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深圳企业以自主创新赢得尊重

13.08.2015  18:08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德群

  “……‘中集人’这三个字,不仅仅意味着中国的6万名中集员工,还有6000名海外员工……阳光照亮每一个中集人的梦想。这是你的梦想,我的梦想,也是大家共同的梦想。让我们携手梦想、沐浴阳光,祝福并迎接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今年致员工新年献辞中的片段。

  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私人聚会上,麦伯良炯炯有神的目光,总能给人以阳光般的温暖。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这位怀抱产业报国梦想的企业家,带领全体中集人锐意创新创业,创造出一个个奇迹,在集装箱业务,道路运输车辆业务,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业务,海洋工程业务,机场设备业务等多个领域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麦伯良说,深圳企业大都以自主创新赢得尊重,中集也不例外。

  创新发展成就世界第一

  “创新发展,是深圳最重要的城市基因。”麦伯良说,作为深圳企业,中集与华为、中兴、腾讯等业界巨头一样,自成立之初就不断以自主创新赢得尊重。

  早在1982年春,改革开放的激情在深圳这片热土迸发、聚集。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年仅23岁的麦伯良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喜欢挑战的他选择了深圳,选择了中集。

  9年后,一路从技术员、工程师、生产技术部经理做到副总经理,然后,32岁的“小麦”就成了中集集团的总经理。

  从上任总经理的第一天起,麦伯良就立志要在这个行业做世界第一。正是敢于争第一的气魄,让麦伯良带领团队,走出蛇口,走出深圳,缔造了遍布全球的“中集航母”。

  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集集团立足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国际并购,不断实现突围和超越。在过去十多年间,中集收购的企业超过10家,其中不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

  中集的并购,并非单纯收购了事,而是通过收购、兼并和研发,组合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大业务板块,在国际市场上纵横捭阖。

  麦伯良说,技术和市场,两手都要硬。在自主创新方面,中集夯实自己的研发团队,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在市场策略方面,中集选择全面出击的同时,重点突破国际市场。

  这样,中集相继实现了多个世界第一:干货集装箱产销量全球第一、冷藏箱市场份额全球第一、罐式集装箱产销量全球第一、登机桥订单量全球第一、道路运输制造规模全球第一、压缩天然气运输装备产销量全球第一、液化天然气储运装备国内占有率第一。

  技术创新,让中集保持竞争优势。中集集团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该集团按照各产业的特点,分别设立了 5家研究院和21家技术分中心,并拥有24家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包括国家能源局授牌的国家能源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试验)中心。截至目前,中集累计申请专利超过4000件。

  当年的“小麦”,变成了如今的“老麦”。

  在麦伯良的带领下,中集从一家小厂发展成为在中国以及亚洲、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全球主流市场拥有300多家成员企业及3家上市公司的多元化跨国产业集团,主要业务覆盖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物流服务、空港设备等领域,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6万多名中集员工创造了700.71亿元的销售业绩,净利润24.78亿元。

  转型升级抢滩海上丝绸之路

  认同、尊敬、负责任,引导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是隐含在中集所创造的许多个世界第一背后的真正内涵。

  麦伯良认为,要打造百年中集,就需要超越自己,甚至超越世界第一的局限和孤独。

  如何超越?每当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集都能敏锐捕捉到市场变化,紧跟国家战略,及时进军充满机遇的产业。

  前几年,国家提出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新能源产业战略规划,麦伯良用朴素的“真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欧洲博格工业公司、安瑞科能源装备公司、德国TGE公司等全球行业领先企业加入中集。

  他说,这是欧洲技术和中国制造优势的有机结合。经过多年时间的积淀、竞争的磨砺与市场的考验,中集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清洁能源(主要是天然气)装备和服务总包商、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并在中国CNG(压缩天然气)、LNG(液化天然气)等能源装备制造与集成业务领域确立了领先地位。

  “企业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一分子,各个企业都强大,国家才会强大,民族才会强大。”麦伯良的血脉中涌动着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国家战略的实施,就是中集的使命,就是自己的使命。

  已经习惯于在国际商业环境下发展民族产业和培育中国优势的麦伯良,几年前将目光投向蓬勃兴起的海洋工业。

  而这,恰恰契合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海工业务是中集四大业务板块中最新的一个,未来也可能成为中集规模最大的一块业务。麦伯良甚至认为,海洋钻井平台的复杂程度和技术含量与大飞机相比也不逊色。而中集7年前进入海工领域的方式也是收购,即先参股烟台来福士,最终收购了其绝大部分股份。

  不过,中集发展海工业务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据麦伯良透露,中集在这块业务上已经累积亏损超过30亿元。因为这块业务亏损,引起了人们对中集集团的质疑,中集退出海工业务的谣言也一度出现。

  但中集坚持了下来,并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并且,由于提前布局海洋工程装备,中集赢得了战略主动。

  目前,中集海工已建立起完整的“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战略业务体系:烟台中集来福士为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总装、调试交付基地,龙口中集来福士为自升式平台的生产建造基地,海阳中集来福士为模块建造基地。

  同时,中集海工板块还拥有3个研发中心,包括瑞典的Bassoe Tech,以及拥有国家能源局授牌的国家能源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试验)中心的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位于上海的中集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目前,中集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海洋工程辅助船等海工设备,在全球市场与世界级巨头同台竞争。中集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已覆盖北海、南海、墨西哥湾、巴西海域等全球主流海洋油气产区,占中国市场份额的76%。

  一个全新的中集,正与深圳一起踏上全新的征程。今年举行的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5年,要努力把深圳建成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到2020年,深圳本土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数量要达到8至10家。

  麦伯良表示,中集将不断强化自主创新,力争在2017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规模接近全球500强水平,成为所进入行业的全球领先企业。