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首家省级大型民营综合美术馆开馆

16.12.2015  15:22

展馆内设有艺术品鉴定交易、教学实践及文娱、休闲等多个功能专区。 黄文波 摄

12月12日,许钦松“迹化山川”山水写生展暨广东省东仓里美术馆开幕活动在江门东仓里文化创意园内举行,这意味着江门首家省级大型民营综合美术馆开馆正式落成。

早在201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今年,“制定和启动2015—2020年文化强市规划及行动方案”也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文化人,同时随着《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的发布,侨元素将成为助力“文化强市”建设的中坚力量。随着江门陆续规划推动“33墟街”、新会“学宫文心”等等文化建设工作,“文化强市”建设的蓝图进一步铺开。

利用侨乡优势“引进来走出去

广东省东仓里美术馆位于江门东仓里文化创意园内,展览馆展线长约300米,并配有艺术、国学、培训中心等馆场,面积共约5000平方米。馆长、江门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黄瑞剑表示,广东省东仓里美术馆是目前江门首家省级大型民营综合美术馆,“在馆内不仅可以欣赏大家的美术作品,还提供学术交流、教学实践、休闲娱乐等场地,包含‘阳春白雪’,又可以兼顾大众的文化需求。

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许钦松曾当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他对江门文化建设的先天优势表示肯定。“由于华侨的关系,广东整个一百年的发展史,江门书写了精彩的一页,所以江门的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走在发展的前列。”许钦松说,利用侨乡这样的一个优势,江门可以把国外优秀的展览引进来,让国内的艺术家走出去,这是江门独特的优势。

拟投入2.1亿元整合提升“四馆

江门拥有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及海洋文化资源。去年8月19日,江门市人民政府印发《江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对未来6年江门的文化发展提出具体的要求,并明确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工艺美术品生产、文化产品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生产、文化创意和设计、新闻出版发行等多个重点产业,实现到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达到500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2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6%的目标。

随着文化建设的推进,江门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现已拥有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美术馆、新会林缉光艺术博物馆、开平谭逢敬艺术院、恩平文化馆艺术中心等一批侨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文化设施。另外,目前江门市正在组织实施市“四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整合提升项目,计划投入2.1亿元,拟建成江门市新的文化中心。

截至今年4月,江门现已建成文化馆8个,总面积3.05万平方米,其中国家一级馆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80个,其中特级文化站13个;全市公共图书馆6个,全部为国家一级馆,总藏数量160多万册;乡村社区文化室1316个,建成“五有”文化室1152个,农家书屋1154家。

实现“文化名市”到“文化强市”的转变

江门邻近的珠三角发达地区利用自身优势,已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占得先机,江门如何实现“文化名市”到“文化强市”的转变?结合本地特色侨文化是不二之选。

江门“”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其中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就有400多万人。今年年初,江门市市长邓伟根就提出江门如何从“文化名市”实现“文化强市”转变的思考。他认为,江门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基因是“”,需大力推动发展“中国侨都”建设。随后,“中国侨都建设”、“以文化人”等工作也被纳入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

随着工作的推进,今年江门文化建设硕果连连。其中今年7月,蓬江区借助老城区历史及特色涵,规划打造“33墟街”,通过系统梳理总结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文脉、文化性格和文化内涵,重振“33墟街”的商文化。江海区亦开始打造“南岸印迹”。

10月12日,江门市正式发布《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江门将通过创“中国华侨华人文化经济试验区”,擦亮“一个城市品牌”,建设“两个经济园区”,设立“三个文化平台”,实现侨务强市的发展目标,推动文化强市发展。

近日,新会区全面铺开“学宫文心”保护发展工作,公布《新会区学宫文心发展策划(2015—2030)》,重点围绕学宫千载、文心三脉、蓬江新汇三个主题,对学宫文心进行保护与规划。(黄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