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学院:让“德式教育”之花绚烂绽放

20.10.2015  23:30
10月20日,2015年“全国主流网络媒体浙江高校行”走进浙江科技学院,探访该校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中德教育合作方面取得的经验及成果。

  德国FH教育,这个听起来颇有些“高大上”的名词对于多数人来说或许感觉陌生。然而若要说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那么大伙就该有所了解了,这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倡导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未来高教发展的风向之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大体可以理解为德国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其在内涵和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在这一领域,德式教育的优越性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那么,若能够去制造业领先全球的德国感受其享誉世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是一件令人神往的事呢?且慢,你我今日无须漂洋渡海。德国FH教育的种子其实早已扎根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中了。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浙江科技学院的校园里它已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花开一树。

  10月20日,2015年“全国主流网络媒体浙江高校行”走进浙江科技学院,探访该校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中德教育合作方面取得的经验及成果。

  身处这校园之中,便知以上所言非是溢美之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原国家教委确立的中德政府间合作培养应用型工程专门人才试点院校,浙江科技学院早在1992年便已开始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实践。在2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地方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色发展之路,成为了这一领域内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的“样本项目”。其取得的成绩于去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人所长 全面引入系统德式教育

  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究竟有怎样的过人之处,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又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对于这一问题,曾带队参加过德国的教学培训浙江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文献民教授给了我们举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在德国的高数课上你会发现,老师可能不是数学系,而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授。专业老师负责通识课程的德国课程设置,这样交叉的授课,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避免了支离破碎的知识体系。”在文教授眼中,专业教授带着实际案例和切身经验走进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这一点在整个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仅仅是管中窥豹。对于高校来说,要引入系统的德式教育,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为达到这一目标,浙江科技学院先后与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等24所德国高校合作,学习其FH教育经验,突出“实践” 特色。确立了人才培养“四结合”原则(理论与实际、学院与企业、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德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浙江科技学院打破一般院校传统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拓展”培养标准,构建“基础、专业、拓展复合”三层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完善生产实践、技术实践、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实践、毕业设计六个全程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科院校率先引入“两个实践学期”和“3+1”实践教学安排,有效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素质培养的转变。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该学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形成一支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国际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一方面积极与德国院校互派师资,5年间共有德国教师220人次来校教学指导,科院专任教师有国外进修经历的达到21.1%。另一方面建立青年教师进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制度,并引进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工科专任教师中有企业经历的达到46 %。

  因地制宜 办学贴近本地社会需求

  在介绍应用型教学的内涵时,德国吕贝克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Joachim.Litz先生曾引用了荀子的一段话,“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在德国,“一切联系实际”的理念不仅体现在教学实践模式中,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同样具有鲜明的面向行业特征。根据所处大环境就业体系的需求变化及企业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专业设置。

  浙江科技学院在学习德国FH经验时,十分重视借鉴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特色。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明确专业的行业服务定位。近年来,学校新增了汽车服务工程、物联网、金融工程等专业(方向)。目前50个专业中已有近3成专业与浙江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浙江省十大紧缺急需人才相吻合,形成工科专业为主体,文理学科专业为支撑,与浙江产业发展吻合度高、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同时,学院各专业还与企业和行业合作,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及知识、能力、素质具体要求。

  除专业结构外,该学院在教学研究方面也注重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与需求,先后与企业联合建设了7个国家级工程示范中心,200多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编写出版的100多部应用型本科教材及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备受国内高教界关注。学校先后举办多届中德论坛,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德论坛”基地建设单位。在将外来经验本地化之后,浙江科技学院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浙江特色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样本,在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示范与辐射效应。

  桃李芬芳 廿载合作结出果实累累

  经过20多年的合作办学积淀,远渡重洋而来的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浙江科技学院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从1992年的13个专业推广应用到现在的50个专业,增加的不仅仅是专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

  据介绍,科技创新方面,科院学生近5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3300余项,其中国家级900余项,国际奖77余项。授权专利769项。每年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学生近万人次,获奖等级和数量均列同类院校前列。创业方面,学院专门成立创业教育研究所,创业教育进课堂进学分,已形成由核心课群、拓展课群、复合课群等组成的完整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一支跨学科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自主创业之星。而在就业上,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位列国内同类院校前列,去年更是入围“全国就业50强”。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强,吉利集团、浙江贝因美等知名浙江一线企业纷纷慕名而来,“打包”要走毕业生。

  国际化办学方面的成就同样引人瞩目。学院2000年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等9所同类高校合办的中德联合培养“2+3”项目,已派遣14批近千名学生赴德合作院校,20余名学生因优异的学习和科研表现在德国获得表彰。近年来,“2+3”项目已拓展为多种“双学位”、“双校园”合作模式。共派遣300余名学生到合作院校参与技术实习与毕业设计等,接受德国合作院校学生200余人来校学习和毕业设计。通过中德合作,科院进一步拓展了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境外校际交流合作院校72所,实施合作项目百余项,引进50多门德国工程教育课程,学校80%以上的工科专业都与国外高校开展了“双学位”、“双校园”合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