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全域公园”再造绿色新特区

11.09.2018  16:54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公园是一大重要载体。

为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给高质量产业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个宜业宜居宜行的优美环境,让快节奏的城市人群放慢脚步,深圳迎难而上,以势如破竹之势建设“千园之城”。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5个,到当下的942个,公园数量飞速增长的背后,深圳还着力提升公园品质与功能:增设便民设施、突出主题特色、强化生态保护……生态竞争力持续加强。

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可达森林郊野公园……这些大小不一的公园,在夯实特区生态基石,串联起千万深圳人宜居梦想的同时,也为珠三角乃至国内土地紧张的城市实现更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本。

空间再造▶▶  2443公里绿道串起三级公园体系

如果驱车走在深圳马路上,你会发现,大大小小的公园随处可见。

在深圳创森工作中,如何实现绿化建设与完善城市公共产品质量、城市内涵、宜居功能的有机统一,共同服务于城市竞争力升级,以工匠精神推进的公园体系建设,是颇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扫过,城市公园里便渐渐人声鼎沸,向外看,车如流水马如龙,望向园内,则是飞瀑椰林,满目繁花;午后,疲惫的身心渴望寻觅一处宁谧的栖心之所,遍布城市各处的社区公园随时能带给你惊喜;结束一周的繁忙,深圳的郊野公园还能给你提供最接近繁华都市的原生态休闲体验。

其中,社区公园是市民最便捷、最贴心、最易达的绿色公共空间。为在有限空间内给市民提供高品质的休憩场地,创森以来,深圳加速推动社区公园建设,并将其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在此背景下,无论是街头零星空地、还是卫生死角等,统统最大限度地被改造成社区公园,不仅迅速提升了周边环境气质,也让居民实现下楼就可走进公园的愿望。

社区公园之外,深圳还将山林、自然山体和海岸建成森林郊野公园,形成城市生态基底;以综合公园为基干,彰显城市文化和品位。发展至今,在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圳已建成942个各类公园,并逐步构建起一个独具特色的森林郊野公园-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确立了让市民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可达森林郊野公园的总体布局。

出则繁华、入则自然,开窗见景、出门入园。深圳还始终将“”放在第一位,在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基础上,陆续拆除围墙,让公园深度融入城市。

与此同时,深圳还以“全域公园”理念建成总长度约2443公里的绿道网,串起近千个公园和城市的山、林、海、湖,引领市民行走、骑行,走向绿色低碳品质生活。目前,深圳绿道密度达到1.22公里/平方公里,全省第一。

突出特色▶▶  主题公园精品公园魅力席卷全城

2017年11月1日,在深圳南山后海片区,毗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科苑南路附近,一片视野开阔的现代化城市生态公园出现在市民眼前。

这就是深圳人才公园,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特色主题公园。因为它,如今生活在南山后海片区的很多市民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

他们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带上自己喜欢的书来到书吧,点一杯咖啡,让书香和咖啡香在阳光下完美融合;也会在一个星光璀璨的晚上,漫步在湖边栈道上,吹吹海风,发发呆;或者在环湖跑道上来一次酣畅淋漓的甩汗……

文化是公园之魂。在公园建设上,特色主题公园成为近年来深圳公园建设的一大亮点。一年多来,深圳先后推出香蜜公园、人才公园两大重磅作品,赢得市民广泛赞誉。

与此同时,深圳还涌现出一批定位鲜明的城市公园。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莲花山公园、仙湖植物园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人民公园被评为世界月季名园,梧桐山风景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被誉为全国唯一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上述之外,连续举办11年的公园文化周还成为深圳建设“公园之城”、弘扬公园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活动累计吸引4000多万市民参与,一次次见证城市、文化、市民的互动与生长。

其中莲花山公园草地音乐会、深圳湾公园海岸音乐会以及仙湖植物园森林音乐会都因高格调、高品质备受关注和好评。

湿地修复▶▶  让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共生共荣

落霞与千鸟齐飞,海水共长天一色”。每年冬天,深圳湾东段的红树林生态公园里都会迎来一批尊贵的客人,它们是全球仅存2700只的黑脸琵鹭。

这一珍稀鸟类被公认为是湿地环境的“试金石”,来自专业部门监测显示,作为黑脸琵鹭全球第二大越冬地,近年来其来深数量呈上升趋势。

黑脸琵鹭之外,深圳湾等湿地还是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2016年底野外调查显示,深圳全市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498种,其中发现新种4种,野生维管植物共2080种。

鸬鹚、小白鹭、琵嘴鸭……作为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之一,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上的深圳,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都会迎来近10万只候鸟前来过冬。

湿地生态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近年来,深圳先后建设了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深圳湾公园、人才公园等环深圳湾大公园系统,使整个深圳湾、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与香港米埔湿地一起,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鸟类迁徙中转站、加油站,树立了国内城市中心自然保护区建设典范。

在此背景下,深圳全市共建成4个自然保护区和9个湿地公园,占地1172.3公顷,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正在抓紧建设当中,国家级红树林博物馆也在高标准进行筹建。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系统应对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弹性”,深圳还制定了《深圳市海绵公园型绿地建设指引》,指导全市各区海绵绿地的实施落地。2017年,全市完成13个海绵公园绿地建设,其中香蜜公园、西湾红树林公园的海绵技术系统应用,有效提升了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得到国家海绵办专家组的高度肯定。

共建共享▶▶  民间力量激活绿色发展强大动能

开放与合作是深圳的城市精神,也是深圳以共建模式推进公园之城的理念基础。

创森期间,为提升公园建设质量和服务品质,深圳主动与优质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利用丰富的民间资源和企业智库,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在深圳湾休闲带西段公园建设中,南山区率先尝试由企业代建公园。其利用百年招商的人才、技术优势,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这一重大民生项目,工期比原计划整整缩短一半。

位于深圳福田区的红树林生态公园也是一个共建典型。福田区政府将公园的管理权委托给红树林基金会,授权其承担园容物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科普教育等工作,有力拓展、提升了公园的服务层次。该公园自此也成为国内第一个由政府投资建设、社会公益组织运营管理的城市生态公园。

今年4月22日,由20家绿色公益组织携手成立的深圳绿色生态公益组织联盟正式起航,这意味着社会力量参与深圳绿色公益事业的机制愈加成熟。

在深圳湾观鸟飞翔、在仙湖植物园体验叶子课程、在野外做自然笔记……依托公益力量,深圳在各类公园中还建起了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学校),丰富多样的自然课堂,让市民认识自然、了解深圳,也深深领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目前,深圳已完成13个自然教育中心的建设,成功举办300余场“观鸟”“夜观”“自然笔记”“自然亲子阅读”等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广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

在有关人士看来,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的建立,为公众带来系统的、连续的自然教育体验,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一座重要桥梁。

手记

技术创新 闪耀大湾区生态样本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的力量同样渗透到公园之城建设的每一个细节。

走访中,除了上述提到的创新举措外,笔者感触最深的还有深圳在公园之城规划建设中的各种前沿技术应用。

刷微信就可使用的五星级标准淋浴房;安全无毒的儿童游乐设施;采用高科技材料铺设,不伤膝盖的塑胶跑道……

此外,香蜜公园在设计、建设的全过程中,还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力提高了对场地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功能。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还创新喷雾系统、微地形及草沟、沥青混凝土的应用,实现微气候调节。

一系列大胆前沿的探索,不仅有力证明了深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千园之城”的良苦用心,更释放出深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样本的决心。

深圳是国内率先发展的一线城市,其在发展中所遇问题,以及破解思路,也必将为后发地区乃至同处这一发展阶段的城市提供有效参考。

深圳市创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和深圳作为,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一流森林城市,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撰文:杜艳  黎明  摄影: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