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一年创作不止365首诗 曾被嘲笑写得太烂

27.04.2015  04:03

  汪国真

  央视

  #汪国真今晨离世#【汪国真因肝癌不治逝世】经与汪国真家人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负责人确认,今凌晨2:10,汪国真因肝癌不治于北京301医院逝世。汪国真的诗作在80、90年代曾影响了许多年轻人。习近平主席曾引用他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这是一个在平静中等待与坚持的人。

  三十而立却一事无成,34岁突然成名,但如同昙花一现,之后又归于寂静。在随后的20年寂静中,这个人仍在坚持,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这是汪国真前半生的人生轨迹。

  1992年的思想大解放,并不会给每个文艺青年都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样,展示完自我后,未必每个人都会在寂寞中悟出一些人生道理:即使这个世界和年轻时不一样了,我也不去争抢、强求,我还是坚持。

  这样,人生便会少了很多痛苦。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2012年3月6日晚上,一见面,汪国真便掏出两本小册子。“这是我创作的诗、曲、字、画作品集,送给你。

  岁月并没有在这张56岁的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只不过,他胖了一些。

  那天晚上,汪国真在参加一个聚餐,同桌的几位中年处长,因为和曾经崇拜的汪国真坐在一起,勾起了很多青春记忆。

  但对于酒店里的“90后”服务员来说,“汪国真”三个字,实在是陌生得很。

  这种“无闻”状态,像极了青年汪国真的无名时。

  “那时总在想,年近三十不再年轻,事业和爱情还是一事无成,没有成功的东西可以证明自己,当时感觉人生变得十分紧迫,极度迷茫与困顿。”成名多年,汪国真仍然深切记得年轻时的苦恼。

  那时候,28岁的汪国真经常捧着写满诗歌的本子,从一家编辑部跑到另一家。

  曾在《诗刊》工作过的唐晓渡接待过这位文艺青年,他回忆,当时真没有人注意过这个叫汪国真的年轻人。

  青年汪国真的诗,仅仅被他自己欣赏,甚至连一些不知名的文学刊物都拒绝刊登他的作品。

  巨大的挫败感,让汪国真品尝着烦恼与苦闷的滋味。

  在1984年的《热爱生命》里,汪国真写下:“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这三句,描绘的正是他当时的心情。

  这首可视为汪国真代表作的诗,4年里,在北京、四川两家期刊转了一圈,都没人愿意发表,最后只能被汪国真默默收存起来。

  这时的他,从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两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只能“继续坚持下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汪国真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写诗,他喜欢把思绪与想象直白地表达出来。

  工作后的几年里,汪国真依旧给各家杂志寄去诗歌,热情不减,甚至逃课去图书馆抄写刊物的通信地址。

  于是周围总是传来不同版本的嘲笑声,“当时有很多异样的声音,说我根本不是这块材料,诗写得太烂了。

  汪国真的回答很简单——每天下班早早回家,埋头写作,“创作的速度很快、量很多,一年肯定不止写365首。

  一成不变的,还有大量的阅读,“没有一种创作能离开积累。

  即使所有人都不相信自己,汪国真仍然相信自己,否则也不会写出“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不如坚忍,在坚忍中积蓄力量”。

  “1990年前的那些年是我的创作期,也是痛苦执着的坚持期。很多诗描写的就是我当时的经历和心境,自我激励。”汪国真说,“所以才写了: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