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戒治淡化心瘾综合矫治 广东省戒毒管理局探索多种戒毒工作模式

21.06.2017  15:30

三三六戒毒模式”让戒毒人员彻底认清毒品危害,增强戒毒意志,恢复身心健康;探索“所地合作”,强化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与社区的无缝对接,实现强戒人员出所后有人管、有人帮,助其平稳融入社会;把严格公正文明规范贯穿执法全过程,全面细化完善戒毒人员从收治、管理、教育、戒治到所外就医、诊断评估、解戒等执法工作的全流程、全环节……

广东省戒毒管理局局长张友生近日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近年来,广东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铁腕治毒的决策部署和广东省司法厅“固强补弱、创新创先”的工作要求,着力破解戒毒工作难题,不仅确保了场所的持续安全稳定,还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完善科学戒治、淡化心瘾、综合矫治、多方参与并向社会延伸的戒毒工作模式,所内戒断率始终保持100%。

三三六戒毒模式全面推开

帮助戒毒人员恢复身心健康,对彻底戒除毒瘾起着重要作用。近日,广东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承担的司法部课题《戒毒人员身心康复运动干预模式研究》项目接受阶段性成果验收。

吸毒多年的陈某身心健康深受毒品侵蚀,刚到省第二强戒所时,首次体测各项数据指标均低于常人均值。

转入康复训练期后,陈某被选取参与了运动干预课题的训练。为期12周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中,每周主要通过“连续12分钟跑、30分钟快走、30分钟快走+慢跑、30分钟慢跑”等项目康复心肺功能;通过杠铃平板卧推、哑铃站姿弯举、杠铃提踵等力量训练恢复体力。

3个月后,陈某的体测数据得到明显改善,其中肺活量从2800毫升恢复至3500毫升,台阶指数从41恢复到52,均达到或超过国民体质平均水平。

这样的戒毒效果来源于省第二强戒所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晴朗天心理职业学校等专业团队联手探索的“3611”康复训练法。

这个课题探索的核心是‘3611’康复训练法,其基础是省戒毒局探索的‘三三六’戒毒模式,我们所是该模式的示范点之一。”省第二强戒所相关负责人说。

张友生告诉记者,广东独创的“三三六戒毒模式”,以“三期、三分、六法”为主要内容。通过将戒毒人员的所内戒毒过程分为戒治适应期、康复训练期和回归体验期三个阶段,再根据戒毒人员在所内不同阶段特点和现实表现,实行分别管理、分类戒治、分级处遇三种分类管理,综合运用医学戒治、知行矫正、心理矫治、生理康复、回归培训、延伸帮戒六种戒治方法。

目前,“三三六戒毒模式”已经在广东各司法行政戒毒场所全面推开,戒治效果逐步显现,成为广东戒毒工作的一大品牌。广东省戒毒管理局通过戒毒质量跟踪调查发现,近三年抽样调查3757名出所人员中,一年内未复吸比例达到45%左右,两年内未复吸比例达到29.4%,3年内未复吸比例达到17.6%,戒断巩固效果正在逐步得到提升。

记者了解到,“3611”康复训练法包括戒毒人员戒治全程需进行3次全面体质健康测试,接受6个类别的运动干预,1周开展1天的集中康复训练,为每名戒毒人员形成1份个案化的运动处方。

从2016年5月开始,第二强戒所随机选取400名戒毒人员,为每名戒毒人员量身定制心肺功能康复、力量康复、营养膳食等个性化运动处方,开展了近1年的康复训练。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戒毒人员在心肺功能恢复、肌肉力量提升等方面与常规戒毒人员相比,均呈现出明显效果。

张友生表示,这是广东为破解戒毒难题进行的有益探索,通过了解吸毒人员的体质、心理、体能等特征,在建立起促进戒毒人员身心康复和运动干预的科学方法体系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推所地合作实现三个转变

实践中,戒毒人员出所后巩固难、复吸率高、难以融入社会是戒毒工作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给地方社会治安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

广东省戒毒管理局副局长梁世辉介绍说,为破解这一难题,早在2011年,三水强制隔离戒毒所就与东莞市凤岗镇禁毒办达成所地合作帮教协议,成立了广东首个“所地合作帮教工作站”。

近年来,双方合作开展了“护航工程”“心桥工程”“就业工程”,由当地禁毒社工、志愿者和场所民警共同成立“信心彩虹”小组,通过信息互通、个案帮教、全程跟踪、定期回访,推动“所地合作”实现了3个转变:从单纯帮教工作转变为全程戒毒康复服务,从“所地业务”交往转变为戒治信息综合运用,从地方禁毒办单向介入转变为禁毒办、戒毒场所、社会力量等各方深度介入、合力共建的新格局。

戒毒人员黄某在解戒出所后,因夫妻关系不睦,经常在吵架后离家出走。因为出所时,场所为其指定了负责跟踪的帮教民警,还与当地所在社区戒毒指导站建立联系,所以只要黄某一出走,其妻就会向民警和指导站求助,并在他们的帮助下一次次化解了矛盾。

一次,离家出走的黄某碰上了以前的“道友”(同为吸毒人员)。看到愁眉不展的黄某,“道友”热情地邀请黄某去喝酒解愁。四处找寻无果的黄妻,再次向指导站寻求帮助。指导站工作人员及时将其截住,并悉心劝导黄某回到了家中。黄某说:“好险,如果那次去了,或许我又要回戒毒所了。

记者了解到,此后,黄某与同乡合伙组建了一个工程队,利用在戒毒所内学到的电工技能承接水电工程,现在,黄某家庭关系日益融洽。“更开心的是,黄某已保持了近5年的戒毒操守,按现行标准,他已成功戒毒。”黄某妻子说。

及时且针对性的帮扶是操守保持的重要基石。”梁世辉告诉记者,根据广东省戒毒局今年4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和支持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戒毒场所在各地吸毒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县乡镇建立了62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协助地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部门做好解戒人员后续照管和跟踪帮扶,通过定期选派民警到站帮助和开展戒毒质量跟踪回访等措施,在全省形成了齐抓共管戒毒工作的良好局面。

建有爱心懂奉献戒毒队伍

近日,解戒人员吴芳(化名)身穿一袭耀眼的红色连衣裙,站到了广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讲台上,面对台下的几百名戒毒人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她们一起思考“如何抗拒毒品,科学面对艾滋”这个世纪难题。

看着吴芳健康的肤色和脸上不时显现的笑容,很难想到,此前的她是个十足的“瘾君子”。曾照看了吴芳两年的该所艾滋病专管大队大队长杨晓蕾告诉记者,吴芳吸毒有十多年的历史,并在吸毒过程中感染了艾滋病。由于感觉生活无望,她在入所后曾多次想要自杀。

在戒毒管教民警们的爱心感召下,我才有了戒毒的信心。应该说,是杨妈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吴芳说,通过所内的两年戒治,她彻底戒断毒瘾。

解戒后,她在一家耳机厂找到了工作,凭借自己的双手过上了稳定安宁的生活,并收获爱情。令人欣喜的是,采用母婴阻断药物治疗的方式,在医生的指导下,成家后的吴芳生下了健康的孩子,成为了一名幸福的母亲。

吴芳口中的杨妈妈就是杨晓蕾,她是“广东省职工技术创新能手”、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的获得者。扎根基层27年,性格开朗乐观的杨晓蕾经常笑称自己是“快乐的追梦人”。

我很满意我的这份工作,它是一份有特殊魅力的工作,它让我感到幸福,我的梦想就是希望天下无毒。”长期面对艰苦封闭的场所和职业暴露的高危环境,杨晓蕾丝毫没有怨言。

为有效开展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杨晓蕾针对艾滋病戒毒人员普遍脆弱敏感、容易自暴自弃的特点,结合大队实际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导向式、启发式、温情式三式教育,效果明显。针对即将出所人员普遍感到恐慌、缺乏安全感,她专门制作了“爱心”卡片,写上祝福语和大队干警的电话号码,送给每位出所的戒毒人员,叮嘱她们:“不论开心或烦恼,随时可以打电话回‘娘家’,我们很乐意与你们一起分享出所后的酸甜苦辣。

干戒毒工作,必须要有爱心,懂奉献。”这是采访中干警们说的最多的话。记者发现,“杨妈妈”式的干警在广东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比比皆是。

近年来,广东省戒毒管理局把严格公正文明规范贯穿执法全过程,全面细化完善戒毒人员从收治、管理、教育、戒治到所外就医、诊断评估、解戒等执法工作的全流程、全环节,以严格的执法行为、规范的执法程序和透明的执法过程,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戒毒民警队伍。

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发展,广东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以加强执法管理、专业技术、综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已初步建立起一支涵盖医学、药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与戒毒领域相关的戒毒人才队伍。借助这支队伍,该局着力培育戒毒文化、心理矫治、康复训练、循证戒治等教育戒治工作品牌,逐步实现向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戒毒工作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法制网记者 邓新建 章宁旦     法制网通讯员 温惠民

来源: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