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国际化建设让水围映入世界眼帘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实习生 张彰
最近,65岁的水围村村民张铁锋可谓是人逢喜事,藉由《水围故事》播映的机会,他在央视露了一把脸。但更让老张激动的是,通过一些全区性国际化的特色精品活动,其所朝夕生活的水围村,已能够越来越多地吸引世界的目光。
水围村地处深圳河以北,毗邻皇岗、福田口岸,所处位置可谓口岸入深“门脸”。和传统的城中村不同,这里没有牌坊和门楼,有的是现代化住宅小区、整洁的街道、热闹的广场。每到傍晚,水围广场都会涌入许多休闲玩耍的居民,或打球,或散步,或跳舞,节目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不过,在林立的高楼缝隙中,水围村的历史传统仍保有其呼吸的空间,社区内风格古朴的明清古井、历史浮雕、庄子塑像,与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有机结合,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村子数百年的故事。
“那些大厦下面,原来都是水田来的,从那条路到这边,原来都是我们的村庄……”出生在水围的张铁锋一边说,一边用手向记者比划。在他的记忆里,村里人以前的生活方式,基本就是耕田,在农闲的时候,还有部分人会下海打鱼。改革开放后,水围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搞农业生产,变成搞工厂企业,这也让村子迎来了巨变。
1992年,随着农村城市化开展,水围村成立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经济强村,环境立村,文化兴村”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的方案,办起了工厂企业,做起了出租房生意,居民们的收入水平有了飞跃。“收入上来看,原来整个村的收入几万块,现在就是上亿元,你说那个变化是多大啊!”张铁锋说,这些年来,很多原先在香港的人都陆陆续续回来了,还有一些在国外的人也都回来,看看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村子。
步入如今的水围村,街道干净整洁,食肆热闹非凡,高层住宅与民宿楼房交织,不仅包容着世代聚居于此的当地居民,也吸纳了全国各地来此务工的人们,甚至是外国友人。
美国人爱德华目前在深圳某国际人才培训中心任教,在水围村居住已有三年,对于这里“融合”的生活氛围,他十分喜欢。“无论是居住条件、交通还是餐饮,这里的水准都很高,总之,它能提供你所需要的一切服务,包括社交。”
今年8月31日至9月9日,为期10天的“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在水围村举行。和传统影像节截然不同的是,此次活动把“高大上”的艺术盛事,演变成生活气息浓郁的文化生活事件。在城中村里,或熟悉或陌生的影像,获得了张扬的气场,引得匆匆行人驻足注目。
期间,参展的荷赛大师大卫克拉克也亲赴水围拍摄了专题片——《水围故事》。近日,该片得以在央视英语新闻频道播映,其以国际化的视角,阐述一个城区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受到了海内外媒体与观众的广泛好评。
事实上,在致富的同时,水围村村民并不忘建设精神文明。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村民们建立起了雅石博物馆、历史文化广场、历史文化长廊、社区图书馆、恒春院,这些文化设施不仅传承了传统,也为居民群众带来了优质的文化生活。
66岁的刘伯是来深带孙女的,他告诉记者,水围村广场上经常会举办各类的文艺表演,这让像他这样的外来者也能很快的融入村子的生活。
今年以来,作为全区十个国际化示范街(区)之一,水围村进一步加快了建设美好家园的脚步。目前,水围村周边金田路西侧、福强路北侧市政工程已告完成,绿化带得以规整,并新添了以渔村渔网为设计主题的休憩凉亭,形成了岭南园林特色与强烈现代的风格并存的城市景观。居民屋顶的绿化改造纳入计划的同时,社区煤气管道工程的建设,也将使之成为全市首个通气的城中村。年底,国际美食节还有望在这里举行。
“如今,大部分村民和外来人口都相处的很好,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人搞商业,而不是农业。所有的商业呢,都是要靠外来的人口,大家一起来支持。而这种支持,必须是相互的。”在张铁锋心里,水围村的未来,肯定会是又一个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