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记忆:惊心动魄!没有硝烟的“火油大战”
大洋网讯 现在的年轻人对“火水”这个名词可能不太熟悉,但老一辈应该不会陌生。广州人俗称煤油为“火水”,又称“火油”。清末民初的时候,煤油既作为动力能源,也是主要的照明能源,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沙面,围绕着煤油市场的争夺,还发生了一场著名的“火油大战”。
沙面大街59号和沙面四街1号、3号,曾经是控制华南“火油”销售的亚细亚火油公司(以下简称亚细亚)广州分公司。它是为人熟知的壳牌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之一,也是这场“火油大战”的重要参与者。
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广州分公司原址
据沙面街道工作人员介绍,亚细亚于1902年由荷兰皇家石油公司与英国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总部设在伦敦和海牙,资本200万英镑。1907年,两家公司正式合并成为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亚细亚为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但习惯上仍以亚细亚来称呼。
1906年和1908年,亚细亚分别在香港和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为二等行,分管华南和华北市场。1906年,亚细亚广州分公司设立,地址在沙面,为三等行,拥有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销售网。
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广州分公司原址
当时的沙面地租十分昂贵,土地资源也比较稀缺。想在沙面拥有物业,除了要有金钱的实力以外,还需要看机遇。所以亚细亚能够在沙面设立分公司也有一点的“幸运”的成分。
亚细亚广州分公司的办公大楼原先是德国领事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协约国战败,作为协约国的财产,沙面的德国领事馆被没收,在伦敦开设拍卖。最后,被亚细亚以60万港元投得。
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广州分公司原址
据《广州文史》记载,亚细亚广州分公司最初经营的主要是煤油,牌子叫“龙唛”(Dragon),是用木箱装的,每箱一对(两罐)。当时资本丰厚的外国火油公司还有美孚火油公司、德士古火油公司,它们与亚细亚几乎垄断了两广地区的煤油市场。
另外,亚细亚诞生时国内市场对汽油需求还比较少,但亚细亚预见到这一需求将会迅速扩大,所以一开始就抢先争取客户、注重对加油站的布局,占据优良地点。经过大力宣传和推销,亚细亚的蚬壳牌汽油很快给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润滑油美孚的好,汽油亚细亚的好。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亚细亚汽油的业务已几乎凌驾于火油之上。
亚细亚的产品包装(网络图片)
煤油作为重要的资源,谁取得市场的控制权,谁就能赚取丰厚的利润。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制造业发展迅速,以光华机器油为代表的华商开始涉足煤油的销售。当时的华商一方面通过外国侨商购买原油进行加工,提炼火油在市场上出售,另一方面积极争取苏联火油的代销权,在市面上销售苏联火油,并逐步控制了广州市面一定的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变少了,亚细亚怎么咽得下这口气,于是就连同其他外商降低火油售价。火油价格一下子从每罐三元银元降到五、六角银元。一场“火油大战”正式开打。
亚细亚的宣传单张(网络图片)
华商还是挺有实力的,这种降价的“价格战”并没有迅速地把他们打垮。
阴谋没有得逞,亚细亚又想了一个办法,以“预缴500万元港币煤油印花税”的手段,策动当时的广东行政当局推行“取缔土商”的政策,以“提高设备标准,避免产生危险”为借口,由政府出面制定了行业设备标准。
这招可绝了,政府制定的行业设备标准,华商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达到,它们只好“束手就缚”,被撤销了炼油厂的牌照。最终,华商油行敌不过资本丰厚,设备标准高的外商煤油公司。“火油大战”以华商油行彻底退出当时的炼油市场而告终。
亚细亚的商标(网络图片)
可是,亚细亚在广州的“好运”也很快走到尽头。太平洋战争期间亚细亚火油公司损失严重。战后迅速恢复,但实力已不如美孚。1951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中国大陆的业务结束,在上海设立一个办事处,至1966年也结束业务。
作为租界时期的沙面大街59号和沙面四街1号、3号,已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作为现代的这两座黄色建筑,则延续着它的建筑功能使命。
围栏上的鲜花,似乎在向四方游客招手
铁门虚掩,说不定里面别有洞天
大树掩映下,大楼的一角住着什么人呢?
如今,曾经叱咤“火油”风云的这栋大楼,门前成为了游客们喜爱的拍摄胜地,而大门深锁的那头,是一户户的居民在享受着他们的安静生活。
微社区e家通沙面汇记者 郭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