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两会关注:“高教洼地”如何借协同发展破局
中新网石家庄1月13日电 (高红超)“京津冀协同发展给高校带来的机会和资源比原来多多了,当下最要紧的是利用这个战略让自己‘强身健体’。”谈及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这一话题,河北省政协委员,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岳森如是认为。
2015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式开启,这个战略被视为河北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今年河北“两会”上,除了政府官员、企业家,大学校长们同样关心这一战略,如何抓住协同发展的机会来壮大河北的高等教育实力?
京津冀教育圈中,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实力实际处于“洼地”。从教育资源分布来看,“211”大学在办学上享受国家直接支持的优势,“211”高校数量上,北京、天津分别有24所、3所,河北仅有1所。在高校数量与人口总数比较上,京津冀三地每百万人拥有大学数量分别是:5.22,4.18,1.47,河北这一比例相对偏低。
河北省政协委员、华北理工大学校长袁聚祥说,除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河北高等教育实力偏弱还有一定历史原因,河北省会曾三次搬迁,分别从保定迁到天津,由天津迁回保定,最后从保定迁到石家庄,大学在搬迁中流失了很多人才。
“河北考生压力大”,河北省政协委员、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刘贵说,要想考上更好的大学,河北的学生需付出更多努力。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河北的大学有了更多提升自身的“机会”。
去年,石家庄铁道大学被列入河北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行列。王岳森说,这意味着该校可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方面获得支持。“如果没有协同发展战略,要想纳入就很难。”
据统计,自2014年至今,河北已有6所高校先后签订了“省部共建”协议。
在北京与河北签署的《京冀两地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协作机制框架协议》及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中,组建“京津冀高等学校联盟”,促进高等学校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引人关注。
此外,合作办学、教师交流挂职、建立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三地高校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王岳森说,他们学校先后承办了多场大型学术会议,“顶尖的专家来了,对开阔老师和学生的视野有很大好处。”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诸位大学校长的共识。“有为才有位”,王岳森认为,提升自身办学水平是最关键的,“高校也应做‘SWOT分析’,分析优势、劣势与机会,主动作为。”
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校长蒋春澜同样认为,“只有先把自己做强,才能与京津高校处在平等交流的层面上,才有机会享受京津的教育资源。”
人才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袁聚祥说,由于紧邻京津,长期以来,京津高校对河北人才的“虹吸效应”很大。
如何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蒋春澜认为,“很多人考虑的不是工资高低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更好的发展事业的平台。”
“长期来看,影响一个地区 经济 发展的核心正是教育与人力资本”,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研究员田学斌认为,河北省当下要做的是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事业留住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