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民注意!是药三分毒,胡乱吃药易患肝病

01.04.2016  08:50

600多种药物可能引起药性肝炎,服药必须慎重

酒桌上的“感情深,一口闷”等各种“酒文化”,使得与酒精相关的各类肝病逐年增多,患者年龄也呈年轻化趋势,成为新的公共卫生问题。曾亮超摄

  3月是“爱肝月”。时下,因服用减肥药、保健药、中草药等引起肝脏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胡乱吃药引起的肝病也日益增多。据统计,目前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药物及保健品已超过30000种,明确了肝毒性的药物有1000多种。

  专家表示,目前,6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肝”,常见药物有减肥药、消炎药及治疗关节炎、糖尿病、皮肤病等药物。而这些药物在个体身体上的反应是不同的,一旦身体不接受一种药物,便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炎。

  是药三分毒,胡乱吃药出现肝病

  近年来,因服用减肥药、保健药、中草药等引起肝损害事件时有发生,那些爱美之人因追求时髦、胡乱吃药引起的“时尚肝病”日益增多,甚至一些人认为中草药没有毒性、不会伤肝,发生药物性肝病后还浑然不知,延误诊治,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

  据统计,我国目前药品种类繁多,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药物及保健品已超过30000种,明确了肝毒性的药物也有1000种之多。据研究报道,抗结核药、中草药及抗菌素,居药物性肝损伤的前三名。相比健康人,老人、孕妇、慢性肝病患者、糖尿病、酗酒的人群更易受到药物的影响。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增多,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伤害巨大。

  【专家告诫】

  无论西药还是中药,若使用不当,都有可能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病急不能乱投医,不要盲目轻信广告宣传的药效,不要乱使用游医偏方、验方。慎用滋补品、保健药及中草药,因为许多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乱用药只会加重肝脏负担,如遇肝毒性药,则后果更严重。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特别是有黄疸病症者,应及时就医。

  “感情深,一口闷”久之闷出肝疾病

  喝酒成人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交际手段。酒桌上的“感情深,一口闷”“宁愿肝上长个洞,不要感情有条缝”,以及各种“酒文化”,使得与酒精相关的各类肝病逐年增多,患者年龄也呈年轻化趋势,成为新的公共卫生问题。

  殊不知,当达到一定饮酒量或饮酒年限,肝损害风险会逐渐加大,轻则引起脂肪肝,重则肝硬化甚至肝癌。一般来说,人们每日饮入40克酒精,大约二三两白酒,5年下来就有发生酒精性肝炎和脂肪肝的可能。与男性相比,女性对酒精的耐受力更差,更易发生酒精性肝损害。

  此外,肥胖是脂肪肝发生的原因之一。现代人吃得好、动得少,热量超过身体的生理需要时,身体各部位便会脂肪堆积,肝脏也不例外。造成肥胖的同时,脂肪物质进入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病变,检查肝功能时会发现转氨酶升高。如果不良生活方式得不到纠正,久之可引发全身疾病,如肥胖、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

  【专家告诫】

  “吃动平衡”,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应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入,少吃动物脂肪和油炸食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过多的糖在人体内也能转变成脂肪,提倡多喝奶,多吃大豆、鱼类等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芹菜、韭菜、豆芽、土豆等;加强锻炼,可根据自身情况,常进行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有氧运动,肝脏的脂肪便可得以减轻和修复,肝功能也可随之恢复正常。

  防肝病,避免穿耳洞刺青文眉不洁拔牙

  我国肝癌的发生多与乙、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有关,转换为肝硬化后,肝癌发生风险会随之增加。据研究,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癌平均年发生率3%左右。

  12年前,著名演员傅彪患肝癌,之前他已患乙肝几十年,后被诊断为肝硬化,最终转为肝癌,印证了“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的疾病规律,也是因长期的心理、精神压力等因素所致。

  可见,乙肝的早期诊断、治疗很重要,如能通过检查发现肝炎、早期肝硬化和肝癌,积极进行治疗干预,可有效阻断疾病进展,乙肝患者也能和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者一样延年益寿。早期肝癌,通过手术或肝移植,患者能获得很好的生命质量。此外,多数丙肝感染者,可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彻底获得治愈。

  【专家告诫】

  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经消化道传染,注射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病毒的感染,但目前尚无丙肝和戊肝疫苗供预防使用。

  预防上,应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血液制品的使用,如须使用血液制品时,应在正规医院规范救治。在使用各种医疗器械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避免穿耳洞、刺青、文眉、不洁拔牙,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及剃须刀,注意性卫生、性健康,远离毒品。

  乙肝疫苗仍是预防乙肝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即便是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妈妈,同样可以通过乙肝母婴阻断疗法拥有健康宝宝。

  ■特别提醒

  乱用减肥药 小心肝损害

  据媒体报道,减肥产品市场管理混乱,市场上相当多宣称“无副作用”“有效”的减肥产品,往往经不起推敲,大多存在效果被放大,副作用被规避的情况。减肥产品火爆的背后,反映了国内对于减肥产品监管的乱象。

  调查发现,许多减肥产品存在没有批号或者盗用批号的现象。如一些瘦身贴和瘦身霜卖得火热,称只要贴敷在腹部、大腿等要瘦的部位就可瘦身。虽然几年前就有专家辟谣这是一种伪科学,不过销量依旧非常可观,一种叫“伊洛诗左旋360瘦身贴”,月成交量达到60000多件。

  这类产品从宣传上更像是中医中的敷贴,类似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在天猫商城,其备注批号大多是“卫妆准字”或“国妆特字”。然而查询发现,国家食药监部门并没有批准过名为“瘦身霜”、“瘦身贴”之类的产品。在国家食药监总局数据库里,上述这款瘦身贴的批号对应是一款“纤体霜”。部分减肥胶囊还是“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的保健品,甚至有食品批号。如同为左旋肉碱类的产品的“左旋咖啡”只是标为“普通膳食补充剂”,作为食品管理。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主要是因为左旋肉碱以及植物成分等减肥成分,本身就是药食同源的东西,所以在批准上很难界定。

  正是由于这些减肥产品成分的身份特殊,游离在食品、保健食品,抑或是化妆品之间,审批方式可自由选择,才引发了市场相对混乱。

  另一方面,即使作为保健品,我国的《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中,保健食品广告中不得含有表示产品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也不得含有“安全” “无毒副作用”“无依赖”等承诺,然而现实中,“立即见效”“一个月瘦多少斤”“绝无副作用”等口号几乎在所有减肥产品广告中醒目存在。

  专家提醒,想减肥的消费者一定要注意,如果是单纯性肥胖,减肥时应首选运动与饮食相结合的方式,不要乱服减肥药品。即使要服用,也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而且在服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肝、肾、心脏等器官的反应。如果人们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下服药,不能做到合理的剂量、适应症、疗程和搭配等,药物进入人体后首当其冲受到其毒副作用损害的必然是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