰山、大雁山、龙舟山(婆髻山、席帽山)、白水带,西部主要抓石花山、梁金山、鳌峰山(大人山)),另一头抓社区公园建设,逐步推动全市所有村(社区)公园全覆盖,就是致力于打造“城市有公园、公园有城市”的大地公园化格局。此外,我们也在大力推进农业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包括充分利用台山“广东第一田”,致力打造涵盖农田、海洋、华侨文化等多种元素的广东首个国家农业(水稻)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利用文学泰斗巴金笔下的小鸟天堂,结合周边生态环境以及资源优势,依托江门水道“一河两岸”的大片开放生态湿地,打造“万亩小鸟天堂”国家级湿地公园。

  另外,江门“千里潮人径”也很有特色,这条“潮人径”有效串联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融合生态、环保、旅游、运动、休闲等多种功能,成为我们有效的探索,目前这种“步径”模式正在江门三区四市大力推广,长度总计超过1000里。

  三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中央、省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我看来,凡是比较偏远的村庄,实际上都可以探索与旅游结合。去年底,我专门去了江门经济最落后的恩平市沙河村进行调研,在调研中我了解到并进一步确信,贫困村之所以贫困绝大部分是由其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基本上都守着基本农田、公益林或水源地,要他们发展工业来产生集体经济收入那是不实际的。那我们可不可以换个思路,既然他们守住了基本农田、公益林或水源地,也确实对发展特别是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那我们就通过资源激励型财政奖励政策,并把专项资金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助,让他们完善设施、优化服务,做回他们可以做的事,起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石三鸟”的作用。其中一个与旅游可以直接对上的,就是激励农村积极保护基本农田、公益林和水源地等自然资源,确保村民“守土有责、守土有益”,保护好环境,并可以重点在推动旅游发展方面下功夫。在这方面,鹤山的双合镇就开了个好头,大力发展并宣传特色乡村旅游(推出了“云宿大观”、“十里茶乡”、“客村合成”、“风情越侨”、“田园双桥”等“五朵金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石三鸟”的其他两个方面:一是使全部村委会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全面消灭贫困村;二是提升村(居)公共服务站水平,实现服务就在“家门口”。总之,就是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思路,让这些贫困乡村的其中一个重要工作落脚点,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实现精准脱贫。

  (四)网旅融合。

  现在离开互联网,就好像鱼离开了水,同样旅游离开互联网也肯定是做不好的。特别是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会用互联网,就相当于不认识字的文盲。在网旅融合方面,国家出招了:今年9月16日,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并专门指出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要求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积极运用互联网推动旅游业产品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变革、服务效能提高,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对于具体的工作,国家已经作了部署,作为政府层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可以重点突破的:

  一是“互联网+游玩”。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发展O2O(线上到线下)服务系统,在这方面政府要做好引导和加大投入。O2O能为每一位游客提供各种各样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比如游客可以通过手机预定机票、酒店,以及直接购买景点门票。游客到了景区的出入口,就可以用二维码门票扫码进门。到了景点,可以用手机进行导游,这都是未来的趋势。这里包括了移动客户端、微信端、二维码、LED屏、网站、路由器等各种信息终端,当然最重要的是WiFi(无线网络)设施建设,相当于“打通任督二脉”。像我就一直认为凡是要排队等候的地方,如果能开通WiFi,绝对会受到群众的欢迎,当然前提是网速要快。比如我去黄山旅游时,排队排了两个多小时,但我一直都没有感觉在排队,因为那里有WiFi,排队的人能上网,心情就自然舒畅多了。因此,WiFi是我们的旅游景区务必要建设好的。

  二是“互联网+服务”。互联网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以大数据、大整合为核心的数据统筹是“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一环。“智慧旅游”应该与“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地理信息”等所有“智慧城市”平台高度融合,以实现了网络互通、资源共享、信息互动,为市民、游客提供最好的政府服务。比如在节假日游客高峰期,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以通过移动的基站提供用户手机接入的数据,分析得出哪些景点人流量过大,哪些景点的接待量还未饱和,对游客的数量及时提出预警,包括交通拥堵信息等,就能为旅客出行和精准营销作数据支撑。又比如,以往我们出游都怕“地头蛇”,遇到事情总感觉投诉无门,现在除了网络曝光外,还可以通过旅游地的“智慧政务”系统快速投诉、立即解决。像我们江门有“江门微市长”APP和“江门邑网通”APP等多个网络服务平台,里面包括了新闻资讯、公交、智慧交通(了解拥堵情况)、车票、办事等实时信息,既为市民,也为每位外来游客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此外,江门还全力推进“信息大道”建设,未来3年将打造省内首个城区100%受理20-100M的宽带城市,为智慧城市助力,也为网旅结合提供更为坚实的硬件保障。

  三是“互联网+宣传”。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成了新媒体,旅游宣传也必然绕不开。一方面要突出新媒体——微信、微博等。特别是微信,作为个性化的开放社交平台,同时具备公开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特征,并集信息、交流、消费、服务等于一体,普及效率将更高、范围将更广。因此,按照互联网更新换代迅猛的发展大趋势,必须抓住“最潮”的微信,集中在微信载体上下工夫。比如很多景点都可以效仿国内知名的“故宫博物馆”等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后者不仅推送景区广告宣传信息,同时也系统推送历史传奇故事等,大大提升文化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强化互动。互联网时代不再是“传声筒”、“听新闻”的时代,而是互动交流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人、评论家。做旅游宣传不例外,让群众参与到旅游宣传中来,既可以为旅游工作出谋划策,又可以极大地增强认同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