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广州着力打造河湖管护民间力量 九百“民间河长” 治水“天罗地网”

05.11.2018  14:56

荔湾区汇龙小学的民间小河长们在驷马涌边巡查。广报全媒体记者 乔军伟 摄

大洋网讯 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同香港、澳门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同邻近省份开展污染联防联治协作,补上生态欠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水环境治理是广州绿色发展道路上必须正视的短板,中共广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报告中提出,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治水三年行动计划。

在治水过程中,广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部署,着力打造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形成治水护河全民齐参与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各区、各街道已聘用民间河长近900名,各具特色的民间河长、民间小河长、河道警长等不断涌现。

乐行驷马涌”民间护涌队

自测水质每天巡涌

车陂女子凤船队

既是龙舟队又是护河巡逻队

民间小河长

全国首批14名在荔湾汇龙小学诞生

河道警长

白云区首批聘请76名民警任河道警长

河涌巡查

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来自各高校

案例聚焦

荔湾诞生全国首批民间小河长

白云社区民警当上“河道警长

近日的一个星期四上午8时30分,荔湾区汇龙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开始了一堂别具特色的综合实践课——为驷马涌定制一幅环境地图。孩子们分成4个小组,按照排水口调查、河道垃圾调查等不同主题,为学校门前的古老河涌绘制地图并提出解决方案。

驷马涌边小学

治水成娃娃每周必修课

驷马涌是西关一条古老的河道,多年来在汇龙小学门口静静流淌着,学校师生见证了驷马涌从昔日的“臭水沟”重返河畅水清的全过程。这所开门见河、与河涌共生的学校诞生了全国首批14位民间小河长。双胞胎姐妹叶颖熹、叶颖燃告诉记者:“我们小组绘制地图的主题是垃圾问题,从暑假就开始准备了,巡查河道看看有没有垃圾,给周边居民发放问卷。”两姐妹说,她们从四年级开始就参加民间小河长的活动,除了巡河和向街坊宣传治水外,还在学校的组织下参观了大坦沙污水处理厂、澳口泵站,走访了荔湾湖、东濠涌等治水先进案例。

汇龙小学校长梁丽珠是驷马涌的民间河长,她说:“《学校门前的驷马涌》是五年级学生的一门拓展性必修课,每周一次。”在梁丽珠看来,民间小河长更能带动和吸引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治水。她指着竖立在河涌边上、孩子们亲手绘制的河道地图说:“竖这个宣传栏时正好下着雨,但还是吸引了很多街坊围观。”住在附近河柳街的陈婆婆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位阿婆往河涌里扔塑料袋,一位小河长马上上前告诉她保护河涌的重要性,婆婆很不好意思,连忙说再也不这样做了。

60多岁的慕容叔是荔湾区水务部门正式为驷马涌聘请的第一位民间河长,也是汇龙小学孩子们的好朋友,时常带着孩子们一起巡涌,给孩子们讲解水质检测和保护河涌的知识。早在2012年,慕容叔就与十几位老街坊一起组建了民间护涌队,去年更名为“乐行驷马涌”,长期坚持每天巡涌,一年来不定期检测水质120余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街道、河长反映。慕容叔说:“现在各个部门真的是下大力气治水,街道的河长群里信息响个不停,一个问题反映后很快能解决,工作人员半夜还在工作。

白云湖社区民警

半夜打手电巡查排污口

今年初,白云湖街大冈社区民警严志棠当上了“河道警长”,成为白云区首批76名被聘为河道警长的民警之一。“我们社区内主要有三条河涌:门口坦涌长1.6公里、宽4米左右;东围涌长550米,宽3米;榕溪涌长720米,宽4米……”说起河涌的基本数据,严志棠信手拈来。刚上门处理完了一宗纠纷警情,在回社区警务室的路上,严志棠顺道“多走几步路”来到门口坦涌,沿着岸边巡查起来。他的工作手机也跟着切换到“大冈村驻村组交流群”界面。

严志棠说,他担任大冈社区民警有一年多了。今年初,他被聘为河道警长,“我们的角色以协助配合、监督为主,最大感受就是多了份责任感。

相比河涌的保洁情况,严志棠更为密切留意的是河涌两岸工厂是否存在污染排放现象,“以前工厂企业排污没有建立雨污分流系统,许多都是直排式,导致河涌到了夏天就会水体污浊,甚至冒着气泡,异味飘散。”所以,河涌里并不显眼的排污口成了严志棠监督的重点对象,有时到了半夜处理完警情,他还不忘顺道拿着手电筒到河涌附近巡查。

白云区河长办负责人表示,所谓“河道警长”,就是将公安部门纳入治水队伍中,把管辖范围内涉及有河涌等水域的片区民警聘为河道警长,这是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一种升华。河道警长巡查对河道沿线的非法排污行为震慑作用明显,“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做了违法的事,见到警察心里还是比较害怕的,自然就收敛了。”此外,配合执法是河道警长的另一重要价值所在,“如果片区民警作为河道警长尽早地参与到污染问题发现和处置过程中,对侦破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也有极大的帮助。”该负责人说。

基层思考

上游下游齐治 政府民间合力

荔湾区南源街党工委书记 林怀忠

驷马涌发源于白云山景泰坑南侧,流经桂花岗、兰圃公园、流花桥、流花湖、彩虹桥等地,在澳口注入珠江西航道,全长6.75公里,是一条典型的跨区域河涌。有些老街坊说,上世纪60、70年代,还可以直接从涌内取水饮用。不过,上世纪80年代后,沿岸居民迅速增加,上游白云区、越秀区河段逐步被覆盖成为暗涌,各类污水直排河涌,驷马涌逐渐变成了“彩虹河”“墨水河”,发出阵阵恶臭。2016年驷马涌水质仍为劣五类,被列为广州首批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之一。

荔湾区南源街党工委书记林怀忠是街道总河长,负责管辖三条河道:驷马涌、珠江西航道和增埗河,其中驷马涌南源街段约1.2公里。他告诉记者,河涌巡查工作定人定责,街道级河长每周不少于一次河道巡查,村居级河长每天巡查,截至2018年10月,各级河长共巡河4000余次;去年拆除河涌违建106平方米,今年再拆320平方米。

对于驷马涌整治,林怀忠表示,街道辖区内的一个小区排水管道存在雨污混接的情况,污水排向驷马涌。对此,市、区、街河长都高度重视,已经召开了专题联席会议,督导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整改,计划在春节前完工,确保污水不再直排驷马涌。

实际上,驷马涌明渠段全部在荔湾区,大约有2.3公里,两岸居民超过20万人,水质的关注度很高。过去一旦下暴雨,荔湾区水务部门就会接到大量居民投诉,多的一天有上百宗。对此林怀忠深有感触:“现在驷马涌荔湾段已经全部截污,晴天已经不黑不臭,今年端午节驷马涌入珠江口的澳口村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扒龙舟活动,热闹非凡。不过由于上游河段仍然有不少未截污的暗涌,加上河道本身有行洪的功能,一旦遇上暴雨,水质变化很大。”林怀忠认为,河涌治理需要全流域一起进行,下游治理了,上游依然如此,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也需要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将驷马涌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讲清楚,“这里民间河长就起到很大作用,毕竟仅靠街道的执法队、临聘人员,能动用的治水力量也就20多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要发挥民间人士的力量,理解和了解治水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参与治水。

专家点评

当好情报员宣讲员巡查员参谋员监督员

广州市政协委员付伟

广州市政协委员付伟认为,通过践行开门治水理念,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广州碧水保卫战正在成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宽阔而精彩的舞台。一方面,无数双“火眼金睛”已经形成了一张让水污染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的“天网”,另一方面,被“民间河长”等机制创新所不断增强的“我爱我家”“我护我水”责任感和荣誉感正在让治水长效机制逐渐枝繁叶茂。

在付伟看来,“民间河长”在治水过程中主要扮演“五员”角色:一是情报员:第一时间为政府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河涌水质信息,积极举报污染问题,反映群众主要意见。二是宣讲员:为社区或周边居民宣传介绍治水政策,解疑释惑。三是巡查员:义务巡河,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制止。四是参谋员:为政府部门治水建言献策,出好点子。五是监督员: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治水中存在的失范行为予以指出。

民间河长与政府部门的协作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付伟表示,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政府与公众能否形成合力是关键。目前治水职能仍然分散于多个相关部门,导致一方面有些部门与民间河长的对接不够紧密,另一方面民间河长在巡查水质之外,对诸如整治“散乱污”、河道拆违等工作参与不多、作用有限。付伟建议,相关部门都能积极主动依靠民间河长的力量,进一步充分共享信息,做到标本兼治。

在进一步保障民间河长的权益方面,付伟建议: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给予民间河长及其团队一定的直接补贴,推动涌现更多民间河长;二是加强对民间河长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三是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引入到民间河长工作机制中;四是将民间河长作为对“编内河长”和政府治水工作的重要监督力量;五是定期听取民间河长对治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建立反馈机制。

数说治水

民间河长

有名有实

◆去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广州积极开展聘请民间河长工作,推动各区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各区涌现出既是龙舟队、又是护河巡逻队的车陂女子凤船队,自测水质、每天巡涌的“乐行驷马涌”、全国首批“民间小河长”以及来自高校的河涌巡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一批民间护河护涌队伍。截至目前,全市各区、街道正式聘请的民间河长近900人。

◆民间河长的作用在初步显现。以黄埔区为例,2018年1~9月,40名民间河长累计巡河850余次,发现垃圾漂浮物、污水偷排等各类问题54宗。截至目前,巡河发现所有问题都已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加强了河涌治理的群众监督作用。

◆增城区民间河长的巡河频率每月不少于一次并做好巡查记录。截至目前,81位民间河长的巡河率达100%,累计发现各类水环境问题约70宗,已处理70宗。

◆海珠区采取分时、分段巡河方式,一是行政河长、河长助理、民间河长分河段巡查,二是行政河长、河长助理、民间河长分时间段巡河,确保每天全时段均有人巡河,避免集中扎堆巡河,河涌巡查覆盖率更全。

记者观察

开门治水

人人参与

广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广州的碧水保卫战中有一句口号可谓深入人心——“开门治水、人人参与”,这其中有两层意思:首先人人都是污染源,现在河涌污染的最大原因之一是生活污水,往河涌里倒一盆刷锅水、随手扔一个果皮纸屑都会造成污染;其次,河涌怎么治理并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大家都要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

治水一直在进行,工程上马了不少、资金投入得更多,但效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治水工作的一剂良药。广州不仅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民间河长体系,还设立河涌污染有奖举报制度,只要关注“广州治水投诉”公众号,普通市民都可以向水务部门投诉身边的河涌污染问题,不仅可以获得奖金,所投诉的问题很快就能解决。

群众对治水工作的参与性被激发后,其效果是惊人的。一位民间河长,在河涌边跑步之余,随手拍照,投诉了200多条水污染线索,两个月就拿到近千元奖励,他就是天河区第一批民间河长之一的陈长春。去年8月,在他的帮助下,政府整治取缔了一个山寨“亚洲工业园”,拆除该园违规搭建82处,面积86520平方米。用陈长春的话说,如果投诉总是石沉大海,居民就没有积极性。拿举报奖励不是目的,联合大家一起治水,改善居住环境才是目的。

良好的环境确实靠的就是共建共治,“开门治水、人人参与”正当时。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赵雪峰

专题统筹:毕征、汤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